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國際能源價格波動會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產生一定的波動,在Cosar模型基礎上分析國際能源價格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機制,并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貿易成本下降導致進口商品相對價格下降,距離越遠,國外農產品價格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傳導效應越
摘要:國際能源價格波動會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產生一定的波動,在Cosar模型基礎上分析國際能源價格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機制,并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貿易成本下降導致進口商品相對價格下降,距離越遠,國外農產品價格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傳導效應越小。利用國際能源署數據庫、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庫、FAO農業生產數據庫的數據,采用panelEGLS和panelLS估計國際能源價格對中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結果表明:國際能源價格越高,空間距離越大,貿易成本越高,農產品價格越高。
關鍵詞:國際能源價格,農產品價格,貿易成本,影響機制
農產品論文范文: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探討
摘要:本文簡述了齊河縣政府從組織保障堯質量監管和服務意識等3個方面打造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研究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趨勢提供借鑒。
關鍵詞: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問題,對策,山東齊河
我國在2015和2016年分別取消了菜籽油和玉米的臨時收儲政策,改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方式,被視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開始。經過調整后的農產品價格和國際市場接軌,處于低位。若能源價格急劇上漲,則會導致較強的通脹預期,給游資炒作農產品創造條件,可能造成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出現糧食安全問題。在此背景下,研究國際能源價格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機制和影響效應,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迫切的現實意義。
國際運輸成本上升,導致國際貿易流量下降。Cosar和Demir的研究表明,隨著土耳其省際公路投資項目的進行,內陸省份生產的產品能夠更便捷地運輸到門戶省份,國家的總貿易流量增加,同時貿易成本越小的省份和公路運載能力越大的省份其貿易流量越大。[1]Ali研究發現:巴基斯坦2014年國內到港口的距離的邊際效應,幾乎是到出口市場的國外距離的兩倍;國內距離阻礙了公司和產品出口的擴展邊際,國際距離限制了出口的數量邊際。[2]
國內運輸成本和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市場分割,對省際貿易有負面影響。徐現祥、李郇研究發現,1985—2008年我國各省的鐵路貨運貿易以本省及周邊市場為主,鐵路貨運一直從內陸凈流向沿海;外需導向的省際貿易主要受外貿的影響;內需導向的省際貿易主要受國內貿易成本的影響。[3]
國際能源價格影響國際貿易流量,進而影響國內農產品價格。Dillon和Barrett的研究表明,國際油價上漲導致運輸成本提高,進而推高了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的糧食價格。[4]Atkin和Donaldson通過估計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和美國的港口城市的成本沖擊,傳遞到內陸地區的進口貨物的消費者價格,發現偏遠地區的價格傳遞效應更低。[5]
翁鳴研究發現,2015年國際石油價格大跌,導致國際糧食海運費用明顯降低,促使進口糧食到岸完稅價格進一步降低;當進口糧食價格在諸多因素作用下低于國內糧食價格時,對中國糧食市場產生擠壓效應。[6]現有國際價格傳導理論將一國視為一個無差異的點,未考慮區域的空間差異和貿易成本。本研究結合“運輸成本對經濟地理的沖擊”理論和“李嘉圖國際貿易模型”,建立數理模型,分析能源價格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機制。
國際石油價格和國內糧食價格波動情況
2003—2015年國際原油與煤炭價格均呈現顯著的波動特征,且兩者價格表現出相似的變化趨勢,波動方向基本一致。2003—2015年國際煤炭價格出現了三個峰值,分別出現在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各年份價格分別為56.73美元/噸、136.1美元/噸和126.99美元/噸。同時期,國際原油價格出現了兩個峰值,分別出現在2008年與2011年,對應的價格分別為97美元/桶與106美元/桶。
雖然國際能源價格與我國糧食價格在波動幅度上存在差異,但大致都呈上升趨勢,并且表現出相關性。國際原油價格與四種作物皆呈顯著線性相關,除了小麥與早秈稻,國際煤炭價格與其他作物皆呈顯著線性相關。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國農產品貿易運輸和農產品價格波動現狀,然后在Cosar模型[7]基礎上分析了國際能源價格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機制,最后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一定的結論。
一是理論模型表明,當國內外貿易成本下降時,進口商品相對價格下降,進口商品的相對消費上升。距離越遙遠,國外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傳導效應越小。
二是能源價格上升推高了我國農產品的國內外貿易成本。國際能源價格對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國外貿易成本影響顯著為正,表明國際能源價格越高,運輸成本越高。國內燃料價格指數對國內糧食貿易成本影響顯著為正,表明能源價格越高,貿易成本越高。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幾條對策。
一是加快物流資源整合,降低運輸成本。在油價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對分散的物流設施資源進行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在重要的物流節點建立糧食倉儲基地、糧食加工基地與物流基地,實現倉儲、加工與物流一體化;圍繞重要鐵路線路的重點布局戰略卸車點,并配以糧食分銷子系統,保證糧食快速接卸、及時加工、高效配送,爭取實現南北、東西糧食快速通達。
二是提高港口和鐵路的基礎設施質量。在沿海城市建港口,鼓勵涉農企業參與港口建設,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較低時加強進口,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較高時開展出口。交通不發達省份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彌補到沿海距離較遠的劣勢,以穩定國內糧食價格。
三是加強對石油行業的監管。加強監管,打破石油行業的壟斷模式,從而降低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油價,以此降低運輸成本和糧食價格。
[參考文獻]
[1]COSARAK,DEMIRB.Domesticroadinfrastructure,andinternationaltrade:evidencefromTurkey[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16(118):232-224.
[2]ALIS.Differentialeffectsofinternalandexternalremotenessontradeflows[EB/OL].[2019-04-20].
[3]徐現祥,李郇.中國省際貿易模式:基于鐵路貨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12(9):41-60.
[4]DILLONBM,BARRETTCB.Globaloilpricesandlocalfoodprices:evidencefromEastAfrica[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16(1):154-171.
[5]ATKIND,DONALDSOND.Whoisgettingglobalized?Sizeandimplicationsofintra-nationaltradecosts[EB/OL].[2019-04-20].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