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內容提要:中國計算機企業90年代以來迅速增加,已從80年代的以國有和集體企業為主轉為以外資企業為主。成長迅速的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多為80年代以后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型的企業,靠少數產品起家,正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公司組織結構不斷變化并日益規范化。80年
內容提要:中國計算機企業90年代以來迅速增加,已從80年代的以國有和集體企業為主轉為以外資企業為主。成長迅速的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多為80年代以后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型的企業,靠少數產品起家,正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公司組織結構不斷變化并日益規范化。80年代以來中國計算機業的政策,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對產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目前仍然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支持中國計算機業的發展。
一、中國計算機業企業的一些情況
1.企業數量、規模及所有制結構
中國計算機企業數,按原電子部系統口經統計,在計算機業剛剛起步的1960年時只有3家,1980年增加到87家,1990年增加到191家,到1997年有234家。按工業普查的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機制造業企業數1985年為132家,1995年上升到604家,如果加上各種計算機器件及零配件生產廠,制造業企業有約1000家(見電子部經濟運行及體制司編《第三次電子工業普查論文集》第95頁)。1995年以后中國計算機企業迅速增加,僅廣東東莞就有600多家臺資PC機及相關產品的企業(1998年下半年數)。
計算機業企業規模擴大。按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1985年企業平均的當年價產值為742萬元,1995年上升到5353萬元。一些優秀企業如聯想、方正、長城、實達更是急劇成長。
90年代以來中國計算機業的急劇擴張是與非國有經濟的成長,特別是外商的進入聯系在一起的。此外一些國有企業由于改制和吸收外資也轉成為非國有企業。表1反映計算機業(整機和外設)1980年以來各類企產值份額的變化。直到80年代中期,計算機業的國有企業的份額還在70-80%以上,而到1995年其份額已降至10-20%左右,在外設業比例僅有7.2%,而外資企業份額高達84.9%。分析表明外資企業的資本中中方占30.6%,港澳臺占27.3%,外國資本占37.5%;此外整機業中外國資本比例高達56.2%,而在臺商投資較多的外設業中港澳臺占36.2%,外國資本僅占23.2%。表2為信息產業部的資料,可以看到外商企業中獨資企業的份額高達40%以上。
注:
、俦颈碛嬎銠C業只包括整機和外設兩個行業,均為獨立核算企業數。
②1980、1985年的國有指全民所有制企業。
、燮渌鼨谥校1980、1985數含國有和集體聯營,1995年含鄉鎮企業,1995年“其它”的比例用100%扣減國有、集體、外資的比例計算。
資料來源:1980、1995年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1985年工業普查資料(行業篇第七分冊·上冊)》,1995年數根據《中國華人民共和國1995年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資料匯編(國有·三資·鄉鎮卷)》。
90年代以來已有一批計算機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生產計算機軟磁盤的深華源1992年6月2日在深圳上市,是計算機業最早的上市公司。到1997年底已有14家生產或部份生產計算機產品(包括軟件、硬件)的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總的看計算機業的上市公司成長性好、業績較好,較受投資者青昧。此外聯想、方正兩家中國最重要的計算機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計算機企業上市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渠道,有利于企業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資料來源:信息產業部提供。
2.若干計算機企業及其特點
表3反映部分計算機企業(企業集團)的情況,這些企業的特點如下:
·都是在80年代以后成立的新企業。
·發展快,10多年來一般都有幾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增長。
資料來源:根據調查和有關資料整理
·起步是主要靠少數產品及有關服務起家(按王選的說法,方正靠一個產品和80年代的機遇到90年代初完成了發展的第一步),目前主要業務圍繞各類計算機產品展開,除用友外,一般都同時生產硬軟件。
·受傳統的所有制束縛較小。四通、實達、用友起步時就不是傳統的國有企業。聯想、方正雖是國有企業,但主要投資者為大學和中科院,受傳統體制束縛小。長城是國有獨資公司,下有一些全民所有制企業,作為機構改革的產物,母公司受傳統體制的束縛也比一般國有企業小。
·多數或是上市公司或下面有上市公司,企業制度與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有所不同。
·企業普遍重視與外商進行各種方式的合作,近幾年在有一定的業務、管理、實力基礎后,開始重視通過參股購并擴張。
·隨著公司規模增加、業務日益復雜化,公司的組織結構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如聯想的組織結構,創業之初是直線,1994年以后逐漸變為矩陣型的事業部制,實達1998年10月將公司轉為“市場導向型”的矩陣型的事業部制。
二、行政管理機構和政策
1.行政管理機構(關于計算機行政管理體制的演變見《當代中國電子工業》(劉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出版)及《中國機械電子工業年鑒》、《電子工業年鑒》等資料及信息產業部的有關介紹。)
1979年3月21日國務院決定成立管理計算機工業政策、規劃及有關企業的國家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該局直屬國務院,由四機部代管,第一任局長由四機部副部長李瑞兼任。在此以前有關體制數度變化,基本體制為科技部門和電子工業部門配合管理計算機業的研究和生產,沒有統一管理計算機工業的部門。1982年5月國務院機構改革,計算機總局并入電子部。
1986年計算機總局直屬企業基本下放給地方,總局部分人組成電子部的計算機與信息局,專管計算機業的發展政策和規劃,部分人組成調研機構計算機與信息發展研究中心,約一半人組成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以后以該公司為基礎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機專業集團長城計算機集團。
1988年4月,以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為基礎改組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鄒家華任部長,計算機業由該部計算機司歸口管理。
1993年3月,經八屆大一次會議批準,國務院重組電子工業部,胡啟立任部長,計算機業由該部計算機司歸口管理。
1998年3月,經九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在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的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計算機業由該部設立的專業司歸口管理。國務院信息辦也并入該部。
2.發展計算機業的主要政策(80年代以來的政策見機械電子工業部編(1992)《貫徹國家優惠政策,促進電子工業發展》(電子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年鑒》等有關資料,關于對計算機應用貼息貸款政策的情況根據原電子工業部的于致田司長介紹)
早在50-70年代,中國政府就一直支持計算機工業的發展。現在極為著名的方正漢字排版系統,其基礎就是1974年國家決定撥款安排的由北大計算機系和山東濰訪計算機廠(現山東華光公司)聯合開發的漢字排版系統項目。
8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計算機工業發展的政策。
·成立專管計算機工業發展的政府機構,即1979年成立的電子計算機工業總局,目前的信息產業部計算機司。
·制定計算機產業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原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及電子工業部在1984年、1986年先后提出了計算機業的發展戰略和相應政策。1993年電子部恢復后提出“八五”發展戰略,明確計算機、軟件、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是電子工業的增長點。根據電子部、機械電子部的規劃,在80年代中期,主管部門采取了重點支持長城公司發展長城系列機的政策,并通過生產許可證的發放管理計算機企業的布點和發展。
·從1993年開始通過金橋(國家公用數據信息通訊網工程)、金卡(銀行信用卡支付系統)、金關(國家對外經貿信息網工程)“三金”工程,啟動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三金工程啟動以后又擴展出更多的“金字工程“(金稅、金企、金農等)。諸多國民經濟信息化工程極大地推進了計算機的應用和市場的擴大。
·利用四項稅收政策推進計算機工業的發展。根據電子部1986年提出并得到國務院批準的電子工業發展戰略,國務院明確在“七五”(1986-1990)、“八五”(1991-1995)期間,對計算機、集成電路、軟件、程控交換機四種產品實行免征產品稅,減半征所得稅,可按銷售收入10%提取研發費,對重大引進工程項目免征進口稅。1994年中國進行財稅體制改革,該稅收優惠政策取消。
·建立電子工業生產發展基金。這是和四項稅收政策相配套的政策,財政每年撥款1億元給基金,主要用于四種產品的小型技改、集成電路生產線的填平補齊、技術成果商品化等。90年代以后基金資金還用作重大工程的啟動資金。到90年代中期基金累計投資十多億元。
·1986年后開始實行計算機應用補貼政策,國家每年安排2億元貼息專項貸款用于計算機的推廣應用。
·逐步放松進口管制。80年代中國對計算機及其零組件進口實行進口許可證管理,90年代初以后基本取消進口許可證管理,進口稅率也有所調減。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dzlw/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