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金融工程師論文發表了上市銀行金融風險的思考以及盈利,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在技術與服務創新的推動下,逐漸滲透到上市銀行的各個領域。上市銀行一方面面臨著互聯網金融新業務的顛覆與沖擊,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融合互聯網基因以尋求變革。 [關鍵
這篇金融工程師論文發表了上市銀行金融風險的思考以及盈利,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在技術與服務創新的推動下,逐漸滲透到上市銀行的各個領域。上市銀行一方面面臨著互聯網金融新業務的顛覆與沖擊,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融合互聯網基因以尋求變革。
[關鍵詞] 金融工程師論文,上市銀行,互聯網金融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的源泉,也是推動金融創新的內生動力。然而,由于金融監管與互聯網金融經營理念、創新業務不匹配,互聯網金融風險不斷暴露。“e租寶”、“裸貸門”等事件相繼爆發對社會及公眾造成惡劣影響,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2017年4月,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互聯網金融風險列為十大風險之一。而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互聯網金融,也已從2015年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升級為“高度警惕互聯網金融的累積風險”,可見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日益重要。隨著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的繼續,互聯網金融的規范化程度將繼續提高,上市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競合程度會不斷加深,未來上市銀行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對此,上市銀行更應清楚地認識,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和管理對保障其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性意義。
1 多維度透視上市銀行互聯網金融風險
上市銀行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是多維度的。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由于具有成本集約、資源開放的特點,在盈利能力及外部傳染方面對上市銀行形成沖擊,弱化了銀行的中介職能;另一方面,上市銀行為應對挑戰,在持續加大對互聯網新技術的運用力度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風險,加大了上市銀行風險管理的難度。
1.1 互聯網金融削弱了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的替代效應越來越明顯。其主要通過加劇資產價格競爭、分流活期存款、抬高資金成本等渠道作用于上市銀行,削弱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從各上市銀行近幾年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增速保持逐年下降的趨勢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資產業務方面,蓬勃發展的網絡借貸逐漸侵蝕銀行信貸業務。網絡借貸關注“長尾金融”,為小微企業及普通消費者提供投融資服務,上市銀行在零售貸款市場上的份額因此受到一定沖擊。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網貸行業成交量達到了20638.72億元,相比2015年全年網貸成交量增長了110%。隨著成交量穩步上升,行業貸款余額也同步走高,達到了8162.24億元。而隨著P2P行業規范化程度越來越高,上市銀行的貸款業務將面臨更嚴重的分流。
負債業務方面,互聯網理財影響了上市銀行的存款結構。據社科院報告顯示,2013—2016年的3年間,中國互聯網理財指數增長超4倍,規模由3853億元增長至2.6萬億元。相反,上市銀行的存款增速卻在下滑。2014年,16家較早上市銀行的存款增速平均值為14.00%,到2016年,該數值降為12.34%;ヂ摼W理財對銀行個人儲蓄存款的替代作用,嚴重影響了上市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及貸款等其他業務的正常開展。
中間業務方面,第三方支付撼動了上市銀行支付地位,對銀行支付業務收入形成擠出效應。以支付寶為例,在余額寶、花唄、借唄等產品的組合推廣下,功能已與銀行賬戶結算相差無幾。與第三方支付持續暴漲的趨勢相比,銀行支付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場景。2012—2016年,16家較早上市銀行支付結算業務的盈利能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銀行支付結算業務收入占中間業務收入比重總體呈逐年降低的趨勢,其中部分銀行甚至出現了支付結算業務收入負增長的情況。
1.2 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強外部傳染性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風險逐步擴大和蔓延。繼備受關注的泛亞、e租寶事件后,2016年又有盛世財富、中晉資產等多家平臺相繼曝出兌付困難、卷款跑路甚至非法集資的風險事件,部分機構涉案金額高達百億元;ヂ摼W金融風險跨越不同區域、業態,由線上逐漸發展到線下,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穩定。由于信息的傳導性,互聯網金融的外部風險向上市銀行傳導的途徑也逐漸增多。
上市銀行在積極融合互聯金融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融合了互聯網金融特有的風險,并通過信息、數據在金融體系內的傳播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技術風險方面,由于缺乏成熟的大數據技術,上市銀行信息的安全性與隱私性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的威脅引發公眾客戶的擔憂與恐慌。法律風險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框架不健全,金融消費者難以準確認定平臺的合法、合規性,上市銀行在其違規操作中也難以規避法律責任。流動性風險方面,互聯網金融T+0的交易模式極容易導致大規模資金轉移與擠兌現象出現,這樣的擠兌風險將通過資金存管迅速傳染給上市銀行,銀行的流動性面臨更大的挑戰。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在2014年—2016年的3年里,每年的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分別為277家、1206家和1850家,出現的問題包括提現困難、經偵介入、停業、跑路等。這些問題雖沒有對上市銀行產生直接的不良影響,但也在側面引發了相關合作銀行的聲譽風險。
1.3 互聯網金融創新增加了上市銀行風險管理難度
現階段,國內上市銀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態度仍是以被動防御沖擊為主。上市銀行對新問題、新風險的認識不充分,缺乏理論指導和參照經驗,其風險呈現疊加效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上市銀行具有科學、全面而高效的風控體系,但是面對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業務,傳統風險管理體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互聯網技術的開放性及生態圈發展模式提高了上市銀行風險的復雜性;ヂ摼W金融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信息技術的粘合作用下,各產業鏈與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多變。
上市銀行從相對封閉的經營模式變為開放系統中的一部分,其所面臨的風險更加難以控制。二是上市銀行風險管理意識未能匹配互聯網思維?蛻粼V求的多變性將促使風控意識向“客戶體驗主導型”轉變。傳統的銀行風險管理思維在管理成本、客戶體驗與效率等方面欠缺考慮,尚未實現戰略思維和資源配置的數據化與信息化,無法滿足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客戶服務需求。三是互聯網金融業務虛擬化特征提高了客戶身份識別與交易認證的難度與要求。相對于傳統柜面身份證與印鑒核查方式,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上市銀行更多地通過非面對面的方式進行獲客。這對于更加適用于互聯網在線虛擬賬戶及支付需求的身份識別技術、交易認證方式的需求也將愈加迫切。
客戶資源與數據信息是互聯網時代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面對不斷提高的風險管理要求,上市銀行須樹立大數據風控理念,強化數據化風險防控手段,積極加強與外部各方的信息共享,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創新要求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一是依托大數據,搭建風險計量與欺詐防范模型,創新客戶身份識別與驗證方式。以現場跟蹤調查為主、非現場信息分析為輔,數據定量判斷為主、經驗定性判斷為輔,建立綜合式的風險監控中心,解決傳統金融服務中的客戶身份識別難題。
二是綜合利用上市銀行內外部信息,建立客戶風險識別與計量的數據化算法模式。在線上資信調查的基礎上,通過以聯網數據模型與機器算法,結合第三方驗證形成交叉檢驗,全面評估客戶風險狀況。三是注重人才,加強專業化、復合型風險管理隊伍建設。提升上市銀行的大數據風控能力離不開相關人才的支撐。上市銀行應積極鼓勵和推動專業風險管理人員跨界學習,挖掘復合型高級專家,推進多條線、多領域的風險管理共商機制,提升銀行風控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3.4 跨界融合 共建互聯網金融風險緩釋機制
互聯網金融的雙重屬性要求上市銀行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不可能由銀行單獨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跨界傳染也奠定了銀行與各參與主體跨界合作的基調。上市銀行應積極聯合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中各互聯網公司、平臺及安全廠商,以資源整合優勢打造共享共生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建立各方共同抵御和緩釋風險的集合機制。一是重視各方信息傳播的安全性,實現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中業務合作的標準化。在各相關主體之間建立統一規范化的“防火墻”,推進各方在案件協查、信息共享、風險排查等方面的合作,避免系統性混亂風險的發生。二是順應互聯網金融與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大勢,盡快形成聯動銀行、證券、保險三業的統一金融風險管理體制。打破風險管理在這三者之間的壁壘,實現信息共享與互換,制定全行業征信信息數據的應用規則,建立以銀行為主導的社會統一信用信息數據庫。三是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倡導盡快將上市銀行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制定公平、公正的互聯網交易規則,明確相關監管要求和監管職責,切實規范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門檻以確保上市銀行的相關權益。
參考文獻:
[1]陸岷峰,虞鵬飛.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大數據”戰略研究——基于互聯網金融在商業銀行轉型升級中的運用[J]. 經濟與管理, 2015, 29(3):31-38.
[2]陸岷峰,虞鵬飛.“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新內涵[J].南方金融, 2016(4):6-14.
[3]陸岷峰,虞鵬飛.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建設與運用研究——基于仿生學原理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應用[J].西南金融,2017(1):3-9.
[4]虞鵬飛,陸岷峰.“新常態”下中國金融生存對策[J].企業研究,2014(11):48-55.
[5]陸岷峰,虞鵬飛.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創新發展趨勢[J].銀行家,2017(4):127-130.
[6]陸岷峰,虞鵬飛.大數據推動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轉型升級[J].銀行家,2015(3).
[7]虞鵬飛,汪祖剛.商業銀行高管薪酬改革問題研究[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35(3):19-26.
推薦閱讀:《當代金融研究》將以“一流的學術團隊、一流的管理團隊、一流的文章、一流的媒體”等為目標,力爭在3—5年內把《當代金融研究》打造成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一流金融類財經媒體。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