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無論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聰慧的還是笨拙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無論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聰慧的還是笨拙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由于遺傳、環境、教育的不同,學生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使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如果對小學生進行統一的教學,勢必導致小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這顯然有悖于新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的指導思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推行“彈性”教學是切實可行的一種方法。
所謂“彈性”教學,就是正視學生的不同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作業的設計以及學習水平的評價等方面都給不同的學生留有空間,包括質的空間和量的空間,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各有不同的發展。讓學生看到個人存在的價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樹立前進的信心。
教師評職稱知識:寫信息化教學的論文發表指導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具有“彈性”
要求教師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從學生實際出發,為學生“量體裁衣”,合理地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優生放寬“政策”,允許他們超進度、超要求學習,敢提出不同的見解,用數學語言有創意地表達,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要求中等生能獨立思考,大膽提出疑問,能完整地綜合發言。對學困生則采用低標準、低要求,引導他們通過觀察,認真聽他人講解,積極思考,在明白道理后能模仿、復述,允許他們分幾步達到教學目標。各求所需、這樣就能解決優生與學困生之間的“吃不飽”“吃不了“的矛盾。當然在制定教學目標上,教師應把握好“度”,目標既不能定得過低、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又不能定得過高,加重學生負擔、影響學生信心。
如,在計算教學中、提出的目標不同: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達到用數學語言敘述計算過程;表達能力稍差的學生能夠用生活語言、描述性的語言簡單地敘述計算過程:能夠計算但不曾表達的學生要模仿著其他學生敘說。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具有“彈性”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的呈現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發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我們的教材是統一的、適合各地區的一般化學生的。而對于一個班級中的每一個個體來說,教學內容就不一定和他們相適應。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駕馭和處理教學內容的能力,有自由選擇的彈性化的空間。教師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現實背景的開放性問題和探索規律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對其中的一些問題給出自己的想法,體會成功的喜悅。
如在100以內數的認識一節中,教材的安排是兩個小朋友按不同的方法數糖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生活經驗(大多數學生新課前已經能夠數出100以內物體的個數),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安排:
師問:誰能用不同的方法從1數到20?誰能從1數到100?你還能用別的方法數出來嗎?
這樣的安排考慮了學生的已有水平,適應了學生的表現欲,變按部就班的被動學為適應學生發展的主動學,并給學生表現的機會,使之產生成功的自豪感。而且通過學生一個一個、兩個兩個、五個五個、十個十個地數數以及仍然用這些方法數小棒,讓學生充分體驗較大的數目,這樣就使每個學生的智慧得到了充分地發展。同時,教師對用哪種方法更好,不做規定,因材施教,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發展。這樣就把教材上處于靜止狀態的知識信息變為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知識結構。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有“彈性”
陶行之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的責任不是要把學生訓練成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然而,許多年以來,我們的教育習慣于沿襲固定的模式,我們的教師熱衷于扮演權威的角色。不少教師滿足于學生按照老師設計好的“圈套”回答問題。學生就像孫悟空一樣再怎么靈活也逃不出如來佛祖的五指山。
每一個孩子都有著獨特的地方,都是可愛的充滿活力的精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數學課堂上更能體現這一點,每一個孩子想出來的東西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學方法又處在一個變量地位,所以教師應該根據教學中產生的新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即“以內容定法、以學生定法,以過程情境定法和變法。從單純重視學習的結果轉變為既重視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從只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轉變為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索。
如小學一年級在教學7的加減法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情境:一只小老鼠背著一袋土豆向家奔跑,不慎袋子破了,掉了1個土豆,又掉了1個……教師提問:猜一猜小老鼠到家時,有幾個土豆?(畫面上寫著“我背回7個土豆”)這樣的設計和提問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大家爭著說可能刺下5個、4個、3個……還有的說:“一個也沒丟,因為小老鼠發現袋子輕了,又撿回來了。“通過巧妙的設計,使得學生尋求答案的思維是發散的,只要講得合理,都可以肯定。
四、練習的設計有“彈性”
在教學中既要發揮練習的強化、鞏固、訓練功能,更要發揮練習的探索、創造功能。關注每個人,讓他們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自由地發展。
例如,在鞏固練習時,基本題要求全體學生都會,對一些星號題可讓中、上水平學生做,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做。平時練習的設計要靈活,練習量的設計也要靈活。如在寫數字時,教師給出最低的要求,鼓勵學生寫到自己滿意為止,這樣做提高了練習的質量,減輕了過重負擔,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自律的精神。
另外設計一些開放的數學題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如,在學生認識了數字1-5之后,教師設計了一個“開火車”的游戲。教師當火車頭.后面跟著5名學生當車廂,每節車廂上沒有車牌號。并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車頭后面的一節車廂是幾號車?2、請你隨意找一節車廂并說出它的車廂號。3、如果你拿著一張寫著2號車廂的火車票,走下站臺的時候,先看見了5號車廂,你能知道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才能找到2號車廂嗎?學生借助小游戲的經驗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興趣盎然地尋找著答案。
五、考試、考查的要求有“彈性”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實行分層考查。每份試卷都包括基礎題、提高題和深化題三類,分數按8.5:1:0.5分布;A題是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的。提高題是為中等生和優生設計的,學困生也可選做。深化題是為優生設計的,中等生可選做。對于考查的結果,學困生考上60分和優生考上90分同樣應該給予肯定、鼓勵,讓他們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對于未達標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個別輔導、小組長幫教等形式,確保各類學生都能達標。
總之,“彈性”的教學是建立在尊重差異、面向全體、以學生為主體等原則的基礎之上的,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主動性、民主性、合作性和發展性等時代特征。這樣,就有利于把學習數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和創造能力。
作者:王利春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