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高級經濟師論文介紹了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以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就業難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關對策,可知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將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需要國家的發展和改革,需要大學生及全社會共同努力,相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
本篇高級經濟師論文介紹了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以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就業難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關對策,可知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將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需要國家的發展和改革,需要大學生及全社會共同努力,相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高校畢業生一定能實現充分就業。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競爭,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我們應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提高自身能力,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擇業、就業和創業的準備。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創刊1999年,由全國高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全國唯一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與服務的專業性刊物。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9-0576,國內統一刊號:CN11-4028/D,郵發代號82-631,每月5、15日出版,《中國大學生就業》上半月刊(紅版)將更加突出權威性、指導性、工具性的特點。其主要內容涵蓋年度就業形勢分析預測,及時、準確的政策深層解讀,地方及行業就業情況調查與研究,高校就業工作交流與理論探索,校企人才培養戰略研討等。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畢業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就業前景是每個踏入大學校門的學生所關注的,歷來都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青年的就業形勢尤為嚴峻;仡櫸鞣浇洕鷮W主要的就業理論,再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以深化認識,進而尋求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矛盾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就業問題;勞動力;對策
一、引言
近十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經濟的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相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因此日趨嚴峻。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就業增長卻相對緩慢,每年有數百萬的畢業生涌向社會,中國目前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學、大專畢業生面臨就業選擇,甚至畢業就失業的境況?梢哉f,中國的就業壓力很大,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就業問題也成為當代大學生最關注的焦點。
因此,面對著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們應放寬視野,立足基本國情,充分借鑒西方經濟學中有關就業理論研究的成果,解決就業問題,不僅緩解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緩解了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現狀。
二、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
供求理論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其基本內涵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則供求均衡;如果供給量小于需求量,屬于賣方市場,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供給方;反之,若供給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滯銷,屬于買方市場,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需求方。
眾所周知,大學畢業生是勞動力的主要組成部分,自然不能擺脫這種供求失衡的影響。高等院校是畢業生的供給方,用人單位則是畢業生的需求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給量小于需求量,大學生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供不應求,用人單位沒有選擇余地;如果供給量大與需求量,用人單位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大學畢業生不再是緊缺商品,供大于求。如果,市場上出現前兩種情況,不存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但如果出現最后一種情況,必將出現就業難的問題。
從經濟學理論來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為社會提供80-100萬個就業崗位,近幾年我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應為900萬個左右,但是由于對勞動力需求增速慢于經濟發展速度,實際能提供的崗位不足900萬個。從需求上看,除了高校畢業生每年持續增長,還有大量下崗職工待就業,從而導致供過于求。[1]
(二)大學生勞動力供給的錯位
由于市場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和勞動力,但是高校只能通過固定的學制和專業批量提供某一種人才,一方面,畢業的大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適應社會需求的教育出現短缺,更加劇了大學生勞動力供應的過剩。大學人才的培養對于市場來說總有一種滯后性,不能夠快速的反應市場的需求,人才模式不能夠和市場的需求保持一致,錯位不可避免,就業不可能達到充分,這是市場經濟的調節產生的合理結果。
(三)宏觀調控力度有待提高
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的自發調節具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在市場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政府應當適當的進行宏觀調控。對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政府仍然執行擴招和教育產業化的政策,有一些地區仍存在政策上的障礙,大學生不能夠有效的流通,造成了部分地區的市場分割。對于吸引大學生去中西部工作的政策支持遠遠不夠,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持更是不能到位。在教育制度的設計上,政府也存在一定的錯誤,導致了人才培養的諸多問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教育制度,減少教育成本,以實現大學生人才的最大效用。
(四)其他原因
在當代大學生中,也存在一部分的自愿性失業,由于每個人的人生規劃不一樣,導致的結果是由一部分大學生寧可待業也不參加工作,構成了其中一部分的原因。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觀念和就業目標上還存在其他很多問題,也構成了就業的障礙。
三、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就業意識,提高大學生自身能力
大學生就業觀念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并未得到根本轉變,就業期望值較高,但理想與現實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根據調查,高達60%的被調查者寧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到基層、偏遠地區發展。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競爭力,大學生應當轉變就業觀念,適當降低對工作期望值。此外,大學生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結合企業的需要,培養創新進取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制定合理的目標和就業取向,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關注時事政治。[2]
(二)政府進行宏觀調控,轉變高校的教育模式
政府對宏觀經濟的駕馭能力越來越強,能夠根據經濟的周期變化合理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進行調節,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針對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盲目擴大規模,追求效益等問題,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通過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引導高校轉變教育模式。高校應該主動與企業加強聯系,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較多的實習機會和崗位,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能力,增強自身實踐能力,同時,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從而為大學生就業開拓新的渠道。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效益同時對學校,尤其是對學生自身發展都是一個良好的助推力。
(三)加強就業服務,創造良好就業環境
凱恩斯就業理論強調宏觀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來調節就業,忽視勞動力供給方面的管理和改善。政府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社會大眾的服務者。一方面政府應該擔當企業和高校之間的橋梁,加強兩方的聯系,從而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強發揮職能,完善就業系統,通過減少戶籍制度對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影響;繼續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到中西部偏遠地區或較貧困地區就業;嚴格控制供過于求的招生,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3]
(四)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企業在明確自己用人標準的同時,應該加強與高校的聯系,搭建良好的就業信息平臺,引導大學生有目標地發展自己的各項能力,培養興趣與愛好,從而讓大學生能夠更好的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積極為大學生見習基地的實施創造便利條件,與高校開展合作項目,接納未畢業學生來企業實習,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客觀公正的指導。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