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教育論文》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正文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所屬分類:教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9-05-24 10:22

    本文摘要:【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其留守在家的子女已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家庭教育,無疑滿足了留守兒童、教師、家長和社會的期望。本文以內江市城郊蘇家橋社區留守兒童為調查研究對象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其留守在家的子女已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家庭教育,無疑滿足了留守兒童、教師、家長和社會的期望。本文以內江市城郊——蘇家橋社區留守兒童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對蘇家橋留守兒童在親子聯系頻率、內容、方式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發現蘇家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以隔代監護為主,不重視家庭文化建設,父母工作情況的特殊只能間斷性的參與子女生活,且對孩子成績急于求成缺乏溝通,造成兒童有強烈的厭學情緒。因此本文將從政府、學校、家庭三方面使其形成政府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共同培養兒童的教育合力。

      【關鍵詞】:留守兒童 家庭教育 間斷性參與

    學前教育論文投稿

      根據內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蘇家橋社區共有家庭643戶,0-14歲有627人,其中適學兒童408人,占65.07%多。蘇家橋社區地處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東部,距內江市中11.4公里,為內江市邊區。內江市唯一的高速公路客運站坐落于此,因此蘇家橋社區的家庭幾乎以“接黑車”謀生,主要負責跨省長途運輸,有時一單生意耗時長達半年。在完成工作的返回途中,為了增加收入,居民們還會沿途接收許多額外的運輸任務,工作具有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導致該地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較一般留守兒童具有特殊性,父母并不是長期與其子女的家庭教育脫離,而是間斷性地參與子女成長過程。其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既有一般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本文以文獻研究、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從蘇家橋社區居委會、家長、學生三個層面了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主要研究對象為蘇家橋社區一至六年級的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共隨機發放問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94.33%,有效問卷為82份,有效回收率為82%。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問題

      蘇家橋地區留守兒童同一般留守兒童相比,雖與父母聯系、見面次數較多,但是其家庭教育仍以隔代監護為主,不重視家庭文化建設,由于其對孩子成績急于求成的心理導致偏激的教育方式使蘇家橋社區的兒童學習積極性比一般留守兒童更為偏低,且具有強烈的厭學情緒。另外,由于父母工作情況的特殊只能間斷性的參與子女生活,與教師缺乏溝通,不具備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

      1、親子聯系不足,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性弱

      蘇家橋社區親子聯系的主要方式為電話與微信。在留守兒童與其父母的溝通頻率中,與父母兩周聯系一次的為3.66%,每月聯系一次的占比最高為7.32%,一月以上聯系一次的為34.15%,而半年以上與父母聯系一次的占54.88%。同時,在訪談蘇家橋社區的一位父親時,他認為“進步在于學習,健康在于運動,長壽在于快樂”,表示雖然相對重視兒童身體健康,但是更加注重兒童的學習情況。由此,父母在親子聯系中主要關注近段時間子女的作業情況、學習成績,較少關心兒童的心理。通過表1,可以看出:當兒童不開心或遇到困難時,首選對象主要是同齡人。此外,在一定范圍內,隨親子聯系頻率的降低,選擇向同齡人傾訴的趨勢呈增長變化;選擇將心事憋在心里獨自化解的傾向也在逐漸增長。可見,同齡人在留守兒童心中的地位高于父母和祖輩,兒童對長輩的依賴性較低,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對父母了解其心理情況以此進行教育有一定影響。

      表1 親子聯系頻率對兒童傾訴對象選擇的影響

      A.同齡人 B.父母 C.祖輩 D.憋心里 小計

      A.兩周一次 1(33.33%) 0 0 2(66.67%) 3

      B.每月一次 3(50%) 0 0 3(50%) 6

      C.一月以上 17(37.78%) 20(44.45%) 5(11.11%) 3(6.67%) 45

      D.半年以上 11(39.29%) 4(14.29%) 6(21.43%) 7(25%) 28

      2、隔代監護為主,留守兒童學習積極性較差

      在蘇家橋地區的調查中,父母均外出務工占比80.49%,父親或母親單獨外出務工占比19.51%,可見監護類型以隔代監護為主,其次為單親監護。據統計顯示,父親或母親外出工作時,57.39%的兒童學習態度一般,積極主動學習的只有7.41%,而不喜歡學習、甚至厭倦學習的確有11.11%。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缺乏父母長期細致的關愛,學習主動性較差,甚至產生不愿學、不想學的想法。

      3、家校聯系頻率低,父母對子女心理關心程度不足

      通過對蘇家橋社區留守兒童的家校聯系的頻率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與學校老師平均兩周溝通一次的比重是7.32%,每月一次則是9.76%,一月以上溝通一次是29.27%,半年以上溝通一次為53.66%,可以看出:父母是間斷性地關注其子女的情況,并不是由于長期外出務工而不關注子女。同時根據表3,發現父母受工作需要經常性外出的影響,隨著與老師聯系頻率的降低,父母主要關注兒童的學習和行為表現,尤其是最能反映近段時間學習的作業情況、學習成績,較少關心兒童的心理。在訪談中,不少父母認為子女在校時間占比大,其教育應由教師全權負責而家長所需關注的只是最終的成果——成績。并且劉晶波教授認為學校教育不應該完全取代家庭教育,他們是相輔相成的。

      4、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不高

      陳艷芳等人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調查顯示,“多數留守兒童的品行良好,與其他同學溝通順暢,少數出現不愛與老師或同學交流,且多數成績居于中等程度”。在蘇家橋社區被調查對象中,學習成績中等水平以下占12.5%,一般水平占60.7%,成績良好占26.78%,并且留守兒童將成績不理想歸結為自己不努力的占53.57%,客觀原因占12.5%,沒有家長、老師的輔導占5.36%,自己能力不行占 23.21%。

      留守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未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內化和外化心理問題上的差異,但結果卻發現留守兒童在快樂感、生活滿意度、親社會行為等內化和外化積極心理健康指標上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通過對蘇家橋社區的實地調查也發現,父母長期外出使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下降,對生活滿意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降低其生活滿意度。

      推薦閱讀:教育論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心理學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9352.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