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心理學核心期刊論文發表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則,小學班主任在小學生健康教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廠長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論文分析了小學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和小學生本身的心理特點。
這篇心理學核心期刊論文發表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則,小學班主任在小學生健康教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廠長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論文分析了小學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和小學生本身的心理特點。
關鍵詞:心理學核心期刊論文,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
小學班主任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有重要作用的一員,由于小學生的心理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小學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班主任是小學教育中重要的引導者和領路者,在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對小學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小學班主任在積極踐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時候,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提高其重視,根據小學生特有的心理活動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教育。
一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根據黨十八大對于教育問題‘立德樹人’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的體現了當前教育對于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做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不僅對于小學生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作用,對于小學生以后人格和性格的形成也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強,對于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良好品質的養成有著積極的推動性質,讓小學生樹立一個正確并且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小學生心理教育原則
(一)滲透性原則
小學生由于其生理原因,年齡小,經歷的事情少,使得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處于模仿和認知的階段。由于社會風氣的變化,使得學生或多或少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使小學生心理上產生一定的變化。比如現階段電子設備的流行,使得學生接觸到了網絡,而小學生還沒有完全明辨是非和是否真實的能力,導致網絡上的糟粕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傷害,而小學生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受到傷害將會持續影響其一生。所以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要將所傳授的道理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避免了學生對傳統說教的排斥心理[3]。
(二)針對性原則
書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傳統的內容和方式,并不能根據學生心理和時代的變化進行實時更新,因此小學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要目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根據學生現階段心里的變化,考慮其生活中的所有因素,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使心理教育工作不拘泥與形式。
(三)以身作則原則
小學生習慣于對比較熟悉的人進行模仿,這是小學生的一種生理特點。學生不僅會模仿家長,也會模仿老師和社會中的人物。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形式,因此班主任在以后的授課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真正的保證心理和行為的不偏差,就要做到以身作則。只有踐行這種模范行為,才能在部分學生在模仿老師的過程中不至于出現偏差。
三小學心理健康對班主任的要求
(一)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支撐班主任老師是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引導者,他們的存在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模范作用,因此班主任的舉動也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授課過程中保持個人形象的整潔和端莊,保證綜合素質的不偏差,保證心理素質的良好性,保證處事能力的公平性和正確性,只有真正做到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求,才能在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發現并疏導。
(二)樹立現代教育觀念
小學生現代教育觀是區別于傳統教育方式的新型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的授課過程中,班主任不再承擔絕對的主導作用,而是將這種角色通過對小學生的引導,建立起‘教師和學生是公平的’的教育觀念[4],將自己的愛心灌輸給學生,公平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和他們做朋友,改變傳統的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
(三)隨時掌握學生動態
新時代新時期對班主任的要求不再是拘泥于學習成績中,而是要求其在保證學生成績優秀的同時,還要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要進行時刻的關注,保證學生不會出現較大的心理問題,以防止耽誤學習的進程。班主任在看待學生的時候,要充分的結合其所有特點進行評估,不允許教師以成績為衡量學生品質的唯一因素。用綜合性眼光看待學生,對情緒低落的學生積極地進行了解和疏導。
四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一)真正了解學生之心理需求
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課上,可以針對小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學生做朋友,保證學生將自己生活中的苦惱問題與班主任分享,真正的了解一個學生的心理,才能夠針對其開展心理課程。例如有的學生不愛說話,不和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在課堂上也從不說話,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種性格,但是根據班主任對這個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的了解后,才發現這個小學生生長在一個家教極其嚴格的家庭中,由于父母的長期以來嚴格管教,導致這個孩子害怕自己會說錯話挨打,所以形成一種自我保護形勢。只有深入的了解過,才能真的明白孩子心理的需求是什么樣的,以便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的教育課程。
(二)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小學班主任是學生學習管理中的主導,班主任通常在班級管理時與學生有比較多的互動的溝通機會,所以小學班主任要重視班級管理過程中的心理教育,把握每一次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機會。例如有個班級定期進行‘主題周’活動[5],即每周定一個班級主題并根據學生對應表現給以表揚和鼓勵,這種‘主題周’的設定,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還能夠學會良好行為模式和習慣的養成。
(三)關注學生心理變化
有一句俗話說‘要要育人,需先懂人’,這就說明小學班主任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由于其生理特點,各方面經歷少,使得學生都較為感性,像小孩子為什么遇到不高興的事情容易哭泣,這就是感性思維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過程中,小學班主任要時刻的關注學生心理方面的變化。這些都要求班主任實時的關注學生心理上的變化,對其出現的問題及時進了解和疏導,避免事件發酵后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危害,只有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能夠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取得好的成效。
(四)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目前的傳統教學方式中,班主任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并不看重,導致班主任在心理健康知識方面掌握較少,所以在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還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在心理的測評和咨詢以及引導的話術、技巧方面進行研究,并且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開展奠定基礎。
(五)營造健康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存在各個方面的,課堂授課在小學生時間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其氛圍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心理承受能力相比成人要脆弱很多,部分學生對于教師在課堂上的嚴厲批評不太能夠接受,所以也就要求班主任動員所有的任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批評的方式,避免學生因為受到批評而出現的心理焦慮等問題。據2012年《南京日報》報道,山東省濟寧市廟巷子小學施行的‘交往課堂’是授課方式的一個成功創新[6]。‘交往課堂’注重課前教師和學生的交流,為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提供了一個平臺,突出了學生在授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五結束語
為了我國教育體制的良好改革,推進“新課改”教育模式,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成為重要問題,因此要大力的加強此項教育,在真正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在班級管理的同時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用充分的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小學生的引導。
參考文獻
[1]任亮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黑河學刊,2010,06(07):116-118.
[2]任麗.新形勢下小學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13(16):23-24.
[3]劉娜.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方法探討[J].新課程(上),2015,02(09):20-21.
[4]于金芝.小學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OL].中國培訓,2015,06(18):26-27.
[5]唐惠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融入[J].新課程(上),2016,04(13):223-224.
[6]王秋玲,孔憲剛.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6,43(03):86-87.
作者:殷經耀 單位:西湖中心小學
推薦閱讀:《湖北教育·領導科學論壇》雜志是反映我國教育界研究領導科學理論、實踐科學領導最新成果的綜合性期刊。由湖北教育報刊傳媒有限公司、湖北省高等學校領導科學研究會主辦,是湖北省優秀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