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分子生物學實驗是生物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為了提高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適應高校教學體制改革的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本科生特點,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改革方案,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旨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動
摘要:“分子生物學實驗”是生物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為了提高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適應高校教學體制改革的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本科生特點,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改革方案,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旨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動手能力,使之熟練掌握實驗技能,做到單獨完成實驗,也為同類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學生主體;分子生物學實驗;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生物教學論文范文:研究生“生物統計學”專題實訓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研究生階段“生物統計學”教學理論基礎不扎實、生物統計軟件應用少、理論到應用跨度大的問題,結合研究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嘗試專題式教學和課堂實訓式教學相結合,進行新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主要包括設計專題式教學課程體系、充分引入實際案例、采用課堂實訓式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手段和考核評價方式等措施,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由理論到實踐再到應用的跨越,進一步提升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效果。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間作用的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1].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其應用已經廣泛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它已成為生命科學及其相關學科教學與科研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子生物學實驗是生物類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分子生物學實驗屬于微觀層面,與其他學科實驗相比直觀性較差;而使用的藥品和儀器都很昂貴,因此分子實驗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修過分子實驗課后,還是不能熟練掌握實驗技能,很少能單獨完成實驗.為了提高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適應高校教學體制改革的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本科生特點,我們對分子生物學實驗進行了教學改革和實踐.
1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1.1分次實驗打斷了分子實驗的連續性
分子實驗前一個實驗的結果是下一個實驗的基礎,為其提供相應的實驗材料和保障,若不能按質完成,則無法進行后續實驗.以前是每個實驗逐個進行,由于藥品購買和放假等原因,導致試驗間隔較長,前一個實驗產物放久了就會影響下一個實驗結果,最終結果不理想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在實驗課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學生對常規分子生物學實驗儀器的使用存在問題.例如,對可調式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部分學生總是不能利用它吸量準確的液體體積,液體要么多,要么少,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可調式微量移液器的使用是分子生物學最基本的實驗室常規技能,若連液體都不能準確量取,如何能進行實驗和科研.另一方面,儀器的不熟練也會加長試驗的時間,影響試驗效果.造成這些結果的原因是:實驗課時少,學生無法經常練習使用,且每次實驗間隔時間長,往往在上一次實驗中剛剛學會,還沒有完全掌握,就得再隔一周后才能接觸,那時學生已經記不清該如何使用,也忘記了分子實驗的連續性.
1.2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引發了學生的惰性
由于實驗課與理論課同時進行,致使上實驗課時學生還未接觸到相關理論知識,而且學生沒有上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堂上依然是以老師為主體,每次上課只會坐等老師講授相關理論知識及實驗原理和操作,“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2].老師在課堂上占用了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課時有限的條件下,致使每個實驗都匆忙結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果,致使學生做完實驗還不明就里.每次上課實驗課標準班人數都在20個左右,由于實驗經費有限,而分子生物學試劑和儀器都比較昂貴,無法滿足每一位學生都能進行實驗操作的需求.其結果就變成一部分學生經常動手操作,其他學生就坐等結果,久而久之,導致他們對實驗課興趣降低,沒有上課動力.
1.3實驗成績構成單一,不能如實反映學生真實情況
目前,我校本科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成績包括30%平時成績和70%的末考成績.平時成績主要體現在實驗報告成績上,實驗報告主要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實驗結果、分析及思考題幾個部分.我在批改實驗報告時發現:同批報告,其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照搬實驗講義的達90%;實驗結果、分析及思考題的回答相同率達到80%,甚至有些實驗報告出現了連錯字都一模一樣的情況.如此實驗報告如何能讓人相信其真實性.而這樣單一的實驗成績體系,完全無法正確評價學生的實際實驗情況.另外,末考成績所占比例過大,也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實驗技能的掌握情況.
1.4現有教材存在缺陷
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魏群主編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本書的實驗結構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儀器材料與試劑、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這也是目前所有的分子實驗教材的基本框架,存在共同的問題.首先,教材缺乏對實驗基本安排的指導,學生只知道照著做,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導致對試驗背后的準備工作一無所知,嚴重影響了學生獨立實驗的能力;其次,教材中沒有對試劑的作用給出明確的注釋,學生也不懂為什么非要用這種試劑,是否可以替代,出現問題不知道如何調整,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另外,對于結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進行總結,導致學生不會分析實驗結果.
2具體改革內容、改革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教學改革是教學方式去舊立新的過程,本項目的核心任務是: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改革目標是:與創新性研究相結合,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根據我,F階段本科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驗教學經驗,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2.1重新編排實驗保證分子實驗的連續性
通過對分子生物學實驗進行不斷改革和摸索,我們以基因工程DNA重組技術為主線設計實驗,并把教研室完成的省教育廳項目“棉花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與克隆表達”中的部分研究成果用于其中.通過重新編排和增加實驗內容,使6個實驗內容前后聯系,環環相扣.重新編排后,將所有的實驗都集中在第16周進行,即第16周為分子實驗周,這樣就將分次的實驗變成了連續的完整的實驗.
同時通過前面泛雅平臺的學習,學生們可以隨時通過網絡進行學習,通過理論和技能的考核,要求每個同學都對實驗有準確的把握,能大大降低學生的惰性,如有遺忘,可以隨時觀看視頻復習.同時節省了教師在課上的講解時間,改變了教師為主體的狀況,真正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起到指導和考核的作用.通過第14、15周的學生自己動手準備實驗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實驗背后隱藏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從實驗的內容看,去掉了2個內容相近的實驗(“植物基因組DNA的提取”和“哺乳動物基因組DNA的提取”),增加了“質粒酶切回收”和“連接”,去掉了拖沓冗余,增強了實驗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2.2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性
通過泛雅平臺,學生可以隨時在網絡進行學習,只有通過理論測評和技能考核才能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準備實驗時,學生可以分組進行,小組中的每個人必須分工明確,避免存在濫竽充數的情況.正式實驗后,也是以小組為單位,便于實驗討論,但實驗結果考核要以個人為單位,在實驗結果理想時,教師給予肯定,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指導,加以糾正.綜上所述,從細化考核和教師鼓勵2個方面幫助學生克服惰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3增加考核的環節,改變考核的比例
以前分子生物學實驗成績包括30%平時成績和占70分的末考成績兩個部分,平時成績主要體現在考勤和實驗報告,改革后,預將平時成績提高到80分,末考成績降低到占總成績的20分.
2.4建泛雅平臺,彌補教材缺陷
構建泛雅平臺,給學生提供自助學習的機會,同時進行部分網絡測評,減少教師工作量,也加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完整的教學體系,彌補了原有教材在實驗基本安排的指導、試劑的作用、對于結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內容的缺失.
2.5與學生畢業論文或創新項目結合提高主動性和創新性
將實驗項目與學生的創新學分相結合,設計課題;或者與有項目的老師合作,將項目與學生畢業設計帶入課堂,既可以解決經費,又可以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們更多了解實驗的前沿,建立科研思維,提高其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可行性分析
3.1時間上的可行性
將所有實驗集中在第16周進行,即整個第16周為實驗周,將前15周的時間可以讓給其他課程的老師.另一方面,考慮第17周為全校的考查課考試時間,因此,該時間段較為合適,通過教學方案的改革和教學工作的合理安排是可以實現的.
3.2從內容上看實驗課率先實現可行性更大
實驗課知識點較理論課少,但多數都是操作,慕課的學習方式更加適合,效果會比理論課更顯著.正是因為內容相對較少,才更加容易制作精良,更易成功.
3.3實驗經費超預算部分的解決途徑
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實驗結果,必然會增加實驗經費,對于超出的部分,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解決:一方面,積極申請實驗經費;另一方面,可以與有課題老師相結合,在他們提供部分實驗經費的同時[4],將課題帶進課堂來做,既可以解決經費,又可以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們更多了解實驗的前沿,建立科研思維,提高其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4先進的項目研究團隊
團隊中的成員均為博士學歷,都曾是分子生物學實驗的老師,具有豐富的經驗,對分子生物學有較深了解;其中2位承擔過校級教改項目,3位老師是省級精品課程“生物化學”的主要參與成員,對于材料的制作和泛雅平臺的建設較為熟悉,為項目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綜上所述,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改革方案,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旨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動手能力,使之熟練掌握實驗技能,做到單獨完成實驗,也為同類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倫鏡盛,胡忠,鐘名其,等.基于整合思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8):173-178.
[2]李小潔,唐璟,童淑芬.本科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1(9):188,41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