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經濟增長中存在貿易模式的演進路徑,貿易模式演進以低級比較優勢地位向高級比較優勢地位的轉化為標志,貿易強國是貿易模式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經濟體的存在形式,是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主要利益的國家的代名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對外貿易不斷取得歷
經濟增長中存在貿易模式的演進路徑,貿易模式演進以低級比較優勢地位向高級比較優勢地位的轉化為標志,貿易強國是貿易模式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經濟體的存在形式,是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主要利益的國家的代名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對外貿易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對比經濟發達國家,我國仍未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主動地位。
我國在貿易結構、貿易競爭力與貿易利益分配地位等方面與貿易強國標準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已進入貿易模式轉換的關鍵期,應根據我國產業發展水平調整外貿政策,及時調整產業機構,注重可持續發展,做好高級生產要素的積累、新型多元化市場結構構建等措施。采取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結合的方法,目前應推行多軌并行自由貿易政策。
貿易模式轉變
貿易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貿易經濟的關鍵在于找到發展貿易經濟的新模式。發展貿易經濟利國利民,貿易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同時從外國進口緊俏商品,還可以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新時期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正是大力發展貿易經濟、發展高技術的產業、提高國民生活品質的好時機。貿易經濟發展關鍵是找到經濟發展新模式,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國家比較優勢不斷變化,電子信息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呈現快速增長狀態,但缺乏關鍵技術,中國發展貿易經濟模式可以參照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貿易模式是動態的,貿易模式的演進遵循動態比較優勢原則。貿易模式成因離不開經濟比較優勢的差異。每個經濟體都在尋找更大的聯誼,每個國家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都是實現更大的貿易利益。貿易強國的基本要求是對世界市場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并非單純指在世界貿易中擁有巨大份額的國家,貿易強國具有豐富內涵的定義。
貿易強國是擁有高端比較優勢,以價值型貿易為主體,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主要利益的國家。發達國家經濟貿易發展呈現整體發展速度快,貿易方式多樣化,20世紀90年代,國際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度,同時伴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逐漸呈現出發展緩慢,貿易保護主義等特點。新型經濟體逐步發展,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在國際經濟中占比高達35%。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國際貿易變得更加自由。
中國與貿易強國模式比較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經濟貿易發展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我國加入WTO前3年,外貿總額就翻了一番,貿易發展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我國與貿易強國存在很多現實差距。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經濟貿易,發達國家利用貿易優勢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目前我國成為遭到反傾銷最多的國家的煩惱。
當今世界的貿易強國有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貿易強國出口工業制品中高新技術含量普遍較高,先進貿易強國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50%以上,在自主品牌等高級生產要素積累上,貿易強國走在世界前端。
中國貿易規模躋身世界前列,但中國還不是貿易強國。與貿易強國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級生產要素積累方面,中國加工貿易額度比較大,我國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口數量遠低于貿易強國最低水平,目前中國擁有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也不多,中國貿易服務于出口不夠發達。
附加值高的項目在我國國際收支中存在巨大逆差,比如服務貿易在我國的出口總額中占據比重不大。我國出口總額中的工業制品加工貿易比重達55%,對比世界貿易強國加工貿易總額比率偏高。同時中國商品貿易外部環境不斷惡化,中國要素貿易急待改善,從貿易中獲取的凈利益需要增加,我國外貿對世界的影響力需要增強,我國要成為貿易強國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國際經驗借鑒
許多經濟學家將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因素看作決定經濟主體是否有意愿投資與經濟增長是否長期發展的決定因素。比如市場規模和政府政策。市場規模的差異使不同經濟體的資本積累產生較大的差異;雖然經濟增長并非由政府政策操控,但政府政策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國際貿易同樣與國家貿易政策緊密相關。經濟政策會影響生產者行為,不斷變化的政策會阻礙貿易模式演進。因此長期穩健的貿易政策至關重要。
發達國家的貿易政策經驗對我國制定長期有效貿易戰略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日本貿易政策的成功在于其把握住關鍵時機,促使新興的產業不斷取代傳統產業。比如日本實現動態比較優勢的貿易政策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政策,日本貿易模式演進過程第一階段推行產業結構政策,政府通過保證相關產業原材料供給,價格管制等干預手段,為下一步產業比較優勢的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日本勞動生產率水準低,自然資源匱乏,日本政府對鋼鐵、汽車等未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進行重點發展,形成后來日本關鍵產業優勢。第三階段,高能耗產業失去比較優勢,日本比較優勢向以加工,知識密集型轉變,政府以滿足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信息的需求,確立產業比較優勢。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推行技術密集型新興工業部門,大力發展服務業政策,扶助有風險的技術開發。
日本貿易政策成功在于以新興的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帶動傳統優勢產業,制定一階段產業結構時考慮下一階段良性發展要求,注重可持續發展,以產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擺脫追求短期利益。
我國貿易經濟發展轉型策略
目前我國貿易結構處于工業制品出口后期,我國經濟結構與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存在一定差別,我國缺少自由的、有影響力的品牌,我國對外貿易間接出口了勞動,提高了勞動技能,逐漸出現了市場約束的供給約束。我國貿易模式要向更高水平演進,就需在政策制定上參考國際經驗。
現階段我國貿易政策調整需注意貿易政策方向轉變,與貿易政策相聯系的政策體系的綜合配套,兩方面的工作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將兩者綜合,要做好貿易政策基礎的轉變,貿易政策管理方式的轉變,貿易政策作用范圍的轉變。
目前我國實現貿易政策轉變主要需解決高級生產要素相對短缺的問題,要成功實現向貿易強國轉化,需做好高級生產要素積累以及新型多元化市場結構構建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轉變基本立足點:積累高級生產要素。首要的是進行高級生產要素的積累,針對高級人力資源短缺應儲備各種人才資源,增強國民經濟體的科技吸收能力。思維創新是生產要素積累的中心,要防止關鍵環節脫節。
其次,轉變條件: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內產業結構完成優化升級才能使貿易可持續發展。要轉變以高附加值工業產品生產為主的先進產業結構,加快高技術含量的生產行為,初級產品生產也不能被忽視,應加快與先進技術的有效結合。
第三,轉變手段:實行新型市場多元化戰略。向擴大總體市場中改善市場結構轉變,在繼續向著重點貿易發達國家發展的同時有選擇的積極開拓最具有前景的新興市場,在特定技術與市場之間找準定位,增強對世界市場的應變能力,適應我國貿易經濟不斷擴展的需求。
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成功轉變,必須強調政府在轉變中的作用,認清國際貿易經濟的復雜體系,政府應發揮好后盾作用,抓好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將信息導向工作做到實處,為微觀實體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貿易演進的靜態利益非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貿易大國要獲得更多的動態利益必須成為貿易強國。不同比較優勢具有不同的優勢地位,不同貿易模式對應不同的比較優勢地位,貿易模式的演進是貿易模式向高級的演進。貿易模式發展各階段穩態過渡是要素積累產業質變的過程。貿易模式的演進遵循貿易模式的動態轉型原理。我國已進入貿易模式轉型關鍵期,應使對外貿易政策選擇與經濟發展要素一致,考慮下一階段良性發展要求,注重可持續發展。做好高級生產要素積累,新型多元化市場結構構件等方面工作。
經濟貿易論文投稿刊物:《國際貿易》雜志多發表刊登傳播國際貿易理論、實務和知識為主,以敏銳的眼光洞察國內外市場,以詳盡的學術研究成果展示全球經濟貿易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以前瞻性的文章介紹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經貿關系的各項有關政策。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