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循環經濟低碳化的發展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單獨推行循環經濟或者低碳經濟所面臨的難題,這篇 經濟論文 認為兩者能夠共同發展,創造雙贏的局面,展現出人類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所產生的矛盾進行合理解決的智慧之光,并且大力推行循環經濟以及低碳經濟,也擁
循環經濟低碳化的發展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單獨推行循環經濟或者低碳經濟所面臨的難題,這篇經濟論文認為兩者能夠共同發展,創造雙贏的局面,展現出人類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所產生的矛盾進行合理解決的智慧之光,并且大力推行循環經濟以及低碳經濟,也擁有一定的戰略性和前瞻性�!�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天津再生資源研究所、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技術刊物。
摘要: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是我國目前擁有最大影響力以及被國家和社會廣泛推行的重要經濟形態以及發展模式,而形成這個局面的關鍵原因就是人類對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間產生的重大矛盾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思考。我國在當前時期都無法良好的推廣循環經濟或者低碳經濟,想要順利并且成功的對其進行推行,必須要突破將兩者進行有效系統整合的重大難關。因此本文就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之間的區別、關系以及發展思路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可以為中國實現循環經濟低碳化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發展路徑
現今,人們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以及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經濟的標準和要求,甚至造成一系列對環境及生態產生很大不良影響的問題,對人們的安全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因此大力倡導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環境、資源消耗以及能源枯竭等各種不良問題。想要最大程度的優化和維持我們現有的生態環境,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可以說是我們目前最好的選擇。本文就此提出自己對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和觀點。
一、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區別
首先,這兩者之間的推動力有著一定的區別。循環經濟著重于將整個社會的事物都進行循環利用,無論是在生產過程或者消費流通過程中都大力推行對物品進行充分的利用,秉持不浪費的基本原則。比如,企業將礦渣用來制作建材、農業運用生物質能來制造所需使用的沼氣、而個體則進行二手交易,讓循環經濟擁有能夠使其不斷向前推動和發展的內生力量。而對低碳經濟而言,其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合理的控制。因為控制氣體排放并不屬于生產過程的環節,更不用說是生產的組成部分,因此市場以及企業很難能夠直接的應用低碳技術。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耗過于龐大,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可再生能源等各項低碳技術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發現,但是就目前技術而言還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完善,國家強制力對低碳市場能否順利且有效的進行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簡而言之,國家強制力是低碳經濟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
其次,如何有效使低碳經濟得以廣泛推行以及溫室氣體控制排放的責任分配問題都讓其與政治層面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對于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無論哪個國家都應該肩負共同的責任,但是責任與責任之間又有著不同之處。由1997年制定但直到2005年才正式產生法律效益的《京都議定書》,到2009年頒布的不擁有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無一不代表著國家的政治意愿以及對低碳經濟的大力推廣和重點關注。也就是說,只有各個國家通力合作,各國的政府攜手共進,對全球溫室氣體的減排進行合理的分配,才能夠有效的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控制,并且實現以其為重要目標且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低碳經濟。
再者,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所關注的領域以及評價體系也有著很大的區別。就像我們都了解的一樣,循環經濟所注重的是從源頭開始進行有效控制,對“減量化”進行重點突出,由各能源的開采開發以及生產的領域開始著手,對資源的投入進行有效控制,一定程度受傷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最終目的。因此循環經濟的本質其實是將物質進行循環使用,并且在循環使用的過程中,以最低的能源損耗以及最小的環境代價而獲得最大的社會收益。而低碳經濟的關注點則主要放在能源區域,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放在首位,盡最大努力改善大氣溫室效應以及環境氣候惡化等不良問題,維持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必須保障不會發生不良氣候變化,保證經濟與環境的共同發展,因此這兩者的評價系統及指標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二、循環經濟是使低碳經濟得以有效實行的最好選擇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兩者都是目前被國家和社會極力推行的一種良好經濟模式,其本質是以市場機制作為其基礎,并且通過制定的制度以及政策進行創新,然后融入一定的新型科學技術,從而使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傳統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變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興經濟發展模式,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都知道,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最開始就對源頭控制進行了的強調和關注,著重實現“減量化”,由資源及能耗的開采開發以及其生產的領域開始著手,減低投入成本的同時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加強了對廢棄物資源化以及再利用的推廣力度。我國的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使生產、流通以及消費等領域實現減量化、生態化以及廢棄物資源化,并且實現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有效整合和統一。所以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本質和目的可以說是一樣的,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低碳經濟的出發點主要是改變能源結構并且開發新的清潔能源,從而改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使得能夠的使用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從嚴格的科學層面而言,它只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之一,并不能夠代表循環經濟的所有內容。
三、對循環經濟以及低碳經濟進行整合的有效思路和策略
(一)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進行整合的有效思路
第一,把低碳經濟作為填補循環經濟的能源缺口,并且將循環經濟所形成的經濟效益作為能夠有效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如果這樣,那么僅僅推動循環經濟所不能突破的化石能源循環困境就可以得以順利解決,因為低碳經濟所需要的低碳和零碳等新能源開采開發和利用正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突破口;而低碳經濟單獨發展所面臨的現實經濟效益問題也能夠由循環經濟有效解決,并且還能夠對個人的低碳消費以及企業國家的低碳生產流通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和推動,從而使得我國低碳產業能夠順利并成功的發展和實現。第二,在詳細制定有關規章制度以及政策的時候,應該結合發展循環經濟以及低碳經濟所需要滿足的環境標準和技術標準,從而使其能夠更加有效的發揮預期作用,大力倡導可以有效促進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共同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將兩者充分的結合以得到更好的成果。
(二)循環經濟低碳化發展的良好策略和方針
1.加強法律執法力度,創建嚴格組織體系。首先要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并且大力加強我國的執法力度,從而給循環經濟低碳化提供更好的實施平臺。就當前我國法律法規而言,除了其的分類不夠細化以外,還有著其他的不良問題,比如法律手段不強,只有大力加強執法力度,才能夠使循環經濟低碳化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其次,要創建循環經濟低碳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各個企業所制定出的減排目標進行統一的嚴格要求,創建嚴格有效的評價體系,并且保證指標檢測手段必須科學、有效。以此同時,對建立的循環經濟低碳化發展產業、工業園以及示范區等地點也要進行仔細的探索和調查,并且根據其運行機制制定出能夠有效加強循環經濟低碳化推廣力度的方法,呼吁城市或地方進行廣泛推行。
2.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注重資金分配。第一,依據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共同面對的難關,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對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進行嚴格的控制,與此同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第二,建立起將市場作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低碳經濟單獨發展所面臨的大部分難關都是由于市場失靈所導致的,因此政府能否正確、合理的創建出適合市場穩定發展的環境尤為關鍵。第三,在各項資金方面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能夠有效促進循環經濟低碳化發展的相應經濟政策。
3.加快生態化技術研發,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我國循環經濟低碳化的發展模式應該與我國目前和未來的能源環境相結合,應該合理降低我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從而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損耗。并且加強對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循環利用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以此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因為要對新能源技術開發與基本配置所需要的龐大資金以及建設所需周期等各種因素進行仔細的考慮,所以在短時間內還是很難改變傳統的能源結構,由此我們在開發新能源的過程中,不僅要將能源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并且還要將其結構與能夠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進行整合和統一,使二者能夠共同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運用低碳、技能以及減排等重要技術,最大程度上提升能源體系的整體效率,從而減少對化石能源的損耗,實現節能減排的預期目標。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3096.html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