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在應用模型進行評估計算的過程中,經濟類學生畢業論文對地震不同烈度區內的GDP按照不同烈度區所占行政區的面積進行了等比例劃分,即參與計算的經濟總產值更加接近當地實際受災區域的經濟總值。在震后實際災害損失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在震后科考影響場上的計算
在應用模型進行評估計算的過程中,經濟類學生畢業論文對地震不同烈度區內的GDP按照不同烈度區所占行政區的面積進行了等比例劃分,即參與計算的經濟總產值更加接近當地實際受災區域的經濟總值。在震后實際災害損失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在震后科考影響場上的計算可以得出,宏觀易損性評估模型在小尺度區域范圍內的適用性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經濟學(季刊)》創刊于2002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正值新世紀來臨、嚴復翻譯的《原富》中譯本出版一百周年之際,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的中文期刊《經濟學》(季刊)問世了。這本期刊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為推動我國經濟學科的發展所做的一項新的努力。本刊的宗旨:為中國經濟學家的研究提供一個高水平的發表平臺,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交流提供一個聚焦點,為中國經濟學科的發展走向世界鋪路搭橋。
利用宏觀經濟指標—GDP(國內生產總值)結合宏觀易損性模型對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地震災害損失進行快速評估。本文以實際震例數據為基礎,通過宏觀易損性分析法分別對震后科考實際影響場進行震后經濟損失評估,并與震后實際經濟損失進行對比,初步驗證該方法在小尺度空間范圍內震后經濟損失快速評估中的可行性。
關鍵詞:
GDP;震害評估;經濟損失;易損性
0引言
中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是受地震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20世紀,全球共發生8.6級以上地震三次,其中有兩次發生在中國,均造成上萬人死亡。河北省張家口地區位于華北地震帶,有史料記載(1970年)以來共發生187次地震,其中3.0-3.9級地震134次、4.0-4.9級地震48次、5.0-5.9級地震4次、6.0-6.9級地震1次。在地震發生后,精確快速預評估災區的災害損失及災區破壞程度,對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及國際社會部署救援力量、抗震救災、制定救援方案以及后期的災區恢復重建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地震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方法有兩類:1.國家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中使用的地震災害損失評估模型,采用分類清單計算的方法,主要依據建(構)筑物結構類型,其計算結果準確率較高,但是建(構)筑物的結構類型、數量、建筑面積、建筑單價、損失比、破壞比等方面的資料收集較為困難,且易損性具有地域性差異;(2)陳颙[1]等從全球和全國尺度的地震災害損失評估過程中提出基于宏觀經濟指標(GDP)和人口分布資料的易損性分析法,該方法給出包括建(構)筑物和基礎設施在內的社會財富遭受地震災害的總損失,簡單易用,數據資料更新便捷,但能否在小尺度、存在地域性差異的省市縣級區域上應用還需進一步研究。劉吉夫[2]、楊斌[3]等運用宏觀易損性分析方法對省級區域、縣鄉級區域進行了評估研究,論證了該方法的可用性。本文將在此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地域性差異,進一步對小尺度區域范圍進行研究,并結合真實震例的震后實際損失結果,研究分析宏觀預測評估模型在震后災害快速評估中的應用。
1宏觀易損性模型
陳棋福[4]等通過詳細的引證分析證明,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來描述地震災害分析預評估中涉及的各類社會財產。并由此提出利用GDP和人口資料數據代替傳統的房屋建(構)筑物分類清單法進行震后災害預評估,即以GDP這一宏觀經濟指標代替傳統方法中的社會總財富,其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公式為:損失()()1=∑PIFI,GDPGDP(1)式中:F(I,GDP)表示GDP損失率,即進行地震損失預測和評估地區遭受烈度為I的地震時GDP損失程度;P(I)表示區域遭受地震烈度I的概率。該方法雖然簡化了震后損失預評估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如何獲取GDP的易損性是關鍵,即建立地震烈度—GDP損失率關系。陳棋福等采用宏觀易損性分析中的地震震中烈度分配法,對全球1980-1995年全球39個大地震的震害數據結合當地GDP和人口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按照世界銀行劃分高中低經濟標準,得到3種針對全球不同收入等級地區的地震損失評估模型。王曉青[5]等通過搜集全國157個真實地震,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人均GDP值2700元、10000元為分類閾值,按照公式(2)進行回歸統計,得到較為適應全國的計算公式,并提出地震影響場的分配方法,將地震災害經濟損失宏觀評估模型進一步優化,其模型為:F=C•A•IB(2)式中:A、B為系數,C為修正系數。修正系數C一般取1.0,A、B值直接從回歸關系式獲得。
2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分析
宏觀易損性評估模型主要依據經濟數據進行災害損失評估,數據收集比建(構)筑物分類清單法簡單。此方法是以全球和全國尺度地震災害損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雖有學者提出了該模型在小尺度評估中的可用性,但地域性差異及模型的精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以張北地震為例,面通過真實震例驗證宏觀易損性評估模型在小尺度震后快速評估中的精確性。1998年1月10日張家口市張北地區發生6.2級地震,造成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毀壞房屋169150間,直接經濟損失達8.36億元。宏觀震中位于張北縣,震中最大烈度為Ⅷ度[6]。采用宏觀易損性評估模型按照震后科考的實際影響場進行計算,研究宏觀預測模型法在震后快速評估中的應用。張北6.2級地震實際VI度區以上地震影響場[6]見圖1,因文獻資料中未找到V度區影響場,故尚未在圖中展現。根據文獻資料記載不同烈度區內的受災面積,具體結果見表1。通過查閱文獻、歷史資料及政府工作報告,收集震時災區各區縣的GDP數據及人均GDP,數據見表2。表2可見,由于當時各縣人均GDP小于2700元,所以利用震后災害易損性評估模型公式(3)中GDP<2700的公式針對縣級行政區劃計算。為了提高計算結果的準確性,本研究在計算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震后的所有烈度影響范圍,因文獻資料中未找到V度區影響場文件,基于實際影響場的經濟損失計算結果見表3;诤暧^易損性評估模型的計算結果與震后災害損失實際調查結果見表4。從表4可見:基于宏觀易損性分析法的震害損失評估結果與地震現場災害損失調查評估結果的偏離程度基本相同,其誤差小于2倍,故應認為在模型的精度范圍之內。
3結論與討論
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參與計算的GDP數據與當地實際的GDP之間的差距,故計算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該誤差值位于可接受的范圍內。隨著經濟統計數據的不斷完善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此方法在震后快速評估中較為方便、快捷,可與國家應急指揮技術系統的結果進行相互參考、補充。為了提高該方法在震后的準確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將GDP數據進行柵格化,精確統計不同烈度區內的經濟數據,進一步驗證宏觀易損性模型分析法的適用性。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