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教育論文范文發表了工匠精神的內涵解析以及培育模型構建,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緊密結合、互為補充,要圍繞市場需求,明晰工匠精神的創新驅動路徑,注重創新文化培育、管理機制的構建及基層員工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基層員工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引領工匠
這篇教育論文范文發表了工匠精神的內涵解析以及培育模型構建,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緊密結合、互為補充,要圍繞市場需求,明晰工匠精神的創新驅動路徑,注重創新文化培育、管理機制的構建及基層員工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基層員工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引領工匠精神的提升。
關鍵詞:教育論文范文,工匠精神;培育模型;創新精神;驅動路徑
一、引 言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工業產品的品質與品牌成為當務之急, 業界關于工匠精神重新回歸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2016 年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 “兩會”召開期間,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歷史性地寫入了“工匠精神”這一概念,提出要鼓勵企業進一步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強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注重培養和傳承工匠精神是國際制造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其產品總體上都講究做工的精細,追求精益求精。正是由于對工匠精神堅持不懈的傳承, 日本品牌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巔,美國、德國的家族企業也才能歷經百年而不倒。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在于對匠心的堅持和對產品高品質的追求[1-2]。
現有對工匠精神的相關研究,大都集中于對其內涵本質的剖析、當代價值的揭示及實踐意義的解讀[3-5],或者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工匠精神的提升舉措[6-9]?偟膩砜矗芯績热葺^為寬泛、宏觀及零散。如何提煉構建工匠精神培育模型,從文化、制度及機制等多方面協同支撐出發,系統地分析工匠精神的提升思路,并明晰創新驅動的路徑,進而推動我國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型,值得深入加以研究。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解析
在西方,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開始了工匠精神的萌芽,此時人們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純粹的“非利唯藝”精神。隨著西方宗教改革的不斷推進,包括手工業行會制度的建立,工匠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東方,工匠精神最早孕育于我國,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工匠精神的詮釋。在中國文化視域下,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尚巧”的創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三個方面。盡管從具體內涵上來看,東、西方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從核心價值理念上看,其無疑是一致的、相通的。現代意義上的工匠精神來源于傳統的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礎上賦予了時代特色、融入了更多現代性的元素。
張培培[10]分析認為,工匠精神表現為對工作的熱愛、專注極致、精益求精等。肖群忠、劉永春[11]認為,工匠精神包含對工作完美與極致的理念追求,對工作倫理的高品質追求,它強調工作方面的嚴謹細致、精益求精及勇于創新,以及意志品質方面的堅守專注。龐溟[12]認為,工匠精神表現為一種忘我的投入。員工的價值存在于其雙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章文認為,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其核心是注重傳承傳統的手工技藝,其靈魂是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 美的集團公司認為,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四要素——“ 務實潛行、 極致追求、 開放思維、 自主創新”。
本文認為,工匠精神是指凝結在工匠(廣義包括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忘我投入的境界,是對蘊含在工匠身上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高尚品質的集中闡釋和高度概括。其共同特征是,生產者尤其是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對產品品質身無旁騖、精雕細琢的追求,對產品功能、質量、信譽、傳統、安全、可靠等多方面的綜合要求。
應從更加多元的視角(不能僅局限于制造業領域)來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在當今社會,工匠精神體現了從業者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及售后服務等整個過程各環節中認真負責、追求極致的工作狀態與理念,體現了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不同時代工匠精神具有不同的意義,但其內涵是永恒不變的,它直接連接當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 精準地表達了時代的現實需求。
工匠精神包含專注和堅持這兩個核心要素。同時,創新也是現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慢工出細活,往往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沉淀。專注產品細節、審美表現、使用、工藝流程等方面的細微改進,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此外,在產品的生產制作過程中應強化創新,注重產品的推陳出新。要結合長期以來的實踐經驗加以深入思考,將傳統技藝與從業者的靈感結合起來,創造出更加精美實用的產品。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構建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與企業的協同培養,以及員工自身的自律努力,需要全社會弘揚大國工匠精神,為工匠營造寬容的文化環境,更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保障機制,以柔性的文化與剛性的制度相結合,并制定有利于弘揚工匠精神的政策,調動工匠的積極性。
此外,重視和追求“創新性”,激發職工創造活力,對于當代工匠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將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緊密結合,互相促進,才能打造出傳世精品,也才能成就真正的大國工匠。要以創新精神為引領,圍繞市場需求,創造市場需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圖1給出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
(一)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濃厚文化氛圍
要進一步營造“崇尚技能,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搭建信息平臺,提高工匠的職業尊重。樹立“技能光榮”“造作偉大”的社會風尚。對待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嚴謹執著,不僅是工作者的優良品質,也反映了一個民族成員對待工作的優良品質,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要求。在德國、瑞士,做一個工匠是很多學生的夢想。日本則把民間藝人奉為“國之瑰寶”。
推薦閱讀:《濱州學院學報》是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濱州學院主辦、濱州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理論刊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