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金融保險論文發表了當前金融保險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原因分析,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是影響我國金融保險事業發展的基礎因素。金融保險專業人才應當從環境和行業發展的大環境入手,結合自身和身邊的現實問題,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薄弱環節重點強化。
這篇金融保險論文發表了當前金融保險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原因分析,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是影響我國金融保險事業發展的基礎因素。金融保險專業人才應當從環境和行業發展的大環境入手,結合自身和身邊的現實問題,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薄弱環節重點強化。
[關鍵詞] 金融保險論文,人才培養模式,職業能力,就業能力
近年來,無論是普通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在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社會輸送了大批金融保險專業人才,有力推動了我國社會金融保險行業的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升級,市場對金融保險需求的不斷變化,行業發展對人才質量也出現了新的需求。新需求與新改革應是相互對應的,為此我國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應當積極突破傳統桎梏,開辟新的天地。
一、當前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薄弱環節
近十年來,我國金融保險行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狀態,金融保險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也一直被各種問題糾纏干擾,但是詳細分析這些問題的根源,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就是人才隊伍素質不高。我國金融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普遍達不到要求,金融保險行業可謂求賢若渴。在這種需求推動下,我國高校和高職院校紛紛開設金融保險專業。就高職教育來說,2010年有18所院校開設了金融保險專業,而到了2013 年,已經有180所高職院校開設金融保險專業,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同時,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快速發展,使得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在短時間內積累起相關經驗,做好相關的教學資源準備,其薄弱之處在持續發展過程中不斷顯露出來。
(一)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理念揮之不去
縱觀我國當前的金融保險專業課程設置狀況,理論課程比例大于實踐課程的現象較為突出。即使有的院校明確規定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須各占50%,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傊,教師總是按照既定的教學思維按部就班地開展自己的教學。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維一直影響著當前的人才培養工作。這是我國傳統教學中一種比較明顯的理念傾向,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被安排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他們來到學校就是要讀書,因此學校給他們設置了詳細步驟和流程讓他們“讀書”。但是,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正在出現新的變化,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成為影響他們就業質量的關鍵,而非知識儲備。但是教學理念現狀顯然還沒有轉變到與市場需求的契合當中來,這種現象在發展歷程較短的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中尤其明顯。
(二)與地方經濟發展實際不對稱
據我國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在當前開設金融保險專業的180所高等院校中有15所教育部直屬院校,其他165所均為地方高校。可見地方高校是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主力軍。但是地方高校的金融保險專業人才與地方經濟發展實際狀況又難以對應。該專業畢業生難以達到地方金融保險人才需求標準,進入工作環境之后仍然需要很長一段適應期。這些地方高校一般將人才培養目標與大型金融企業、保險企業的人才需求聯系起來,并且緊盯國家熱門行業,如證券、銀行、投資等。這種教學目標決定了高;蛘吒呗氃盒T诮鹑趯I課程設置中大而空,一些金融學原理、經濟學原理類的課程比例較大。這些基礎理論課程雖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地方經濟發展主要是要求人才具備具體的崗位勝任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金融保險專業提供的理論型人才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很難找到用武之地。
(三)培養方案目標不明確
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對培養目標作出具體明確的設置。通常高校都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出,培養適合社會金融保險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級人才。但是社會金融保險行業發展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或者對人才的哪種能力和素質有具體需求,這些深入具體的問題沒有在教學目標中體現出來。因此目標定位是相對模糊的,目標定位不具體直接導致了整個人才培養模式沒有明確的方向性。課程設置中到底如何安排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例,實踐課程當中又如何選擇實習單位和崗位等問題都得不到完整的解決。因此培養方案目標不明確成為影響當前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諸多薄弱環節,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既有宏觀環境方面的,又有微觀層面的,具體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
傳統教學模式主張“大而全”的知識儲備,認為學生唯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才能應對各種實踐難題。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吸收了很多與金融保險專業有直接關系和間接關聯的課程,例如公共課程就包含國際金融、證券投資、統計學、市場營銷學、會計學等等。專業課程有保險理論與實務、人身保險實務、財產保險實務、保險營銷、保險法等等,此外還有很多關于保險精算、保險中介之類的選修課。一名保險專業學生在學成畢業之后一共要完成29門課程的考試學習任務。事實上,對于一名合格的金融保險專業從業人員來說,知識越豐富當然越有利于開展工作,但是對于一名學生來說,繁雜的課程設置反而淡化了金融保險的核心知識內容。學生在這些名目繁雜的課程當中無所適從,最終影響了他們專業能力的訓練和提升。傳統的“大而全”的教學理念雖然力求打造完美的保險人才,但是最終造成了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弊端。
(二)區域經濟及文化差異性的影響
我國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無法與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要追溯到區域經濟文化差異性。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由來已久,各地文化差異更是源遠流長。這些差異性是導致地方金融保險事業發展不平衡的關鍵因素。但是我國教育體制卻是相對統一和穩定的,地方高校一般在行政上與地方政府對接,而在業務上卻與上一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接。這種教學特點使得地方高校受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影響較大,例如專業申報審批、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而地方經濟發展對地方高校唯一的影響就是就業需求。但是就業率只是影響地方高校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傊,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與教育體制的統一性導致了當前的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實際不對應的狀況
(三)院校自身因素的影響
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主要是受院校自身因素的影響。從培養目標的產生方式來看,它需要高;蛘吒呗氃盒I钊肫髽I實際,了解市場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并且與兄弟院校進行廣泛交流討論。這首先要求院校要“走出去”,才能將真實的人才需求“請進來”。但是目前高校中開設金融保險專業大多是源于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人才需求計劃和金融保險事業發展調查報告等宏觀數據,缺少對當地金融保險行業的具體了解。因而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過程中就出現了定位不清的現象。
三、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設想
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應當隨著我國產業經濟發展趨勢的演進而不斷探求新的道路。培養模式應當以社會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不斷突破傳統,在繼承精華的基礎上吸收新理念、新技術,具體而言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突出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新時期金融保險專業人才應當具備三方面能力,即基礎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作為一名金融保險從業人員首先應當具備崗位基礎能力,如計算機操作、辦公軟件使用等。核心能力包括保險營銷、會計核算、保險法律知識、金融工具的使用等。拓展能力培養則突出用科學方法分析判斷消費市場需求和發展動向等問題。這三方面能力的培養分別結合具體的課程設置來完成,同時這些課程設置又要根據院校對社會需求的調查了解來完成。同時,除了能力培養還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例如思想政治素質、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等等,這些也是影響人才質量的重要方面,并且隨著金融保險行業的不斷發展,綜合素質在人才競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另外,就目前我國金融保險事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人才的創新能力成為行業發展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企業創新是生存之道,又是一個綜合系統,它不僅要依托企業專門創新部門,同時還來源于員工日常工作中的各種細節。因此人才創新能力培養也是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突出專業重點課程
壓縮基礎理論課程,減少理論性較強或對數學運用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拓展涉及學生核心能力提升的重點課程。專業重點課程的設置應當涵蓋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和專業拓展知識三方面的知識儲備。其中專業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也是教學中的重點之一,只有具備扎實的基礎才能在技術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基礎知識的學習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也具有深遠影響,例如金融保險基礎理論、產品行銷及團隊管理理論等都有利于他們在今后金融保險行業的發展。涉及專業技術知識的課程包括《人身保險理論與實務》《財產保險理論與實務》《保險營銷》和《商業銀行經營理論與實務》等,這些課程應當設為教學重點,必要時可制定跨學期教學計劃。專業技術知識也是學生知識結構中實用性最強的知識,是塑造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根本,在教學中務必處理好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關系,使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核心技術能力。另外,專業拓展知識對學生未來發展影響重大,例如行業法律法規、人際交往技巧等都對保險人才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應當將專業拓展知識也列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之一。
(三)關注企業現實需求
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應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國設置金融保險專業的院校大部分分布在地方,這些高校熟悉當地經濟發展環境,具有便利的渠道和充沛的資源了解地方金融保險事業發展狀況。因此,他們的人才培養工作也最有可能推動地方金融保險事業的發展。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應當聯系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加強對本地經濟發展狀況和金融保險行業發展特點的調查了解。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校與金融保險企業之間的深度交流互動,培養高質量人才。同時,關注企業對人才的現實需求,以企業需求為重要參考制定教學目標。推動專業共建或實訓基地共建,院校發揮自己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另外,在校企合作中還應當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解決教師隊伍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傊,聯系地方經濟發展實際,以本地企業現實需求為基本出發點,制定清晰的、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戰略基點。
(四)政校企協同培養金融保險專業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道路,校企合作已經成為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職院校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高職金融保險專業必須強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辦學活力,實現行業企業與專業建設的互相促進,在區域經濟社會與高等職業教育和諧發展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實踐。金融保險專業應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并在訂單培養、工學交替、課程開發、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師資培訓、技術交流、社會服務、頂崗實習、學生就業等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我國金融保險事業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人才供應作為基礎。人才培養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金融保險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此,金融保險專業人才應當從環境和行業發展的大環境入手,結合自身和身邊的現實問題,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強化。
參考文獻
[1]王艷蓉,王瑞梅.淺議高職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2]陳喜梅.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金融保險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1,(06).
[3]許閑,侯旭華.保險人才培養:高校保險院系的定位與定軌[J].上海保險,2013,(05).
[4]任澤華.保險人才供給與需求[J].中國保險,2012,(06).
[5]王弘穎.中國保險業的發展與保險人才的培養[J].新東方,2013,(07).
推薦閱讀:《當代金融研究》將以“一流的學術團隊、一流的管理團隊、一流的文章、一流的媒體”等為目標,力爭在3—5年內把《當代金融研究》打造成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一流金融類財經媒體。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