<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職稱評審》 打造“學習+學術”育人氛圍華理推進培養化學拔尖人才> 正文

    打造“學習+學術”育人氛圍華理推進培養化學拔尖人才

    所屬分類:職稱評審 閱讀次 時間:2023-03-04 15:26

    本文摘要:據東方網記者3月3日報道:向柯恒,華理化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說起自己上大學一年多的經歷,他常用特別豐富一詞來形容:不僅聆聽了包括院士在內的多位知名教授的講座報告,參觀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上;ぱ芯吭旱妊芯繖C構,還進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

      據東方網記者3月3日報道:向柯恒,華理化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說起自己上大學一年多的經歷,他常用“特別豐富”一詞來形容:不僅聆聽了包括院士在內的多位知名教授的講座報告,參觀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上;ぱ芯吭旱妊芯繖C構,還進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采油實驗室科研輪轉,負責“航天育種菌種及代謝產物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帶領項目團隊參加了2022“互聯網+”比賽。而這段超乎尋常的經歷則是因為他參加了華理“化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項目。

      2021年,華東理工大學“化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獲教育部批準建設,每年從化學類、化工類、材料類新生中通過筆試、面試選拔20名學員,向柯恒就是其中的一員。這個人才培養項目依托華東理工大學國家一流學科化學學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田禾領銜,兼具多位國內外大師等優越教學資源而創建,旨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能攀登學術高峰、引領人類文明的化學人才。針對培養拔尖創新學生的定位,“基地”形成了獨具華理特色和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

      化學是華理的傳統優勢學科,先后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和上海市Ⅱ類高峰高原學科,ESI國際排名進入top0.3‰,2019年應用化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化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工科化學基礎課程虛擬教研室獲批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

      為了將自身優勢轉化為化學拔尖人才培養的動力,學校從確定指導思想、制定培養方案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精心的頂層設計。“基地”以遵循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成長的規律、夯實理論基礎、提高綜合素質、強化創新能力、拓展國際視野為基本指導思想,由田禾院士領銜擔任負責人,化學學院院長曲大輝教授統籌校內外資源,落實“知識探究為基礎,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實行‘一對一’導師制;聯合中科院研究所,共同構建拔尖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成立由海內外10位杰出教授組成的拔尖人才項目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培養方案架構及監管人才培養質量。

      除了雄厚的師資力量,面向“基地”學生開放的教學科研平臺同樣高端多元,既有位于校內的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等科研平臺,以及國家級工科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平臺、國家級化學化工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校內共享的開放實驗室等,也有中科院化學所、藥物所、有機所的科研平臺。

      在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轉身遇到大師”的國際化學術環境,是“基地”的優勢之一。多年來,化學學院開展從“國際化”轉向“全球化”的師資隊伍建設,雙聘引進多位國際大師,包括諾貝爾獎得主(Ben L. Feringa,James Fraser Stoddart,Jean-Pierre Sauvage)等杰出學者。“基地”還聘請了國內外杰出教授擔任學業導師或授課教師,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不僅如此,“基地”還突破傳統框架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高校+科學院”式學習研究平臺。“隨處可見討論”的開放式學習氛圍,鼓勵著“基地”學生大膽探索前沿未知領域創造跨學科討論研究的學術氛圍。課堂內,在“強化理論”的基礎上,推進高階性、前沿性和挑戰性的課程建設,創新教與學的模式,全面推進項目式教學,倡導深度學習體驗。課堂外,則搭建多元化學術活動平臺,包括大學生創新活動、微演講比賽、與大師面對面、與導師學術交流、化學大獎賽等,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關注前沿性科學問題,訓練提升學生的觀察、思辨及表達能力。

      2021級的劉孝藝同學,大一時,在詹望成老師課題組輪轉,學習工業催化治理大氣污染的相關內容,大一暑期則在賀曉鵬老師的指導下參加了第二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提問與猜想”活動,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早期診斷提出自己的猜想——一種可以診斷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熒光探針。劉孝藝說,自己學會查閱文獻、寫論文以及選擇探針,都離不開賀老師的指導。

      在對科學研究有了初步認識后,劉孝藝不久前獨立撰寫了一篇文獻綜述。“我寫的是CO₂節能減排,查閱的資料包括目前CO₂的處理方法、排放情況,以及碳中和的相關文章,我所做的就是把多種方法歸類整理。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到科研的艱辛以及做事要選對方法,例如,寫一篇文章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排版格式、表述邏輯等問題都要注意。” 根據“基地”實踐訓練安排,劉孝藝、向柯恒等同學即將進入各自導師課題組,開展實驗研究、在國內外科研院所進行訪學和科學實踐,并在大四時進入畢業課題組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在導師的指導下,學會實驗設計、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和投稿、完成畢業課題等學習任務。

      據悉,“基地”目前還在針對四大化學理論課程探索推進項目式教學,以“厚基礎、強實踐、重創新”為目標,從廣度上不斷延伸、難度上連續提升、挑戰性逐步增強,打造適合于拔尖學生培養的化學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為實現拔尖學生5大能力的培養,即“文獻調研、綜述報告”“方案設計、可行性判斷”“動手操作、實驗技能”“數據分析、歸納總結”“語言表達、團隊合作”能力,打下穩固的基礎。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ishuo/30867.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