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家國情懷是2017年歷史新課標中提出的歷史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本文立足于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通過闡述家國情懷理念的重要性并結合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的基本內容和特點選
摘要:“家國情懷”是2017年歷史新課標中提出的歷史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本文立足于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通過闡述家國情懷理念的重要性并結合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的基本內容和特點選取《正面戰場的抗戰》一課為例,分析培養家國情懷應該遵循的原則,提出有效的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教學策略及方法。
關鍵詞:家國情懷,部編版教材,課堂教學
家國情懷,其實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①儒家尊崇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便有濃濃的家國情懷。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說“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由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對于中國夢的實現以及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家國情懷素養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教學的靈魂
2019年修訂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尤其重視通過學習中國歷史的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我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了解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走向,堅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同時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的重要史實,使學生初步了解世界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來,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創造的文明成果。家國情懷積蓄著強大的力量,“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源于家國情懷”②。家國情懷教育是新課改下歷史學科德育功能的重要表現,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主要內容。
教育方向論文范例:凸顯湛江地域特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二)、家國情懷是育人的前提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家國情懷”不僅僅包含愛國主義精神,還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認同感、自豪感以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教育是國家大計,也是民生之基。
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在順序的發展過程中,性格,心理,智力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青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依據上述教育學原理,初中歷史課堂更加要把握住學生性格、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的素養。
家國情懷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承載著德育重任。歷史是一門“人學”,對于歷史的研宄或學習,離不開一定的道德評價與道德教育。③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任務重,時間緊,考點多,在歷史課堂中,對于情感價值觀的引導方式不能深入淺出,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中,我們更應重視歷史課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通過充分的文字史料以及音視頻史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用正確意識指導行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家國情懷在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分析
(一)、以故事引入課題,渲染學生情感
《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我開設的一節公開課,本節課課程標準是:列舉正面戰場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戰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依據課標我將本節課的中心放在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上,著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勇于捍衛民族的尊嚴。但是要想讓學生深刻的體會愛國將領的英勇無畏精神,不是簡單在課堂結尾渲染就可以達到的,需要貫穿整節課的教學。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藤縣大作戰”的故事,來導入本節課的教學。在講故事的同時,授課課件同時匹配相應的地圖以及歷史照片,營造出激昂的課堂氣氛。由此開始講授第一個篇章:“血戰臺兒莊·振奮國人心”。
(二)、利用新型媒體沖擊學生的個體感官
本節課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由于將重心放在學生家國情感激發上,所以在講授新課時,主要分為三個篇章進行講授,分別是:“血戰臺兒莊·振奮國人心”、“保衛武漢·空間換時間”、“三次戰長沙·彰顯國際地位”。在講解臺兒莊戰役過程中,插入了孫連仲對第五戰區第三十一師池峰的經典指令,用語音的形式呈現出來,更加彰顯愛國將領為取得戰役勝利的決心。講解武漢會戰時,給學生呈現“站武漢”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將士們拼死奮戰四個月的艱辛。最后,當講到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的史實時,充分采用歷史材料讓學生感受勝利的喜悅。課堂氣氛實現一個翻轉,學生可以深刻體會諸多革命將士的獻血沒有白流,只要堅定信念,必將迎接曙光。
(三)、營造氛圍,激發課堂情感
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經過基礎史實的學習之后,尤其是面對農村學生或者素養偏低的學生仍然需要教師的講述與激發,才能將本節課的情感、價值觀推向高潮。本節課的結尾,我滾動展現了抗戰名將王銘章、陳懷民、薛岳、池峰城、戴安南等圖片與簡短敘述,并同時鏈接了提前卡點剪輯好的《運命》音樂片段,將本節課學生對英雄的敬畏之情推向高潮。
家國情懷課堂教學策略的分析與反思
(一)、家國情懷教學策略應遵循的原則
在目前新采用的部編本教材的教學來看,家國情懷的培養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課定量”的原則
“一課定量”的原則,也可以概括為適度性原則,初中歷史的教學對象以及主體都是處于“少年期”的學生。從身心發展規律的順序性來看,一節課傳送過多的情感給學生,超出了他們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圍。從目標達成的角度分析,針對教材的每一課,教者應該仔細磨合教材與課程標準,設計出本節課情感與價值觀的精華之處,如:《正面戰場的抗戰》其中心就定位在對英雄的敬畏與民族尊嚴的捍衛,無需再渲染落后就要挨打的認知。
“歷史情境”原則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真實的客觀存在。比較久遠的歷史,由于時間間隔太長了,對于現在21世紀的中學生來說,很難體會很久遠的歷史的真實情景.④所以在教學中,不能總是采用單調的文字、圖片史料。教者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歷史學識,更需要與時俱進,學習短視頻以及微課制作等技術,轉化歷史史實的呈現方式,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形式營造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產生情懷共鳴。
感性與理性統一原則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情感是人們行為啟動和保持的內在強大動力,是關乎人的個性和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⑤情感在教育過程中具備強大的動力,它能轉化為行為動機,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歷史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是基于理性的感性。人的情感帶有盲目、沖動、主觀等特點,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將情感與理性形結合,才能發揮它的效能。
(二)、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在多年的一線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深刻地體到會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不是干癟傳輸,而是“潤物細無聲”的逐步滲透和情感認同。讓學生有家國情懷的意識,首先,教師的日常工作不僅僅是提高歷史學術素養,應該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在了解學生主體的前提下,打磨情感傳輸的方式。在教學中,要理解學生與歷史時空的差距,在講解時可以聯系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引人入勝。這就要求教者不僅要關注我國現階段國情和社會紛繁的現象,還需要關注“少年期”的學生的現實生活。
綜合以上論述,歷史學科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助于提高中學生道德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家鄉的獨特情感,有助于塑造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這需要歷史教師不斷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與時俱進,采用花式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受到情感熏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第12 頁.
、 賈付強,趙春風:論“家國情懷”的當代價值及其教育[J].華北電力大學學科,2016(5):99-103
、 陳志剛,郭艷紅.從歷史學科特點析歷史教學的本質[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院報,2007(3):132-135.
④ 孫倩.中學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以《抗日戰爭》教學設計為例[D].2018.
、蔟R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7.
作者:俞璇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