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我國農村的非正規金融組織不斷的擴大,關于圖和改革和如何管理的呼聲是越來越大,那么我國的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效率有什么區別,怎樣為非正規的金融爭取合法的權益,小編推薦一篇關于農村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效率論文。 摘要:高效率的金融制度對經濟發
我國農村的非正規金融組織不斷的擴大,關于圖和改革和如何管理的呼聲是越來越大,那么我國的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效率有什么區別,怎樣為非正規的金融爭取合法的權益,小編推薦一篇關于農村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效率論文。
摘要:高效率的金融制度對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可以提高經濟的總體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對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效率進行調查,從資金配置效率、適應性效率和運行效率方面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正規金融制度的效率偏低,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效率偏高;兩種金融制度的效率有各自的空間,在規模和范圍較小時,非正規金融制度效率更高,而超出一定的發展范圍和規模,正規金融制度的優越性則進一步凸顯。
關鍵詞:金融效率;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
一、文獻綜述
“效率”一詞是經濟學研究的中心概念,在論述問題時被廣泛應用。帕累托將其定義為“對于某種資源的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產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該經濟中的所有個人至少和他們的初始時情況一樣良好,而且至少有一個人的情況比初始時更好,那么資源配置就是最優的”,稱為“帕累托最優”,也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更簡單的說就是:如果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同時又沒有其他人受損,那么資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此時經濟恰好處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之上[1]。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由市場供求所形成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社會資源實現有效配置,使任何兩種產品對于任何兩個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都相等,任何兩種生產要素對任何兩種產品生產的技術替代率都相等,從而達到任何資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處境變壞的同時,使一些人的處境變好。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謝作詩認為經濟效率的標準含義是指資源配置實現了最大的價值,經濟效率的標準含義和帕累托標準是等價的[2]。金融效率是衡量金融組織好壞的標準。在所有的經濟體中,不論過去還是現在,西方或者東方,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便利經濟資源的配置和拓展。關于中國的金融效率已有多人進行研究,但對金融效率沒有一致的概念及統一的標準。王振山認為金融效率指的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也就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將有限的金融資源(貨幣和貨幣資本)進行最優的配置以實現最有效的利用[3]。郭新明認為金融效率指一個金融結構能夠以較低的成本開始金融交易活動,降低交易費用,激勵金融參與者更加用心地工作,促使儲蓄更有效率地轉化為投資,效率指標是衡量金融制度是否健全的關鍵指標[4]。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都認為金融效率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配置效率、運行效率和適應性效率。2003年以來,國內有學者開始關注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效率,一種觀點則認為非正規金融的配置效率較差,如劉民權等(2003)認為由于受信息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約,非正規金融的業務活動只能在較小的范圍內才有效率。其他人則對非正規金融制度的配置效率進行整體上的分析[5]。另一種觀點認為非正規金融是對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具有較高的資源配置效率。崔慧霞(2005)認為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對于降低代理成本、減少內部人控制、減少道德風險、節約信息和監督成本有重要的作用[6]。周天蕓(2004)認為中國的非正規金融制度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具有較高的配置效率[7]。盧峰、姚洋(2004)則證明了中國非正規金融中商業信用配置資源的相對效率比一般的是要高一些[8]。但這些看法缺乏具體的數據支持,對于運行效率和適應性效率的關注相對較少。
二、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規金融機構在資金方面給予經濟發展大量的支持與幫助,銀行的分支機構在城市到處可見,服務品種遍及存款、貸款、理財、信用卡等多方面,而且服務態度良好,與之相對應的農村情形卻大不相同,在西部偏遠農村,村民要翻過幾座大山才可以見到一個小小的儲蓄所,這就促使我們不得不思考農村金融機構的效率,本文從配置效率、適應性效率和運行效率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配置效率
對配置效率的衡量更根本的是在產出方面,即在當前中國農村正規金融制度安排下,資金是否被運用到產出最高的領域。這可從單位貸款所支持的經濟增長量(GDP增量)加以考察。通過表1看出,農業GDP/農業貸款、鄉鎮企業增加值/鄉鎮企業貸款和全國GDP/全國貸款相比較均有較大差距,這恰恰說明農村剩余資金大量流向城市這種制度安排沒有在資源配置上起到應起的作用,如果減少農村資金外流,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發展“三農”,則資源配置狀況將會更加優化[9]。
相比較而言,當前增加對鄉鎮企業的信貸投放量引致的資源配置優化效應更加明顯。從配置效率的角度衡量,中國農村正規金融制度是缺乏效率的。當然,這種低效的資金配置的存在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經濟的漸進轉軌做出了貢獻,可認為是改革的成本,或是為取得制度改革過程中利益受損一方的支持所做的補償。當前傳統農業己在向現代農業轉變,而鄉鎮企業也與標準的現代企業日益趨同,資金已成為緊缺的生產要素,增加對農業尤其是對農村企業的資金供給,不僅僅能夠提高農民收入,還有助于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二)適應性效率
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創立之初是為了促進農業的發展,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兩者主要辦理有擔保抵押的大額貸款,針對農村的小額無擔保抵押的貸款一概不予理睬,而中國農村金融需求的特征正是規模小、風險高、無擔保,這樣,正規金融機構完全不適應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長期以來,只有農業發展銀行辦理農業業務,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則將資金大量流入能夠提供擔保的大額的非農領域,資金大量外流表現出來的是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分散的金融需求的不適應。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發展銀行也開始尋找適合農村的發展思路,郵政儲蓄則改組成郵政儲蓄銀行,適應性逐漸加大。
(三)運行效率
從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四家機構的經營狀況看,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整體長期低迷,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運行效率有所提高。
1.農業銀行在1997—2007年營業收入逐年增加,但營業利潤卻一直為負,只有加上投資收益后稅前利潤才轉為正數(1998、1999兩年依然為負)。其他研究指出,與其他三大國有銀行相比,長期以來,農業銀行的經營績效是最差的一個[10]。截至2007年年末,中國農業銀行的駐縣城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下降到30.3%,分別比2004、2005和2006年下降了3.7%、2.6%和0.4%[11],這表示農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改制之后對農村的關注度大幅度提高,運行效率相應提升[12]。
2.農業發展銀行1997—2006年經營規模不斷縮小,在機構、人員沒有發生大的變動的情況下,人均效益必然不斷下降。營業利潤在2001年轉變為正,而在此之前需要財政的大量補貼才能運轉,這表明農業發展銀行在收縮政策性貸款范圍的情況下自身效益有所提高。但這并不是國家設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目的,農業發展銀行所發揮的政策性金融作用與國家對它投入的巨額資金相比并不相稱,持續下降的經營規模必然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有關的案例分析也顯示了農業發展銀行運行效率低下:財政補貼不能直接落實到農民手中,信貸資金不能封閉管理,同時糧食的敞開收購和順價銷售難以保證。表明其運行效率有提高的潛力。
3.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狀況長期不好,近幾年有所好轉。僅從《中國統計年鑒》上有關的分析報告看,行社分家后,1998—2000年全國農村信用社連續三年增虧,根據謝平等提供的具體數據,2002年底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5147億元,不良率為37%,資不抵債缺口總量達3019億元[13]。作為一個整體,農村信用社在技術上已經處于破產邊緣[14]。從2004年農村信用社進行產權改革,組建農村商業銀行17家、農村合作銀行113家和以縣(市)為單位的統一法人社1825家后[11],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初步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體系。截至2007年末,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比改革之初提高了20%,達到11.2%,不良貸款比例9.3%,與剛剛開始改革之時相比下降了28%[12]。
4.郵政儲蓄銀行在2007年初成立之初就積極探索小額貸款業務等服務農村的有效形式。產權制度開始起步,法人治理架構初步建立。資產質量明顯改善,盈利能力顯著增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理念為“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定位,發揮郵政網絡優勢,強化內部控制,合規與穩健經營,為廣大城鄉居民及企業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支持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資產接近人民幣4萬億元(6352億美元),在中國商業銀行中位列第六。
2012年1月21日,經中國國務院同意﹐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依法整體變更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450億元,擁有3.7萬營業網點,3萬億元個人儲蓄存款,9億銀行賬戶,400多萬小額貸款用戶,1000多億元支農資金。2011年2月10日,全國郵政儲蓄個人存款余額總規模突破了3萬億元,達到30299億元。11月9日,郵儲銀行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突破7000億元。
三、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效率
與正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應,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效率也從配置效率、適應性效率和運行效率三方面進行論述。
(一)配置效率
從對農戶和農村企業的金融需求的滿足程度來看,“中國非正規提供的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占中國GDP的6.96%”左右。上文己經證明,中國農村正規金融制度缺乏對農業和鄉鎮企業的信貸支持,而把資金投向了城市和國有企業,如果將資金投向農業和鄉鎮企業是可以帶來更大的產出的,而對農業和鄉鎮企業提供資金的正是非正規金融組織。從實地調查結果來看,非正規金融組織為其附近的缺少資金的經濟行為提供了方便,提高了閑置資金的配置效率,也使資金閑置者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具有帕累托改進的意義。
(二)適應性效率
與存在幾十年的正規金融相比較,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存在了幾千年,以鄉村“熟人社會”為基礎,具有分散化、靈活、信息優勢。非正規金融所進行的交易正是建立在地緣和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它不需要復雜的審批手續,沒有僵化的規章制度,彼此熟悉,甚至連彼此的祖祖輩輩都了解,因此不容易相互欺騙,或者欺騙的成本很高,因為有族長或者左右的監督和懲罰,這種懲罰有時候不是經濟上的懲罰,而是風言風語的摧殘,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貸款中的道德風險,從而有效避免正規金融機構所擔心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就是一種硬性的約束,能促使社會成員自發服從、自我執行,有助于促進社會信用關系的改善,并節約社會成員之間的協調,違約概率極低。同事非正規金融能夠充分利用鄉村既有的信息資源和組織資源,合同都是建立在成員之間的長期行為的基礎之上,同時它具有重復交易的特點,大大降低了締約的交易成本。較好的解決農村金融市場高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在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三)運行效率
據銀監會統計,2007年末我國有7800萬農戶獲得了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3.2%[11]。2007年村鎮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7.67億元,累計發放貸款4.62億元。村鎮銀行擴大試點范圍到全國31個省(區、市)。截至2007年底,自從開始7家小額貸款公司試點以來,小額貸款公司總共計發放貸款3.9億元,整體運行良好,可喜可賀的是目前已有6家公司實現盈利,經營利潤共計1682.29萬元,而且小額貸款公司的正規度也在逐步向銀行類靠攏。《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0)》報告,小貸公司短期貸款余額1952.57億元,2010年實現賬面利潤98.3億元。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國小額貸款機構數量5247家,從業人員數58441人,實收資本4257.03億元,貸款余額4892.59億元,發展迅速,運行效率良好。
小編推薦優秀經濟論文 哪個審計期刊能夠快速發表論文?
審計期刊投稿論文,發表學術論文網統計有大量審計類投稿的期刊信息,可以是發表論文人員的參考資料。根據評職級別,建議評職人員選擇適合級別的期刊,相關疑問可以跟編輯詳細溝通。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