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和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相比較并思考_《教書育人》2013年第11期
所屬分類:教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4-11 11:41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年第11期,作者:王澤琳 【關鍵詞】:高等教育體制;巴西;大學排行榜;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對象;教育領域 巴西長期以來是將高等教育列為重點發展對象,教育部將預算的80%投向高等教育領域。知名高等教育機構QS(Quacq
注:本文摘自《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年第11期,作者:王澤琳
【關鍵詞】:高等教育體制;巴西;大學排行榜;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對象;教育領域
巴西長期以來是將高等教育列為重點發展對象,教育部將預算的80%投向高等教育領域。知名高等教育機構QS(QuacquarelliSymonds)目前公布了拉美大學排行榜,巴西圣保羅大學高居榜首。在拉美前200強大學中,巴西的高等院校共有65所,是數量最多的國家。
一、巴西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巴西的高等教育體制加強了研究生培養,專業結構發生變化,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經濟學的專業比重提高。現行的巴西高等教育框架構建于1968年,高等院校分為聯邦、州立、市立和私立四類,前三類是公立學校。1996年,巴西87所大學中有34所是私立大學。在160萬大學生中,約70萬人在公立學校學習,約占學生總數的40%。巴西高等院校根據各自學校的情況制定招生計劃和錄取標準,具體考試時間和科目由參加招生的各大學自行決定。大多數公立學校一年舉行兩次招生考試,少數公立大學和所有私立學校一年進行一次考試。報考高等院校的學生,必須有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畢業證書。在考試的具體內容上,各高校和各專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由于聯邦和州立等公立大學實行免費教育,所以吸引眾多考生。巴西高校一般采取走讀方式,每年有效學習時間為180天。高考錄取比例私立學校為1.5比1,而免費的公立學校為8.4比1。2003年全國在校大學生大約350萬,85%的學生就讀于私立大學。無論是小學還是大學,名聲遠揚的都是私立學校。學費最低為15美元/月,最高達到400美元/月。私立學校如此繁榮原因:政策寬松;簡化審批手續:申請———評議———試辦———開辦。經濟支持:免征部分稅收,增加貸款,投入大量公共基金。
巴西私立教育有政府資金支持,巴西政府使用多種集資辦法:建立全國教育基金會。教育基金不僅有各級政府預算撥款,還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贈予,金融機構的貸款和國際組織的資助;建立教育工資制度,政府從各單位按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征收教育經費;籌集社會資金,如聯邦彩票、體育彩票、法人所得稅、潛水罰款等款項中提取一定份額用作教育資金。
二、巴西高等教育的體制與現狀
巴西教育制度歷經許多年,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由政府頒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規,確立了現行學制。巴西教育的宗旨是:使全體公民都能夠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學水平,使教育與巴西經濟大國的地位相一致。
1、巴西教育制度中長期忽視學前教育
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為了適應初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才注意到學前教育這個基礎準備階段,這時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巴西學制中突顯出來。政府規定4~6歲兒童為學前教育階段,并為學前教育提供了經費1,000萬克魯塞羅,學前教育在短期內有較大發展。幼兒學校寓教育于娛樂、游戲中,讓兒童自由活動,為他們的活動提供游戲材料、動植物園地等,目的是發展兒童的智慧、想象能力、創造性和主動精神。
2、巴西教育制度中,普通教育被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免費普及義務教育8年(7~15歲)包括舊制小學4年和初中4年,屬于基礎教育階段。1~8年級均設葡萄牙語、社會常識、自然科學、文藝和體育四類核心課程。5~6年級增設工業、商業、農業和家政學科。7~8年級增設職業選修科。第一階段教育完成后,一部分學生繼續升學,大部分學生就業謀生。為了適應社會勞動部門的需要和學生就業的需要,巴西還在普通初中外設立了初等專業或職業學校,如初等工業技術學校、初等農業技術學校、死記硬背轉向重視啟發式教學和個性發展,鼓勵學生探究。學校開展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愛好。為此,基礎教育階段為兒童創辦了兒童圖書館、博物館以及音樂、舞蹈、體育運動、工藝美術和技工等活動中心。有的學校設有實驗車間,對學生進行技術訓練。文化教育部計劃在城市實現8年普及義務教育,在落后的農村和邊遠偏僻地區先實現普及4年義務教育。由于農村的貧困,基礎教育階段的流生問題相當嚴重。農村正規教育面臨著師資缺乏和不合格、設備簡陋、校舍不足等問題。目前,巴西學制正優先發展基礎教育,努力加強師資培訓和為貧苦學生提供資助。
普通教育的第二階段是中等教育,事實上是高中教育。高中分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兩類,入學年齡為15~18歲。普通高中修業年限為3年,主要學習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基礎知識,為學生升大學作準備。職業高中修業年限2~4年不等,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勞動者和技術人員。職業技術教育在巴西中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國家把職業學校的學生看成是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為了發展職業學校,1961年頒布的教育法規定,職業高中畢業生可以報考高等院校;設立獎學金制度;辦學靈活多樣,有半工半讀的二部制學校,有采取學分制的學校,職業學校強調學用結合。每年約有7%的小學生和8%的中學生輟學,留級率高達29%。
3、巴西學制中高等教育包括綜合大學和?圃盒
1920年,第一所綜合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偏人文、法律、醫生、輕理工科。20世紀30年代開始,教育開支的近70%用于高等教育領域。1831年《巴西高等教育組織法》強調發展理工和綜合大學。70年代初,大學生年增長率19%。1972年全國統招。高等院校培養國家所需的高級專家、科學家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綜合大學本科修業年限2~6年不等,視專業而定。航空(導航和駕駛)和外交專業為2年;哲學、文學、新聞、體育為3年;社會學、圖書館學、經濟學、數學、物理學、化學、護理、醫藥等為4年;建筑、工程、法律等為5年;醫學、礦業、冶金、藝術等為6年。農業學院和獸醫學院為4年。高等院校全國統一招生,采取學分制進行教學管理。每年3月初到12月中旬上學,12月下旬考試。1、2月放寒假,7月放暑假。拉美10大名校巴西占3所,5所世界400強。
4、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
受天主教影響,巴西早期的教育重人文輕技術。20世紀60年代后經濟高速發展,70年代以來,巴西教育制度十分重視成人補習教育,并通過建立全國電化教育網絡對成人進行初等和中等教育。80年代拉美爆發嚴重債務危機,1999年巴西爆發金融危機。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辦企業大學。1961年《教育法》規定允許職業高中畢業可以入學高等學府;設立獎學金制度。1978年,職業中學學生占中學生總數的59.2%。2003年調查顯示86%的職業教育課程集中在東南部和南部等發達地區。目前巴西71%的職業技術教育機構是私立的。職業教育采用泰勒制,為滿足傳統企業的需求培訓學生。為國家帶來了很多財富,但不適應知識經濟創新的需要。
5、非正規教育(成人教育)
非正規教育包括補習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識字教育。20世紀70年代以來,巴西十分重視成人補習教育,并通過建立全國電化教育網絡對成人進行初等和中等教育。識字教育即掃盲教育,由志愿服務隊來做,1977年約有19萬名志愿服務人員,約2000萬人學習。1822年獨立時文盲率達85%,2000年成人識字率達到85.2%,高于中國84.2%。
6、私立教育的發展歷程
1940年,巴西第一所私立大學———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20世紀70年代,中學生劇增,大學招生限制,軍政府(1964年到1985年)財政壓力增大,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私立學校。1992年巴西私立大學占39%。1996年《全國教育方針與基礎法》將私立教育機構分成四類:嚴格的私立學校;民辦學校;教會學校,慈善學校。
慈善學校:一般由天主教會主辦,與普通私立學校一樣收費,但有20%的學位為窮人提供,這部分人是不收費的。
相對于普通私立學校而言,慈善學校宗教課程的比例較大。收益不用辦學者的個人分配,而要繼續用于辦學。稅率約為學校收益的10~15%(普通私立學校為25~30%)。
三、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發展與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中各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經濟,從1992年起,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了體制方面的改革,經過十年的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已發生明顯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北京的205所公私立大學,接管后全由國家統一投資興辦,政府包攬一切的辦學模式。這種局面經過1952年全國高校的院系調整,采用蘇聯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把很多專業從現存的大學中分離出來,高校規模變得更小,更專業化。在格局統一的計劃協調下,由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分別出資辦學。這種國家統一招生,包上學,包分配的“一統二包”體制,雖然充分發揮了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使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在校學生總人數從1949年解放時的116504人增加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86.70萬人。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但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關閉了全部高等學校,已形成的學術機構被摧毀。“文革”結束后高等教育重見光明,1977年恢復了高考制度,但當時辦學主體依然單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逐步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這種單一的興辦高等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適應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這就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的目標;政府舉辦為主,多種形式辦學的新模式。
大力發展多種形式辦學,是中國發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單憑政府提供財源興辦高等教育遠遠不能滿足人口增漲的需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廣大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逐漸增多,他們對高等教育興趣深厚,是一個可資利用的資源,可彌補政府教育資金的貧乏。
我國由社會力量興辦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僅十多年歷史,無論機構數量和總入學率所占比例都還相當小。到21世紀初,私立高等教育機構達1200多所,其中有37所可以自主發放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有370所被確定為學歷文憑考試機構。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在讀生共約150萬人,其中承認文憑學校和學歷文憑考試機構的在讀生分別為4.6萬人和25萬人。到2006年,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為1272所,各類注冊在讀學生227.69萬人,其中本科12.54萬人,專科215.15萬人.
近些年來,在一些正規大學建立了一批獨立學院。這些學院實際上是民辦私立學院,由社會籌資和收取較高學費維持學院開支,均和母體大學不同體,但和母體大學關系密切,大部分課程由正規大學的教師擔任,根據《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在獨立學院學習期滿且成績合格的學生頒發獨立學院印具的畢業證書,符合條件者頒發學士學位證書。到2006年,有獨立學院316所,在校生146.7萬人,其中本科生126.45萬人,?粕20.25萬人。
在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進一步提出“加強民辦教育的規范與管理,鼓勵社會力量與普通高等學校民辦機制合作舉辦獨立學院,實現社會創新活動,資金資源與現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有效拓展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
此外,在2003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后中外合作創辦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很快,到2007年已與18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位互認協議。
四、關于兩國高等教育體制分析比較的思考
1999年以來的中國高等教育大擴招令世界矚目,僅用幾年時間,我們完成了發達國家,新型工業化國家十年,甚至幾十年的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創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2006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各類高校在學人數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同時也帶來了部分地區平均教育經費與辦學硬件不足,教師總量偏緊,生師比過高,專業課程結構與就業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等問題,高校辦學質量,畢業生就業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困難。
反觀近年來中國的高等院校發展,從在校生的規模上來說,與巴西大體相當,雖然在辦學形式上,既沒有圣保羅大學那樣的世界級大學,也不存在眾多數量的私立學院,這都是由于我國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辦學思想決定的。而中國政府作出的重點投資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決定,隱約看出應是某種程度受到巴西的影響。同時,一些大學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的出現與發展,并沒有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同為發展中國家,決定了我們必須取巴西教育之長,而避其之短。主要應考慮的是更新辦學觀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改革管理體制,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有效途徑;深化教育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
【參考文獻】:
[1]孫雪兵,周為,胡文斌.巴西的私立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2(4).
[2]董建紅.巴西教育及發展[J].外國教育資料,2002(5).
[3]若奧·維洛佐,等.現代化與貧窮[M].巴西諾貝爾出版社,1994.
【雜志信息】:
《教書育人》雜志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管主辦的教育類期刊,國內刊號是:CN23-1439/G4,國際刊號是:ISSN1008-2549。
《教書育人》雜志是優秀教育期刊[2],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用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收錄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