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本篇政工類論文認為隨著師德內涵的不斷充實和完善,師德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探索新媒體時代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常態化機制,為青年教師全面發展提供堅強保障?梢园l表政工類論文的期刊有《 思想政
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本篇政工類論文認為隨著師德內涵的不斷充實和完善,師德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探索新媒體時代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常態化機制,為青年教師全面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可以發表政工類論文的期刊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主辦的,旨在通過理論研究、調查研究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實踐的全國公開發行刊物。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刊名,是著力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研究型和工作參考型刊物,被新聞出版署列入國家“雙獎”期刊方陣,是全國重點社科期刊。
摘要:新媒體時代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面臨思想和利益訴求多樣化的挑戰,思想整合難度加大。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從師德宣傳多樣化、師德教育經;、師德輿論引導制度化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常態化工作模式,為青年教師成長和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關鍵詞:新媒體;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常態化
一、新媒體時代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影響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闡明了教師的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傳道”,也就是以自身為榜樣,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高校青年教師在思想、性格和行為模式上都和大學生有許多共同之處,由于年齡接近,其溝通和交流也更加順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年教師已經成為推動中國高校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青年教師的行為模式將會對大學生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因此作為高校青年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政治素養、思想道德等方面成為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進程加快,人們已邁入新媒體時代。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搭載微博、微信等APP應用在為人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正在悄悄改變傳統社會模式。高校青年師生是新媒體的忠實用戶。新媒體的虛擬性時空、交互傳播方式、碎片化信息流、多元思想庫的特征對傳統師生關系帶來沖擊。新媒體所形成的輿論環境更加復雜多元,青年教師的思想共識受到削弱。在主體性精神日漸高漲的時代氛圍中,青年教師的利益訴求與提倡奉獻的師德觀形成抵牾,為師德教育帶來困難和挑戰[1]。因此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更有利于推動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師德建設常態化機制形成的途徑
第一,師德宣傳多樣化。由于新媒體的零門檻和信源的多樣性,其傳播的信息具有明顯的草根化、娛樂化、低俗化的傾向。高校青年教師在接觸這些信息的同時,自然會受到信息中潛藏的落后、消極思想的影響。特別是現有的網絡文化中,過分關注和強調自我意識以及個人價值,與傳統的教師樂業奉獻、教書育人的理念格格不入。為了有效應對新媒體信息的復雜性,高校要在師德宣傳的多樣性下功夫。一是宣傳渠道多樣性。除了利用好校報、廣播、電視臺、宣傳欄等傳統媒體宣傳外,還要積極開拓新媒體平臺,把校園網、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建成師德宣傳新陣地。二是宣傳內容多樣性。內容是新媒體的生存之本。要學會互聯網思維,運用網言網語對新時期的師德師風進行巧妙編排,以其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表述贏得青年師生的喜愛。第二,師德教育經;。師德的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斷賦予新的含義。新媒體時代的師德內涵增加了教師思想和利益訴求多元化的新義。個人道德形成經歷了知情意行四個階段,具有長期性、反復性特征。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也不是自發形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傳統媒體時代,人的思想觀念比較容易統一。新媒體條件下,整合思想的難度加大。多樣化思想、多元化利益對青年教師的師德帶來不利影響。“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思想領域的斗爭也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因此開展經常性的師德教育顯得尤為必要。一是主題教育大眾化。要根據形勢變化和教師需要,定期開展主題鮮明的師德教育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提高青年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二是節日教育新穎化。利用重要節慶日,營造節日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青年教師。比如教師節可以在青年教師中開展“我向學校提建議”,“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老師”等活動,增強青年教師職業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大學生中開展“我喜愛的教師”、“我為教師點個贊”等活動,增強青年教師的獲得感和榮譽感;在學校層面還可以開展“為青年教師解心憂”活動,關心幫助青年教師解決思想困惑和實際生活困難等。三是教育培訓制度化。要制訂青年教師教育培訓計劃,定期舉辦青年教師培訓班,從師德、師技、師能等方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教育水平。第三,師德輿論引導制度化。新媒體的虛擬性和交互性極大地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對信息進行二次加工和傳播。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和主觀性為信息的監控帶來挑戰。加強新媒體信息的監控和管理,需要從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兩方面做文章。新媒體突破了身份、地域等時空條件限制,其形成的輿論生態更加復雜多樣。高校青年教師是一個思想活躍的知識群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媒體時代如何堅定青年教師理想信念,規避不良信息的消極影響成為師德教育的當務之急。首先,要加強輿論引導。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青年教師的思想建設,提高對不良信息的鑒別力,形成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防御機制。要用正面信息擠壓負面信息的空間,通過主動設置議題,積極跟帖、評論等方式把青年教師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防止走偏。其次,要加強制度建設。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新媒體管理制度,樹立底線意識,明確哪些是不能觸碰的“高壓線”,規范青年教師的網絡言行。同時,搭建師德建議和投訴的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及時掌握青年教師的思想發展動態,為師德建設的常態化提供監督。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