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基于鄉土地理資源,設計開展廣州市南沙區濱海研學旅行,通過實地考察、動手實驗、小組合作探究等,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發現與提出地理問題,最終能分析并解決地理問題,養成一雙火眼金睛的地理眼。 關鍵詞:鄉土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鄉土地理資源,設計開展廣州市南沙區濱海研學旅行,通過實地考察、動手實驗、小組合作探究等,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發現與提出地理問題,最終能分析并解決地理問題,養成一雙火眼金睛的“地理眼”。
關鍵詞:鄉土地理資源,研學旅行,地理眼
一、“地理眼”看世界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而蒂莉·史密斯,一位正在泰國普吉島度假的10歲英國女孩憑借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了海嘯的先兆,并通過與家人的努力提前疏散海灘上的游客,從而挽救了100多條生命。這個故事不由得讓人深思:地理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
地理教育應該培養學生擁有一雙“地理眼”,即用地理的眼光看待世界,學會觀察與思考,善于發現與提出問題,能夠分析并解決問題。首先,學生要學會觀察與思考[1]。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學科[2],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地理現象并結合所學地理知識思考其如何隨著時空變化而變化,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生要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美國人在評價中國教育時說“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沒問題’”,的確,現行中學課堂中,學生不問問題、不敢問問題、不愛問問題是普遍現象,多年的灌輸式學習嚴重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探究問題的科學精神。因此,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并主動發現、提出地理問題,逐步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良好的問題習慣。
學生還要能夠分析并解決問題。將所學地理知識落實到實踐中是地理教育的關鍵,也是“地理眼”培養的最終目標。教師應教會學生正確判讀與處理所收集的地理信息的方法,通過實驗、查閱資料、小組合作、嘗試探索等手段來分析所發現的地理問題,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地理腦”思考,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最終解決面臨的地理問題。
地理學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自然界和人文社會,地理教師應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逐步引導學生從地理學的角度觀察世界,主動發現和研究地理問題,培養學生擁有火眼金睛的“地理眼”。
二、著眼鄉土地理資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課堂,真切地感知自然與人文社會,無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作用。經過兩年多的摸索,研學旅行雖“遍地開花”,但存在許多“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部分教育機構打著“游學”的幌子,組織學生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地到不同國家的知名學校體驗,成為傳統旅行的“變體”,異化了研學旅行的真正目的[3]。其實,研學旅行就在身邊,應放眼身邊的地理現象,充分挖掘鄉土地理資源。
“鄉土地理資源”指地理教育教學中與家鄉有關的資源[4],包括鄉土自然地理資源、鄉土人文地理資源和鄉土綜合資源三部分。鄉土地理資源來自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高中生對身邊的事物有極強好奇心,開發鄉土地理實踐活動有重要意義:研學旅行的基本原則為“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等,鄉土地理實踐活動由于距離短,時間可以控制在一天內,費用低,安全性也大大提升,充分的準備也能同時保證實踐性與教育性。
選擇考察點時要優先考慮與課標要求直接相關的鄉土地理內容,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負擔,還能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5],本文以南沙區為例,南沙地區位于廣州市最南端,介于北緯22°26′~23°06′,東臨獅子洋,西臨洪奇瀝水道,南瀕珠江入?冢靥幹榻侵薜膸缀沃行,是珠江兩岸和穗港澳水陸交通樞紐[6]。境內有珠三角西部唯一深水碼頭南沙港和多個現代化造船基地,有豐富的地質地貌景觀、濃厚的嶺南漁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三、研學旅行設計
1.研學目標設定
通過對2003版和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對比整合,結合實際鄉土地理資源,將此次研學目標設定為:①學習和鞏固自然地理知識,了解并能識別兩類巖石(沉積巖、侵入巖)的主要特征;了解圍海造陸的影響、紅壤的性質、海岸地貌(海蝕洞、海蝕平臺、紅樹林)和海岸防護工程,能歸納紅樹林的主要特征、識別常見品種,理解濕地的重要地理意義;能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了解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
、谟^察和吸收人文地理知識,了解嶺南漁村文化;能分析造船廠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南沙港集裝箱碼頭的區位因素,說明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③通過土壤實驗、設計開發龍穴島旅游方案、在濕地公園中調查游客對濕地的認知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小組合作探究能力,形成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④在野外地理環境中,逐漸養成一雙“地理眼”,學會欣賞家鄉美景,激發對地理學的興趣,從地理學的角度思考問題,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教學評價服務于教學目標,本活動關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理眼”,養成問題意識。而地理實踐課堂難以用紙筆測試進行精確測量,本案例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出發前先把表格發給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自我評價,研學結束每人完成一份研學報告,教師結合報告內容與實際情況給分,最終得出總分。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真實世界,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地理學視角重新審視這片熟悉土地上的自然與人文現象,在實踐活動、嚴謹的科學探究中逐步養成一雙“地理眼”,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成為一個“有問題”的學生。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地理情境,著眼身邊的地理現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實踐活動。鄉土地理資源是巨大的寶藏,靜候尋寶人的到來。
參考文獻:
[1]王文濤. 新課程的呼喚:讓學生擁有一雙“地理眼”[J].地理教育,2005(01):58.
[2]阿瑟·格蒂斯,朱迪絲·格蒂斯,杰爾姆·D. 費爾曼. 地理學與生活[M]. 黃潤華,韓慕康,孫穎,譯.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3]張靜. 研學不能游于形式[EB/OL].
[4]韓加強,劉曉群,童顏“. 鄉土地理資源”教學法建構與實施[J]. 地理教學,2018(19):4-7.
[5]劉春燕,李兆智,毛端謙. 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廬山自然地理研學旅行設計[J]. 地理教育,2019(03):55-57.
[6]劉曉彬. 廣州南沙地區地質條件與分布狀況分析[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9,16(03):43-45.
地理教師評職知識:地理教學論文發表什么刊物
地理學報于1934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主管,刊登的主要內容包括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并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希望地理學相關人員積極向雜志投稿。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