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陜北縣域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與探索> 正文

    陜北縣域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與探索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10-22 11:56

    本文摘要:摘要:陜北綏德、米脂、延長、吳起四縣地處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從1999年國家施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以來,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改變。在生態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時,牢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結合本

      摘要:陜北綏德、米脂、延長、吳起四縣地處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從1999年國家施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以來,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改變。在生態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時,牢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優勢,不斷探索創新,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證明,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關鍵詞:生態保護;退耕還林;高質量發展

    生態經濟論文

      陜北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陜西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這一區域的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生態環境建設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陜北黃土高原是陜北生態最脆弱、經濟發展最薄弱的一環,也是實現全面脫貧攻堅的關鍵地區。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通過60年的綜合治理, 尤其是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小流域治理,強化封山育林的自然修復,陜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已初見成效,實現了主基調由“黃”變“綠”的深刻轉變。在生態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陜北綏德、米脂、延長、吳起等縣牢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優勢,不斷探索創新, 以融合發展為路徑,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師評職知識: 生態經濟雜志投稿論文格式要求

      一、綏德縣

      綏德縣曾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經過多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和封育自然修復,2019年綏德縣林草覆蓋率達28%,比1999年提高了11%,重點區域林草覆蓋率達到70%以上。近15年來,全縣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8km2,水土流失量減少了2.5億噸,生態體系逐步趨向良性循環。在生態環境不斷好轉的同時,綏德縣積極進行產業優化,帶動高質量發展。綏德棗林坪鎮,棗林坪鎮位于縣東65公里的黃河西岸。

      這里曾經是“石山帶土帽,膠泥加石泡”,生態環境極端脆弱。1999年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后,棗林坪鎮黨委縣政府嚴格執行“從過度開發、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修養生息轉變”的要求,采取綜合治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并將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結合。

      2017年沿黃公路開通后,棗林坪鎮抓住了“沿黃經濟帶”建設的機遇,將千畝黃河灘地打造成了河風景區——上河源景區,發展生態旅游,實現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增加經濟收入50多萬元。在進行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中,綏德不斷傳承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石雕產業。綏德自古就是“石雕之鄉”,產品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遠銷海外。

      然而過去粗放式原料開采破壞了山體;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污染了環境;無序競爭嚴重損害了市場秩序。為此,綏德縣黨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進石雕產業健康發展,使其漸漸步入良性發展態勢。目前,綏德縣共有石雕加工企業90多個,帶動近2000人就業,年產值達2億多元。生態旅游和石雕產業的優化發展,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穩就業、保民生,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發揮著很大作用。2019年綏德縣生產總值90.55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29162元和10989元。

      二、米脂縣

      米脂高西溝村位于米脂縣城東北20km處,總面積4km2,由40座山,21條溝組成。全村現有家戶126戶,522人。從1953年起,高西溝人在四界基層黨組織領導下,通過“山上緩坡修梯田,溝里打壩高產田、高山遠山森林山、近山陽坡建果園,陡坡洼地種牧草,荒崖爛洼種檸條”的治理,舍飼養羊,植樹造林,封山禁牧,形成了“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以田優果”的合理格局。

      經過60多年的連續治理,高西溝有松柏林660畝,經濟林200畝,林草覆蓋率已達69.3%,水庫、壩系、梯田等水利建設工程標準完善,綜合治理程度達78%。2013年9月被列為省級水保示范園,2015年被列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016年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是陜北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的一面旗幟,F擁有高西溝水保生態展館、松柏生態林區、生態果園區、人造平原旱作農業示范區、梯田盤山景觀區、休閑農家窯洞和農家游樂園等。

      近年來高西溝建起了小雜糧生產區、壩地綠色蔬菜種植區、蘋果示范園和農業生態園;A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內進出道路全部硬化,“三網”開通,“三站”齊全。并對原有農家院落進行了“四改三建兩化”,實現了人畜分離,許多農戶安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和抽水馬桶,比較好地改善了人居環境。高西溝從建設基本農田為突破口,提高糧食生產,帶動退耕還林和植被建設,依托良好的山水資源,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農民人均收入達21000多元。實現了從光種薄收到少種多收,從單一糧食生產到多種經營的轉變,增加了農民收入、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生態和經濟雙豐收的成績。

      三、延長縣雷赤鎮涼水岸村處于延長縣涼水岸村

      在黃河、延河兩條河流交匯處,下轄涼水岸、上坡、下坡三個自然村。過去這里交通閉塞,生態惡劣,“出門就爬山,坡里石頭料膠多”。

      農民主要靠種植紅薯、花生、棉花謀生,收入微薄。1999年延長縣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涼水岸村農民在基層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大力發展花椒種植。2014年成立了合作社,2017年建起花椒加工廠,購買了烘干機、清洗機、加工機、分裝機、包裝機、打碼機等加工設備,注冊生產“千年古渡涼水岸”牌花椒,通過微商渠道出售,銷量、銷售價格年年攀升,農民經濟收入穩步提高:155戶418人戶均收入達到50000元,人均收入超過20000萬元。如今涼水岸村花椒種植面積達6000畝,形成了以花椒為主導的產業,是延長縣花椒第一村,還影響帶動了周邊黃河沿岸其他鄉鎮發展花椒產業。

      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當地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游客和藝術家,涼水岸又抓住機遇開發旅游產業。近年來,涼水岸被延長縣確定為文藝創作基地。經黃河國家公園旅游規劃后,涼水岸將成為唯一的黃河水中村。延長縣七里村街道管村,管村是延長縣有名的蘋果種植村。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工作的推進,管村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各級幫扶單位的支持下,集中改造升級500多畝老舊果園,建起高標準“認養農業”示范園。通過與延長星火燎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簽訂合同,以土地流轉、托管包銷、入駐平臺三種模式,將500畝新品種矮化密植蘋果園納入到“延長認養”農業管理體系。

      消費者僅用手機APP就可通過標準化生產記錄視頻、VR全景展示、可視化直播、氣象九要素監測等可視化監控系統,全程監管自己認養的農產品生產過程。通過認養模式,使每公斤蘋果價格增長了3倍至5倍,管村120多戶果農平均每畝果園增收2500元以上。截至2020年6月底,延長蘋果已經被認購了1.7萬公斤,交易額達44.72萬元。認養農業將以往農業生產的“產供銷”向“銷供產”模式的轉變,既讓消費者享受到最優質的農產品,又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2019年,延長全縣蘋果產量29萬噸,實現產值13.5億元,果農人均收入達到1.82萬元。

      通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延長縣生態治理成效顯著,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面積89.9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2.7km2。在產業發展中,堅持把蘋果產業作為全縣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穩步擴張種植面積,全縣栽植面積達32.63萬畝。通過蘋果、花椒、奶山羊等特色產業為抓手,基本形成了“塬區梨果業,沿黃棗椒業,川道棚栽業,全縣草畜業”的產業布局。2019年,延長縣實現生產總值52.8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781元增加到2019年的10669元。

      四、吳起縣

      五谷城鎮麻臺村麻臺村地處吳起縣東北部。耕地面積13931畝,全村552戶2135人,建檔立卡79戶225人。這里“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山是和尚頭,干溝泥水流”。1999年吳起縣啟動退耕還林工程、開展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使這個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生由黃到綠、由綠變美、由美而富的深刻轉變。

      麻臺村在齊溝山上綠化造林12km2,整修梯田200畝,鋪設沙石路4km;在西臺山上建100方蓄水池1座,新打機井1口;在寺溝、月牙山、雞冠子溝、倒對溝山峁及澗灘臺等連片梯田帶果園新修30方蓄水池10座,并配套修建60m2集雨場10塊。依托縣、鎮兩級政府支持,麻臺村著力調整產業結構,拓寬增收渠道。如今,五谷城鎮擁有全灌溉蘋果園800畝、特色小雜糧1000畝、地膜玉米1500畝、存欄生豬800頭、蓄水池20座。

      以流轉土地入股分紅的形式,種植中草藥材黃芪、甘草、板藍根等中草藥1500畝,通過藥材種植和山地蘋果,每戶每年就可增收3000元。1999年,吳起縣作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縣,開始實施“封山禁牧,舍飼養畜”,一次性退耕1036.67km2,確定了“山頂草灌防護林,山腰坡地經濟林,溝坡鎖邊灌木林”的流域治理模式。以水定林,科學造林,達到迅速恢復植被的目標。20年來,林草覆蓋率從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

      在此基礎上,吳起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產農業,林業、養殖業比重大大增加。退耕還林(還草)解放了勞動力,配套發展草飼料生產加工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更多退耕農戶外出務工,改變了單純依靠傳統耕作的一元農村經濟結構,轉變了農村和農民的傳統生活模式。吳起縣是全國生態建設沙棘示范縣,擁有全國最大面積的沙棘生態林。1999年后,吳起退耕還林245.99萬畝。并在退耕地里大面積種植適生性強、經濟價值高的沙棘。

      沙棘種植面積已達到180萬畝,其中成林面積125萬畝,掛果面積100萬畝,年可產純鮮果6萬噸。2020年,當地政府計劃投資8億,建設面積1000畝的吳起縣沙棘特色田園綜合體。依托吳起縣沙棘種植及加工,通過縣域生態環境治理,發展循環農業,挖掘和打造吳起沙棘文化和品牌,建設農業、旅游、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除此之外,吳起充分利用石油資源,大力開發石油產業,為地方經濟注入強大動力。

      目前,吳起已經形成了以原油為龍頭、畜牧養殖、經果種植業為兩翼,紅色旅游為特色的多元經濟格局,社會經濟穩步提高。實踐證明,陜北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高質量發展是區域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根本。陜北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在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和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上,突破傳統發展路徑依賴,不斷創新機制、進行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力爭走出一條有優勢、有特色、規模適度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謝永生,等.中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農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張廉,段慶林,王林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報告(2020)[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作者:沈蕾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8493.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