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江蘇沿海大開發:國務院發展的開發江蘇沿海戰略,江蘇沿海承載著重大的歷史使命,盡早實現經濟強
江蘇沿海大開發:國務院發展的開發江蘇沿海戰略,江蘇沿海承載著重大的歷史使命,盡早實現經濟強省、全面小康的目標。務院常務會議正式將江蘇沿海發展列為國家戰略,要求到2020年,這個地區人均GDP必須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成為重要經濟增長極、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
【摘要】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資本發揮著“持續推動力”的作用,大量資金的聚集必將攜帶各類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投資活動進一步加大原有資本的缺口。因此,沿海開發應建立相應的金融支撐體系,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資源,突破融資瓶頸,建立多元化金融支撐體系。
【關鍵詞】金融,支撐,開發,沿海,江蘇,論,
1.實現政府、銀行、企業合作
沿海開發是一項立體工程,需要政銀企各方積極參與。
首先,政府部門應搶抓沿海開發的歷史性機遇,實施傾斜性財政金融政策,加快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對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的引導力度;促進金融機構體系的完善;盡快完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圍繞更高發展定位,加快培育經濟產業發展優勢,重點突破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高,高新型、生態型、節約型的項目。圍繞科學發展要求,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重點發展“三新”產業、現代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旅游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新型臨港產業基地,加快成為區域發展重要增長極。
其次,金融部門要強化改革創新,加快提升金融服務水平?觳饺谌虢K沿海發展大局,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切實加大對港口、城市、園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切實加大對優質企業、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的投入,切實加大對“三農”和民生事業的投入。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務體系。要加快推進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銀行深化改革,推進農發行、郵儲銀行拓展業務范圍、轉變經營方式,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擴充資本規模、改善股權結構、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要把農村金融改革作為金融改革的重點,盡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再次,企業應積極主動地與政府、銀行合作,以減少信息不對稱,伴隨著江蘇省政府《關于推進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工作的意見》的出臺更是為企業融資拓寬了渠道。
2.拓寬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等融資渠道
努力培植上市公司,推動大中型企業上市融資,積極為企業上市創造條件,引導、幫助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擴大企業債券融資,鼓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地方政府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允許發行政府債券和中期票據產品;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引入并培育各類產業發展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激活產業發展內生動力,設立江蘇沿海開發基金。
3.引入國際資本
借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長江三角洲資本市場一體化的東風,大力引進外資,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貸款、國際產業基金,并支持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更多優質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大膽利用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海外資金,為沿海開發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4.建立健全區域性金融機構體系
江蘇沿海開發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市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亟需金融血液作為動力。且沿海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僅僅依靠政府主導的金融機構是不能滿足對資本的需求。上海發展有浦東銀行,天津有渤海銀行,江蘇沿海開發中肯定要成立提供專業性服務的銀行,現已確定要成立提供專業性金融服務的本地總部性金融機構。
整合江蘇沿,F有城市商業銀行資源,大力發展以服務沿海中小企業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村鎮銀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積極主動邀請國際國內更多的商業銀行到江蘇沿海設立分支機構,鼓勵組建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促進沿海開發金融機構市場主體多元化,適應沿海開發戰略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5.構建和諧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資源是有限的,又是流動的,地方政府對金融的支持是決定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規和政策,消除制約投資的政策和體制障礙,規范投資市場秩序,為各類投資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上。人民銀行要加強溝通協調,主動配合政府做好金融生態創建的具體組織、協調、聯絡工作,加強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積極探索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途徑和辦法。
參考文獻:
[1]R·I·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88.
[2]中國網.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
[3]孫亞等.金融支持沿海開發面臨的主要障礙及對策探討.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
閱讀期刊:《珠江經濟》
探索理論、指導實踐、服務基層、輔助決策。重點體現“學術研究與經濟實踐緊密聯系,思想創新與人文關懷和諧統一”的編輯方針。高度關注珠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以刊載研究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進程中面臨的諸多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為主。在經濟理論界有良好的口碑,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在1997年、1999年全國城市經濟期刊評獎中連續兩屆獲“十佳期刊”稱號,1999年獲得“首屆穗版優秀期刊”稱號。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