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51期,作者:張清;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90后大學生關懷意識淡漠的現狀需要高校德育有新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教育目的契合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目標,理論的關懷性特征符合90后大學生
注:本文摘自《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51期,作者:張清;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90后"大學生關懷意識淡漠的現狀需要高校德育有新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教育目的契合"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目標,理論的關懷性特征符合"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特點,教育方法的人際平等特征適應"90后"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該理論是改善"90后"大學生關懷意識淡漠現狀的重要理論。
【關鍵詞】: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90后”大學生
一、“90后”大學生關懷意識現狀
德育歷來是五育之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了“德育為先”的要求。長期以來,在高校中,無論是德育課程的教學工作者還是思想政治輔導員,都在為提高大學生的德育實效而努力探索。歷史前進的車輪不停歇,自2008年起,“90后”作為新生代大學生陸續邁入大學校門。幾年來,面對新的德育對象,許多德育工作者在努力尋找合適的德育方法時不免發出“‘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難做”的感嘆。“自我意識較強、團隊意識較差”,“‘我’字當先”,“過分崇尚自我”,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提醒我們這一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強烈和對他者關注的匱乏。
為了充分了解“90后”大學生關懷意識狀況,2013年,筆者所帶領的課題小組編制了調查問卷,對江蘇某高校“90后”大學生的關懷意識狀況展開調查。在問卷調查結束后,課題組還做了深入訪談。調查和訪談的結果不容樂觀。僅以調查問卷中考查學生對父母的關懷意識為例,許多學生在與父母的聯系中選擇“要生活費”和“告訴他們在校生活情況”,選擇“主動詢問他們生活狀況”的學生并沒有覆蓋全體甚至大部分調查對象。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時刻關注孩子成長,并竭盡所能支付孩子上學的費用,在關懷意識中,對父母的關懷應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關懷,但調查結果卻令人憂心。
調查的范圍雖是有限度的,但校際學生工作交流中,“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關懷意識淡漠的特點卻是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識。“90后”大學生對于自我關注的程度遠遠高于對于他者的關注。強烈的自我意識遮蔽了他們關注他人或他物的目光,對于生活世界中的事物,他們缺少應有的關心和悲憫。淡漠的關懷意識是良好品德的負向對應,也是人道德成長中的大忌。
在道德生活中,對于外物關注的匱乏,多緣于道德情感的缺失。道德情感是人們向善欲念的動力,是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情感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孟子有“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之說,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專門闡述同情心的重要。在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感世界中,感知他物、關注他人的惻隱和關懷之情是不可缺失的情感。我們反觀自身的道德成長經歷,道德情感的養成源于對親近我們的人的關切之情,在關切中,我們設身處地感知對方的快樂和痛苦,并期望自己能夠在他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隨著關切對象范圍的擴大、關切內容的復雜、關切程度的加深,我們的道德情感逐漸成長和豐富,滋潤甚至支撐著我們的道德生活。倘若我們把目光一直聚焦于自身的喜怒哀樂,又怎樣去感知他物、體諒他人?“惻隱是道德的源頭”,源頭干涸,何談道德
二、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
“學會關心”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它就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關心”教育理念的宣揚而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內爾·諾丁斯的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因其閃爍人性光輝的關懷性而在這股思潮中廣受關注。
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的背景。兒童所受家庭關懷的缺失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學校建立統一的課程標準和推行標準化考試的改革違背了教育的本義。一系列社會和教育現象引發諾丁斯深思。受人本主義教育哲學的影響,諾丁斯提醒人們審視教育的道德性。她寫下了著名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明確表達自己對道德教育的理解:道德教育不僅是指集中于培養有德之人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道德教育也指任何一種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1994年,在由她發起的“何為好學校”的討論中,她還提出了衡量學校教育是否符合道德性的標準。
“關懷”是諾丁斯教育理論的核心,她認為“被關心幾乎是普遍的人類愿望”,她還認為“關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因此,她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觀:“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并且可愛的人。”為了實現她心目中的教育目的,她提出道德教育應該圍繞關心主題設置課程、開展教學活動,并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四種方法:榜樣、對話、實踐、認可。諾丁斯期望在教師關懷榜樣的影響下,通過師生間平等對話建立起長久的關心關系,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關心意識和關心能力,并在教師的鼓勵和認可中,學生逐漸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動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以及精神世界”。
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產生后,在世界許多地區、多個學科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南卡羅來州大學還以“關懷型幼師培訓計劃”的設立來表達對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實踐熱情。這一理論也為我國的學者們所重視,對理論體系自身以及理論在我國教育實踐中運用的研究,國內學者多有論述,有些學者更是以成立課題項目或建立教育實驗基地的形式探索該理論在中國本土的發展。
三、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在“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適應性探討
雖然時代背景和文化傳統不同,但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所閃爍的人性的光輝使該理論的運用超越了時代和國別的限制。筆者認為,該理論是改善“90后”大學生關懷意識淡漠現狀的一劑良方,原因如下:
首先,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教育目的契合“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目標。消解“90后”大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轉移他們過分關注自我的目光,促成他們關懷品質的養成應是“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目標,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教育目的觀契合了此目標。談到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有些研究者的目光聚焦于該理論的情感性以及那些給予學生充分尊重與關懷的道德教育措施,反而對理論本身建立的目的似有疏忽,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其次,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關懷性特征符合“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特點。對學生充滿關懷應是教師的天性,“一個人進入了教師職業,首先就是進入一種關懷關系,這是教師與其他職業的最大區別”。雖然“90后”大學生“價值取向物質化、功利化”,“熱衷‘非主流’,張揚個性”,“早熟且有強烈的反叛意識”,但是,“以惡治惡”、“以毒攻毒”向來與道德教育無緣,教育對象的千姿百態從來沒有削減我們用心呵護學生的力量。況且,“依賴性很強,抗壓能力弱”等心理特點與他們自我、張揚的外表如影相隨,這一代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質需要我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引導,這與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的關懷性特征不謀而合。
再次,關懷道德教育方法的人際平等特征適應“90后”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90后”大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中暗含的是對于自身主體性的重視,對于人際平等的渴望。受布貝爾“我—你”關系思想的影響,諾丁斯主張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對話的交往關系。無論是教師以身作則示范關心、師生平等對話還是實踐中“學徒期”的設立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認可,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她道德教育方法中師生平等、人際和諧的特點,傳統教育中的教師權威主義在這里蕩然無存,這一點符合了“90后”大學生渴望人際平等的合理訴求。
【雜志信息】:
《教育教學論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河北出版集團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主辦、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教育工作委員會協辦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國內刊號:CN13-1399/G4,國際刊號:ISSN1674-9324,郵發代號:18-219。萬方數據、維普資訊、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
【投稿須知】:
1.文章要求選題新穎、內容健康、觀點鮮明、資料真實,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實用性。
2.文章要求:來文請在題目下寫明作者的姓名、單位(省市縣學校)、郵編;正文前面要有“摘要”(一般在100字以內)和“關鍵詞”(3~5個)。文中如有引用參考文獻的內容,應在文末設“參考文獻”項,按照引用的先后順序標注出引用參考文獻的作者姓名、引用文題名、出版單位或刊物名。
3.文中涉及計量單位的,用國際標準計量單位名稱;文中能用文字說明的,盡量不要用圖表。
4.本刊編輯有權對文稿進行刪改,不同意刪改的稿件必須來函注明。
5.論文按來稿先后順序刊發,請提前來稿,收到稿件后3個月內出書。
6.文章不得抄(襲),文責自負。我社不負任何連帶責任。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