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小學語文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是推動學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載體。所以,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開展中,也應該利用機會,對其中的法治教育的因素進行挖掘,展現學科的人文性,幫助學生生成法治觀念和意識等,使得課程的
摘要:小學語文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是推動學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載體。所以,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開展中,也應該利用機會,對其中的法治教育的因素進行挖掘,展現學科的人文性,幫助學生生成法治觀念和意識等,使得課程的內涵和價值得到展現;诖耍疚膶⒁源藶樵掝}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的展開發揮出借鑒價值。
關鍵詞:法治教育;小學語文教育;結合
前言: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生長的階段,本身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具備著較強的可塑性。所以,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引導學生樹立起法律意識和觀念,這樣才能使得學生遵紀守法,讓學生的良好習慣得到形成。而小學語文學科本身的人文性是比較強的,在法治教育的滲透上存在優勢,使得滲透效果達到最佳。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學周刊》是由河北省教育廳主管,河北師范大學與河北行知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主辦的教育類學術刊物。本刊以發表教育類學術論文為主,面向廣大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及教科研工作者。
法治教育和小學語文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在身心發展方面尚未成熟,本身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承載著整個民族的希望[1]。在現代社會中,公民本身法律素質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未成年法律觀念的強弱,將決定未來公民的素質。而實施好法律教育,使得學生的法治觀念不斷的加強,也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努力達成的目標。葉圣陶說過:“學語文,就是要學做人”。而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部編版教材中包含的法治因素是比較多的,需要教師不斷的對課程因素進行分析,應該對課程中隱藏的因素進行挖掘,在此基礎上進行挖掘和滲透等,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和法治教育實現結合,讓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觀念不斷的增強,達到良好的課程開展效果。
法治教育和小學語文教育結合的對策研究
立足課堂教學,滲透法治因素
語文課程本身的人文性比較強,在法治觀念和因素的培養、滲透當中有著非常大的優勢[2]。所以,在當前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也不應該在語文課程中依賴課本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加大課程中法治因素的挖掘等。這方面課程在開展中,就應該展現語文學科獨有的優勢,讓學生在課程中受到更多的感染和熏陶等,讓法治因素在滲透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然,使得最佳的滲透效果得到展現。
例如,在講解《蝙蝠和雷達》一課的過程中,在課程的開展中,教師就可以在課程中適當的融入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意識不斷的加強。如,教師可以結合疫情,來引導學生:“近幾個月以來,新冠狀性病毒正在世界肆虐。病毒的來源可能來自于野生動物,正是因為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捕殺、食用,才對環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對于這樣的情況你想說什么呢?”“你認為捕殺和食用野生動物是怎樣的行為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讓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意識到這是一種違法行為,應該保護好野生動物,保護好大自然,讓學生的法治意識得到不斷的加強。
結合習作教學,滲透法治因素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中,習作是其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是對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鍛煉,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3]。所以,在課程的開展中,教師也應該利用習作教學的機會,不斷的進行法治因素的滲透,帶動學生在這其中更好的探討、反思、分析等,使得理想的課程成效得到展現。使得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法治教育等,使得法治因素的滲透效果達到最佳。例如,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法治節目——《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等節目。這些節目在選題的過程中和實際生活相貼合,并且每期都包含著相應的專題,包含事例等。所以,在觀看完視頻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擬題目進行寫作等,將自己的所思所得融入到寫作內容當中,更好的表述自身看法,在增強學生法律觀念的同時,使得學生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等,使得法治因素的滲透效果得到不斷的加強。
基于口語交際,滲透法治因素
在語文教學的實際開展中,口語交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語文課程在開展中應該達到的目標。所以,在口語交際環節當中,教師也可以讓法治因素在其中得到滲透,使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得到展現。例如,在口語交際環節當中,教師可以自己收集電視上、報刊上、生活中的一些犯罪案件。而在后續的課程中,教師就可以對法庭的情景進行模擬,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對案件進行分析。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違法的嚴重后果,使得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和意識不斷的加強,讓學生對法律法規加強認知。
借助實踐活動,滲透法治因素
在加強法治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的局限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的體驗感變得更強烈。所以,在法治意識的滲透當中,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使得法治因素的滲透變得效果更好。例如,在講解《黃山奇石》一課之后,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作者關于保護自然產物的思想,教師就可以結合“保護環境”的主題,帶領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一日環衛工人的體驗。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當中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等。借助這樣的方式在無形當中實現法治教育的滲透,達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拓展課程資源,滲透法治因素
在課程的開展中,經常需要進行課程資源的拓展。所以,在課程的開展中,教師也可以在資源拓展環節當中滲透法治因素等,使得法治教育得到實現。例如,在查閱資源的過程中,學生常常需要在網絡上獲取資源。所以,在網絡中進行資源獲取的過程中也應該讓學生樹立起防范意識?梢宰寣W生學習如何正確、安全上網、怎樣在網絡上保護自己的隱私、怎樣在健康的網站中獲取資源等。這樣也可以在無形當中幫助學生樹立防范意識、法治意識等,使得良好的課程教育成效得到達成。
結論:綜上所述,在小學部編版的教材內容當中,蘊含著非常多的法治因素,在法治教育的滲透上有著一定的優勢,是教師應該積極利用的。所以,在課程的開展中,教師也應該加強法治教育的滲透,應該立足課堂教學、結合習作教學、基于口語交際、借助實踐活動、拓展課程資源等,使得法治教育得到良好滲透,促使課程價值的展現。
參考文獻:
[1]李梅彥.淺談教育信息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J].學周刊,2020(09):135-136.
[2]賈淑君.淺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0(08):61-62.
[3]李艷花.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學周刊,2020(08):87-88.
作者:孫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