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經濟類論文投稿發表了封建地主經濟在中國持續的原因,封建中國位于古老而偏僻的東方,和其他國家相隔遙遠,且水陸交通在古代不便,因此經濟文化交流非常困難。所謂中國封建社會外貿的興盛,也不過是中央政府控制下的有限活動。 關鍵詞:經濟類論文投稿,
這篇經濟類論文投稿發表了封建地主經濟在中國持續的原因,封建中國位于古老而偏僻的東方,和其他國家相隔遙遠,且水陸交通在古代不便,因此經濟文化交流非常困難。所謂中國封建社會外貿的興盛,也不過是中央政府控制下的有限活動。
關鍵詞:經濟類論文投稿,封建制度,資本主義萌芽,重農抑商
一、中國封建地主經濟的本質和特點
首先,地主經濟下的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使小自耕農有成為中小地主的可能,使中小地主也有成為大地主的途徑。隨著中小地主的發展,在統治階級內部必然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力量,出于經濟利益的需要而竭力在政治上取得權力和地位,于是一些中小地主陸續走上政治舞臺。
而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要鞏固專制集權,就必須照顧到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地主階級內部新的社會勢力不斷發展起來,形成地主階級內部的更替運動。由這種特點產生的地主階級的更替運動,不僅是地主經濟長存并日益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西歐封建社會短命和中國封建社會長壽的根本區別。
西歐領主制完全占有農奴,地主經濟具有森嚴的等級色彩,而在中國封建生產關系中,相反經濟色彩較濃厚,農民的人身比較自由,他們可以按照租佃關系和契約規定隨便尋找佃主,換改門庭,這就和地主經濟的根本利益發生了嚴重的矛盾。為了把農民束縛在一定的土地上,地主階級也必然千方百計地要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竭力支持專制集權的強化。
由上可知,封建地主經濟的本質和特點,決定了它與專制集權密不可分,必然從各方面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起著維護作用。除了封建地主經濟的本質使然,本文還將從封建主義政治體制、“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以及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來分析封建地主經濟在中國可以持續千年的原因。
二、封建地主經濟在中國持續兩千年不變的原因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中國歷代不斷加強的封建主義君主專制制度是封建地主經濟持續不斷的原因之一。
雖然在明清時期商品生產與交換的繁榮,使一批富有的農工商經營者暫時脫穎而出,他們的經營方式具有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性質,就這樣,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然而自其破土之后遭遇重重壓抑,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在制度方面,專制王權不斷加重,尤其是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時達到頂峰。明清時期的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廣大民眾稅務負擔嚴重,極度貧困,因此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政府的橫征暴斂與封建制度的落后,導致農工商行業的經營者失去了長期進行資本積累的社會環境。而這樣的資本積累的匱乏,造成了經營者對生產工具投入的減少和勞動生產效率的停滯,導致了剛剛處于萌芽狀態的中國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永久處于低水平循環的狀態。
于是,即使生產技術進行更新也只能付諸東流,難以形成資本積累的良性社會機制。這最終導致了中國在明清時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量的積累,也沒有質的突破,便夭折了。
然而,在中國明清時期封建專制達到頂峰并且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壓制的同時,西歐紛紛進行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勝利后,各國資產階級通過國家政權,制定了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各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經濟政策的一個共同點是努力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用資本主義方式實行地產再分配,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這就讓西歐在瓦解封建地主經濟制度的同時,一步步鞏固資本主義新經濟。
2 、中國“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與西歐的“重商主義”。
在自然經濟時代,商品經濟是一種最活躍、最有發展前途的經濟,而工商業的發展能產生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與西歐幾乎是同時出現的,然而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在西歐,得力于“重商主義”的推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壯大,強有力地推動著自己國家沖破封建牢籠,步入近代社會的門檻。而在中國“重農抑商”政策之下的資本主義政策不斷受到摧殘,終究難以沖破自然經濟的藩籬。
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皆把商品經濟視為“末業”。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提出,并大力推行。由于其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以后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治國的典范。重農抑商政策在漢朝得到強化,在明清時期泛濫發展。明清時期政府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后來又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這就大大阻礙著社會財富向產業資本轉化,限制了資本主義的成長。
3、古代中國地理位置是封建地主經濟的一道屏障。
西方各國由政府組織遠渡重洋探索新的大陸,尋找更多的物質財富,這樣的舉動在中國封建社會從來沒有出現過。尤其是實行明清時期實行“閉關”政策以后,中國更加與世隔絕。所以,中國封建社會一般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能夠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從容地走完全部路程。一次次游牧民族的入侵,都沒有像日爾曼人毀滅羅馬帝國一樣毀滅中國。在這樣的戰爭中,不是游牧民族給漢民族以影響,而往往是游牧民族被漢族向化。歷史上也有過少數民族代替漢族,在中原建立起新的政權。但他們的政權不僅依靠漢族地主階級來支持,而且連他們自己也成了漢化的大地主階級。作為中國地主階級的新成份補充進來,不僅沒有破壞地主階級的更替運動,反而壯大了地主階級的隊伍和促進了地主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雖然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終究走向了滅亡,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其延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因而,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鑒,對當代中國的穩定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韋伯.世界經濟史綱[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
[1] 叢書編委會.中國歷代經濟簡史[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3] 沈漢.資本主義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4] 馬克斯·韋伯.經濟通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5] 魏孔明 高超群 王小嘉 . 經濟史研究之跨世紀歷程[M].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推薦閱讀:《四川冶金》(雙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四川省金屬學會、四川省冶金情報標準研究所主辦。本刊為綜合性學術類刊物,公開發行。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