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參與學術創業對工科博士生教育的影響探析> 正文

    參與學術創業對工科博士生教育的影響探析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02-20 09:32

    本文摘要: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工科博士生參與大學的學術創業活動,作為科研訓練的一種重要方式,學術創業對工科博士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趯16名工科博士生深度訪談材料的扎根分析,本研究發現,參與學術創業,促進了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非學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工科博士生參與大學的學術創業活動,作為科研訓練的一種重要方式,學術創業對工科博士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趯16名工科博士生深度訪談材料的扎根分析,本研究發現,參與學術創業,促進了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非學術技能的習得,廣闊的學術觀和多元職業觀的形成。為回應學術創業對工科博士教育的影響,建議培養單位形成多元培養觀,優選和拓展學術創業項目,提升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創業能力。

      關鍵詞:學術創業;工科博士生;博士生教育;影響

    博士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與創新、創業聯系日益緊密,甚至被認為是直接貢獻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新熊彼特主義提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能夠創造實際產出科學知識的日益增長,以及經濟體系將這些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具體市場創新的能力[1]。在此背景下,為社會培養高端人才的大學成為區域和國家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學術創業逐漸成為各國激勵大學充分發揮其服務社會職能的重要抓手。所謂學術創業是指學術研究者(包括教授、研究員、博士生等)和學術組織所參與商業上的創業活動,如產學合作、以大學為基礎孵化企業、由學者組建創新企業、研究人員在企業和學術部門具有雙重身份等[2]。

      博士畢業指導:在讀金融博士怎么發表論文

      學術創業的本質是知識的商業化,它區別于一般創業的重要特點是基于知識的發現、創新和應用的創業,因此,博士生參與學術創業既是一種創業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研訓練方式,即在科研創新中開展創業。“雙一流”建設和《關于開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鼓勵培養單位,“緊密結合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培養博士生”。在此背景下,博士生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學術創業中。2014年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5%的博士生參與了縱向和橫向項目,8.7%的博士生參與了橫向科研項目,兩者之和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博士生在讀博期間參與過橫向項目[3]。Boh等人的實證研究也表明有36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參與了47所大學衍生企業的創立,占公司創始人的77%,其中11家衍生企業由研究生或博士后創建[4]。

      學術創業行為對大學教育的影響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從大學使命看,“沖突論”認為,學術創業會使大學丟失其教育性、學術性和公共性,從而淪落為市場經濟的附庸[5]。“兼容論”認為,沒有證據表明參與學術創業會限制開放科學或者導致基礎研究削弱的系統性證據,采取有效的預防和監控措施,可以防止因學術創業而引發的諸如培養人才使命、學術自由、學術創新等沖突[6]。從大學教師看,學術創業使其減少教書育人時間投入,忽視教學質量;在學術上,忽視基礎研究,強化應用研究[7]。學術創業的新角色,會引起與傳統的“教育者”“研究者”“知識分子”角色相互沖突,教師會采取摒棄、聚焦、整合三種策略,角色的選擇會傳導到人才培養上[8]。從研究生教育看,Bok認為,商業化利益的驅動會誘使勸說他們的研究生從事具有商業價值的研究而不是更有學術價值的研究,進而阻礙學術創新[9]。

      趙世奎等人發現,在獨立科研能力、發現和抽象問題的能力、掌握科研基本范式、學科視野、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等方面,參與橫向課題的研究生相比參與縱向項目的研究生,其滿意率分別低出8.4%、1.6%、0.9%、4.3%、6.2%、2.3%[10]。上述研究探討了學術創業行為對大學帶來的各種影響,但對參與學術創業的博士生群體關注較少,尤其是學術創業行為對博士教育的影響有待探討。本研究主要聚焦如下問題:①學術創業是否有利于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訓練;②參與學術創業對工科博士生的學術觀和職業觀有什么影響;③針對博士生越來越多 參與學術創業現象,博士教育該如何回應。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借助于扎根理論研究方法,采用開放式問卷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獲取博士生群體學術創業的經驗性材料并對其進行扎根分析,概括出博士生群體創業行為對博士生教育的影響。在研究對象選取上,相比較于人文社科、理學、農學和管理學博士,工科博士獨立承擔和在導師指導下承擔科研工作比例最高。因為工科群體擁有更豐富的學術資源,或說是技術持有,參與學術創業更多[11]。故此,本研究將研究對象確定為工科博士研究生;谛畔柡鸵约澳転檠芯刻峁┳畲笮畔⒘吭瓌t,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樣和滾雪球抽樣,共選取了16名調查對象,其中,男性10名、女性6名,延期畢業3名、博四4名、博三6名、博二3名。

      三、發現與討論

      在分析12名工科博士生的訪談資料基礎上,研究發現參與學術創業對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學術觀、非學術能力、職業觀四個方面有重要影響。

      (一)參與學術創業有助于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訪談發現,工科博士生認為參與學術創業會促進科研能力提升,主要表現在提出研究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學術寫作與發表三個方面。

      1.有助于發現研究問題,但不同的學術創業項目訓練效果存在差異。第一類是在實驗室能夠完成的橫向項目,委托方要求解決某一技術難題,以改進工藝或最終形成產品,研究問題相對明確,參與此類項目的工科博士生往往是在現場調研,進一步細化研究問題,再閱讀已有文獻,進行研究設計,尋找解決方案,類似于一種程序化的操作,對學術創新作用是有限的。有受訪者認為,參與的橫向項目,是基于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應用,如編程、控制、仿真平臺等,對增強動手能力有好處,但對于學術創新作用不大(D5)。第二類是在企業完成研發類橫向課題,主要聚焦于某一產品和技術,推動技術進步的路線也比較明確,通過研究可以形成改進工藝的專利。比如,生產供電設備專用清潔劑,國外有相關的產品,但是價格比較貴,我們主要是使用替代辦法,功效上差一點,但將成本降下來了,基于此項目,就申請了技術專利(D12)。

      第三類是在衍生企業和委托企業從事研究工作,往往能夠從工程中來,到工程中去,發現研究問題。我們導師強調,做實際的工程項目,要善于挖掘科學問題,來源于工程,應用于工程(D1),也就是說,以實際項目為基礎,用心深入,從中歸納和發現研究問題。工科的高水平論文,一個重要變化是要有工程實例,不能僅僅只是理論公式,概念模型,做具體工程項目,有利于發現研究問題(D1)。這與有關研究一致,博士生導師認為任何一個工程類項目你只要做深了都會有學術點,也因此,有些工科博士生會直接以橫向項目研究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12]。

      2.有助于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方面,一些委托課題和橫向項目,由于時間節點的要求和目標導向,導師會對學生閱讀文獻后的主要問題歸納、技術難點、實驗操作,包括儀器使用、實驗方案調整、儀器維修進行具體指導,盡管這種指導更多的是包含著督促按時完成項目的意味,但有利于工科博士生提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工科是應用型比較強的學科,剛開始的時候,對儀器、設備和操作并不那么熟練,低年級的時候做些橫向項目,從學習和模仿開始,可以提高我解決問題的能力(D4)。此外,由于學術創業中橫向項目、與企業共同研究新技術,研究問題明確,完成項目的關鍵是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有助于研究能力提升。

      3.有助于提高學術寫作能力,但不利于學術論文發表。

      一類是學術創新要求比較低的橫向項目和委托項目,對學術發表貢獻不大,但工科博士生可以通過課題書的寫作,提高寫作能力。低年級的時候,導師會給個模板,讓我們寫一些小的橫向項目,通過寫作,可以對研究問題、技術目標、技術路線、重難點問題厘清有幫助,客觀上有利于今后學術論文寫作(D4)。另一類是學術價值較高的項目,比如共同研發項目、在衍生企業從事研究等,因為委托方的保密要求,商業運作的需要,研究成果往往是以申請和獲得專利的形式出現,而不是學術論文的發表。在簽訂協議時,委托方就明確研究成果可以共同申請專利,不能另行發表或公開(D8)。這也較好解釋了,博士生參與橫向項目比參與縱向項目發表論文數量少的原因。

      (二)參與學術創業有助于工科博士生形成多元的學術觀現代博士教育的開端始于柏林大學,其博士學位教育目標是培養“科學接班人”,也就是說,博士教育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博士生日后成為“探究的學術”(博耶)的接班人。200多年來,盡管博士教育發生了諸多變革,但21世紀博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意味著博士教育還是要培養具有“探究的學術”能力的人[13]。訪談發現,參與學術創業,會改變對工科博士生對于學術觀的認識,即從“探究的學術”走向“廣闊的學術”。

      (三)參與學術創業有助于工科博士生提升非學術能力就能力而言,可以將博士生能力劃分為學術能力和非學術能力,非學術能力主要是學術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領導能力、創業能力等。誠然科研訓練會提高博士生的非學術能力,但現實情況是傳統的博士生培養環節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放在提高博士生的學術能力上,以培養滿足學科內部需要的研究人員為目標,從而導致非學術能力欠缺[16]。參與學術創業,則有利于加速博士生社會化進程,提高非學術能力。

      (四)參與學術創業有助于工科博士生形成多元化職業觀學界認為,博士畢業后進入學術職業,這被譽為是“線性的管道”,到非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被稱為“管道的泄露”[17]。但現實情況是,博士畢業生選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攻讀博士后的比例不斷下降,選擇進入國家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比例越來越高,博士生就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18]。那么,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么呢,本研究中參與學術創業的工科博士生對此怎么看?

      四、對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作為科研訓練的一種方式,學術創業項目的學術含量的高低與科研能力提升呈正相關,但相比縱向科研項目訓練,更有利于提升非學術能力;參與學術創業使工科博士生形成了更廣闊的學術觀和多元的職業觀。針對工科博士生越來越多的學術創業實際,對工科博士生教育提出如下建議:

      (一)高校的工科博士生教育應回應多元主體期待,形成多元培養觀其一,在知識經濟中,人力資源是創新產生、應用和擴散的關鍵要素,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將博士學位獲得者作為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進而提出要培養復合型和從事應用研究的博士的要求。其二,在知識生產模式2中,大學不再是培養博士生的唯一機構,作為博士生未來的雇主,政府和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與大學進行合作,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來。其三,學術創業活動推動工科博士走出實驗室、走出校門,進入企業,深入生產實踐一線,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認識到在企業研發部門工作,也是一種學術職業;诖耍饤墏鹘y的博士教育僅僅是培養學術人才的觀念,形成通過科研訓練,培養知識發現、知識綜合和知識應用并舉的培養觀,既培養未來的學術接班人,也要培養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的研究者。

      (二)高校工科博士生教育應注重優選學術創業項目,提高科研訓練績效學術創業是基于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的創業,體現的是知識溢出的價值,順應了知識生產方式改變的要求,但作為科研訓練的一種重要方式,工科博士生從各種類型的學術創業活動中得到科研訓練績效與項目的學術含量高低成正比。為此,減少學術含量低的橫向項目,創造條件,鼓勵工科博士生多參與技術委托課題,或與企業進行聯合技術攻關,或在衍生企業從事研究工作,并從中發現研究問題,進行學術創新或專利申請。同時,在科研評價上,要改變評價方式,不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質量論英雄,將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獲批和轉化,技術標準制定,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作為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評價指標之一。

      參考文獻:

      [1]李華晶.知識過濾、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基于我國31個地區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28(07):1001-1007.

      [2]李華晶,邢曉東.學術創業:國外研究現狀與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8(12):124-128.

      作者:張振林1,2,任令濤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5857.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