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高效率的投入產出突出地體現在勞動生產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和科技進步貢獻率高三個方面。 提升內蒙古投入產出效率,應緊緊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將影響投入產出效率的最關鍵因素勞動力、資源、科技的使用效率作為著力點,強化人力資源開發,提升集
摘 要:高效率的投入產出突出地體現在勞動生產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和科技進步貢獻率高三個方面。 提升內蒙古投入產出效率,應緊緊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將影響投入產出效率的最關鍵因素——勞動力、資源、科技的使用效率作為著力點,強化人力資源開發,提升集約高效發展能力,完善創新支撐體系,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自然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推動投入產出效率不斷提升,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使經濟發展更少消耗能源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
關鍵詞:投入產出 高效 高質量發展
任何系統的經濟活動都包括投入和產出兩大部分。 投入是指在生產活動中的消耗,產出是指生產活動的結果,投入產出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間投入和產出的平衡關系。 在經濟活動中,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財富,以最小化的投入獲得一定的產出或以一定投入實現最大化的產出,即提升投入產出質量,也就是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是經濟學的基本準則,也是衡量發展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
經濟師職稱論文范例:淺析知識經濟與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總是伴隨著投入產出質量的提升。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 其中,效率變革就是要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以既定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為目標,不斷提升投入產出的質量和效益。 因此,投入產出質量的提升,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推動內蒙古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提升內蒙古投入產出效率的重點任務
(一)強化人力資源開發,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衡量勞動相關要素的投入以及產出效益的重要指標,是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以及服務的數目和相應勞動力投入數量的比率。
(二)強化集約高效發展能力,著力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
資源利用率主要是指土地、水、礦產、能源等資源的有效利用情況,即利用一定量資源所能產出的產品產量的水平。 資源利用率高,就是土地、水、礦產、能源等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高,發展的可持續性強。 高質量的發展必然是生態環境良好、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發展模式。 提高資源利用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破除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及其所導致的環境問題、發展不可持續問題,是提高投入產出效率的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內蒙古資源型產業占比高,經濟增長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撐,發展方式粗放,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自然資源型發展路徑依賴特征明顯,嚴重阻礙了內蒙古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步伐。
(三)強化創新支撐體系建設,著力提高科技貢獻率
創新是撬動發展的第一杠桿,也是提升投入產出效率的根本途徑。 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歸根到底需要科技創新要素的支撐實現。 作為表征、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和創新驅動發展程度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其數值越高表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越大,經濟增長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 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也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的根本途徑。
目前,內蒙古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創新發展動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發展方式仍以要素驅動為主,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流動方向傾向于資源型經濟,粗放型經濟特有的低質低效特征明顯,對高質量發展形成明顯阻礙。 這明顯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內蒙古應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構建高效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全面提升創新支撐能力,不斷提高投入產出質量? ?
二、內蒙古提升投入產出效率的具體舉措
(一)優化創新要素支撐能力,提升科技貢獻率
一是完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 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支持。 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推動現代能源、現代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鼓勵企業探索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大科技創新指標權重。 構建科技創新資金保障機制,更多運用財政補助、政府購買服務、間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創新活動。
穩定增加科技投入,不斷提高科技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和全社會研究與發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實施全區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促進技術創新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打造中介服務品牌,提高生產力促進中心、企業孵化器、技術市場、技術咨詢評估等中介組織的服務功能。
二是加快重點領域關鍵科技創新。 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組織實施具有全局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科技重大專項攻關工程,掌握一批核心技術,突破一批前沿技術,擁有一批原創性發明專利,力爭形成若干技術領域領先優勢。 圍繞農牧業生產,重點開展農牧業綜合節水、馬鈴薯產業、油料作物等關鍵技術研究。 圍繞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重點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稀土資源清潔高效選冶、稀土永磁材料開發等技術開發。
三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的科技創新體系、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以科技中介組織為紐帶的科技服務體系。 培養一批自主創新型企業和高起點的自主創新基地,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增加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逐步擺脫結構調整和承接產業轉移中單純引進技術的局面。
強化面向自治區重大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為全區相關產業領域產生自主知識產權提供足夠的知識儲備。 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提高公益科研和高等院校自主創新能力,滿足全區自主創新需求的基礎研究成果儲備與供應。 圍繞特色學科和重點產業領域,加強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二)加強人力資源保障能力,提升勞動生產率
一是培養、吸引和用好高層次人才。 完善科技人才選用機制,大力培養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學科、重大項目急需人才,全面推進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聚焦高質量發展需要,面向國內外重點引進一批帶項目、帶成果的人才團隊。 大力引進海內外內蒙籍優秀高層次人才、團隊和企業家,扶持獎勵其通過總部回遷、項目回移、資金回流、技術回鄉等方式創新創業。 在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園區和企業設立“萬人計劃”專家工作站,吸引專家來內蒙古開展創新研究。
鼓勵用人單位通過薪酬補貼、項目資助等方式靈活使用“候鳥專家”。 暢通人才在不同體制間的流動通道,妥善解決高層次人才在身份編制、職稱評聘、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 構建高層次人才共享機制,探索人才工位、帶土移植、科技聯姻、智力嫁接、客座顧問、遠程會診等模式進行人才共享模式實踐和創新。
二是建設實用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支持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加強現代能源經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數據等領域的新興交叉專業建設,加大對新工科專業課程開發、師資培育、實訓基地建設等財政支持力度。 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高技能人才可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 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技能大賽集訓基地,推動職業教育、企業生產對接國際標準。
三是強化人力資源服務。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集群,增加人力資源服務供給。 實施人力資源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推進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的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 加強人才公共服務機構建設,按照資源整合、統籌管理的要求,整合人才公共服務資源,完善配套設施,提高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水平。
(三)增強綜合利用水平,提升資源轉化率
一是建立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 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不斷創新政府績效考核機制和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
二是強化全社會資源節約理念。 利用各? 址絞皆諶? 會廣? 號? 育節約資源意識,大力倡導珍惜資源、節約資源風尚,在全社會樹立珍惜資源的理念和資源節約意識,倡導綠色生產、低碳生活和資源節約倫理,形成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節礦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文明。 樹立減量發展理念,注重通過創新要素的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不斷減少單位經濟增長的資源使用量。 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導致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問題,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三是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注重從源頭上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全面推行“綠色開采”,對主體資源、伴生礦產、地下水等進行綜合開發。 以提高工業“三廢”綜合回收利用率為目標,提高冶金、電力、建材、輕紡等廢棄物產生量大的行業的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推進尾礦資源綜合利用。 鼓勵利用余熱、余壓、余能生產電力和熱力。 鼓勵水資源梯級利用。 大力壓縮無實用性包裝材料消耗。 以固體廢棄物為原材料生產新型建材,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
四是加強耕地、水、礦產等資源保護。 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 完善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
五是構建優化資源市場配置機制。 進一步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 通過財稅調節手段,推動廢棄土地復墾利用,強化對存量建設用地的利用、管理和處置。 完善節能標準體系,推動建筑物節能建筑結構、材料和產品應用全面推行分戶供熱和分戶計量。 建立以資源要素市場配置為重點的激勵退出機制,實現要素資源優質配置和高效配置。 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評價,引導資源要素向高效益企業集聚。 對創新能力強、轉型升級快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和獎勵,對低效低端的企業合理轉移和淘汰。 堅持“以畝產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完善相關政策,全面提升土地綜合產出效益。
作者:杜勇鋒1 李 超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