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為了解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發展脈絡,文章以19992020年與基礎教育信息化主題相關的CSSCI期刊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采用文獻計量法,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深入探討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為了解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發展脈絡,文章以1999—2020年與“基礎教育信息化”主題相關的CSSCI期刊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采用文獻計量法,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深入探討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趨勢與前沿。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可視化分析;文獻計量
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國素質教育實施與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基礎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自21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就受到國家及各級政府的重視,各類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如“班班通”“校校通”“農遠工程”等陸續開展,信息技術教育開始在全國中小學中普及。
正因為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前期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全國中小學能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利用網絡開展線上教學,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準確把握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發展脈絡,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通過文獻計量法,分析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以期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高級檢索”界面中進行檢索[檢索條件設置如下:主題為“基礎教育信息化”“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和“義務教育信息化”,時間跨度為1999—2020年,期刊來源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共檢索出550篇相關文獻,人工剔除會議、訪談、報告以及與主題不相符的文獻后,得到430篇文獻。我們再用refworks格式導出文獻并進行格式轉換,得到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數據,將其導入CiteSpace繪制知識圖譜。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為直觀呈現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繪制知識圖譜,結合文獻分析法梳理研究主題,總結出這段時期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大體情況。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發文量分析
逐年發文量的變化趨勢可以反映出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發展水平。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發端于1999年。在那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加強校園網絡或局域網絡建設。自此計算機網絡進入中小學課堂,拉開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序幕。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起步的前五年,文獻數量較少,之后發文量大幅度上升,這表明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頒布與實施,未來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將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研究。
(二)研究熱點
從文獻中提取出的關鍵詞和主題詞,可以反映出一段時間內眾多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即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運用CiteSpace軟件提取關鍵詞,將檢索詞除外,統計出高頻關鍵詞前十的有“信息技術”(22次)、“教育公平”(14次)、“均衡發展”(12次)、“中小學教師”(10次)、“農村中小學”(9次)、“信息技術教育”(8次)、“信息素養”(8次)、“教育技術”(7次)、“農村教育”(6次)和“教學資源”(6次)。
以上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說明,研究者主要關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以及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等話題。運用CiteSpace軟件繪制的關鍵詞聚類圖譜共生成11個聚類詞。分別是#0基礎教育、#1信息化、#2信息技術、#3中小學、#4義務教育、#5教學應用、#6教學資源、#7韓國、#8發展水平、#9指標體系和#13策略。
根據這些高頻詞和聚類詞,我們可以將這二十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總結為以下五大主題。一是基礎教育信息化意義研究。研究者主要關注于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平問題。長期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城鄉之間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成為學者研究與國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內容[2]。
教育發展的均衡性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通過信息技術助力地區“教育精準扶貧”,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研究者所關注的重點。二是信息化教學應用研究。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頒布,基礎教育信息化正在從以技術應用為特征的1.0時代向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的2.0時代轉變。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基于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教學形式,如微課、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
三是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研究。國家實施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如“校校通”“農遠工程”“三通兩平臺”,其實質是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旨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從區域層面加強基礎教育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研究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3]。
四是績效評估研究。宣小紅等人將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設為五個維度,包括信息化設施與數字教育資源、師生信息化素養、應用服務、保障機制以及信息安全[4]。吳砥參考國內外教育信息化評估框架與模型,構建了包含五大維度和四大層次的指數評估框架[5]。這些績效評估指標的應用對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建設情況和發展目標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五是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主要包括教師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指標體系與策略研究。我國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十二五”期間開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等工程項目。隨著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深入,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重視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相結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三)研究趨勢
為更加了解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趨勢,我們將關鍵詞按照時區分布聚類,呈現出該領域研究熱點的演進過程。根據研究熱點的演進過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研究萌芽階段(1999—2003年)
這一階段所發表的論文較少,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早期建設階段。從圖中我們發現,這一階段研究熱點的關鍵詞是“信息技術”“中小學”“教育資源”“因特網”“農村教育”等,聚焦于基礎設施建設。從國家出臺的政策角度看,1999年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從2000年開始,國家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隨后在2003年開展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得到了重視。這一時期的研究緊跟著國家出臺的教育改革方針政策以及實施的重點工程而展開,如王曉麗提出了關于中小學教育網站建設方案[6],林莉初步構建了中小學“數字校園”[7]等。
2.研究探索階段(2004—2011年)
這一時期的研究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持續推進,論文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從關鍵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公平”“信息素養”“區域差異”“數字鴻溝”“發展策略”等是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話題。該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性思考,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國家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發現城鄉數字鴻溝問題日益突出,由此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問題引起進一步重視。研究者在這一時期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積極出謀劃策,如解月光等人探討了在實施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如何突破所面臨困境的策略,提出需要政府、教育機構、教育者和社會各方協同合作才能見諸成效的建議[8]。
3.研究深化階段(2012—2020年)
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為“教育均衡”“民族地區”“發展水平”“績效評估”,以及信息化教學應用研究,如微課、視頻教學、數字教材、人工智能等。從政策實踐角度看,這一時期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重點落實的關鍵階段;A教育信息化應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促使每一所學校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績效評估研究是做好基礎教育信息化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中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9],因此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
(四)研究前沿突現詞是通過考察詞頻的時間分布,從大量的關鍵詞中探測出頻次變化率較高的詞,由此可判斷為某領域的研究前沿[10]。
通過關鍵詞突變檢測,我們發現共有11個關鍵詞被識別,各突現詞起止時間分布,2001—2009年研究前沿為中小學、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育、農村中小學、教育技術、策略;2010—2020年研究前沿是教育均衡發展、信息化教學、教育均衡、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從這些突現詞中我們不難看出,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過程中,歷時最長的研究主題為“信息技術教育”,從2003年持續到2009年;其次為教育均衡發展,從2010年開始到2015年結束。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經歷早期計算機教育、計算機應用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三個階段[11]。
在2000年10月教育部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正式更名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并成為中小學必修課。2003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第一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將信息技術課程確立為國家規定的高中必修課程。它的出臺,推動了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使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2010年之后,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前沿轉為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在實施和推進過程中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城鄉區域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當前我國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民族地區”和“義務教育”與教育均衡化問題聯系緊密,是近幾年的研究前沿。在此之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較少,大多集中于我國整體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當前民族教育工作的熱點和重點,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路徑。關注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現階段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三、結論
本研究勾勒出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通過研究結果我們發現:
(1)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論文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究經歷了萌芽、探索和深化三個階段;(2)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熱點主要有“信息技術”“均衡發展”“教育公平”“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育”“農村中小學”“信息素養”和“教學資源”等,說明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對基礎教育信息化意義的探討、信息技術教育應用以及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策略等方面;(3)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研究主題涵蓋了基礎教育信息化意義、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信息化教學應用、基礎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4)“信息技術教育”是持續時間最長的研究前沿,“信息化教學”“民族地區”和“義務教育”是近幾年的研究前沿。
未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將進一步關注教育公平問題,利用信息技術逐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縮減區域數字鴻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注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創新發展,將理論與實踐研究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關注教師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開展信息化教育管理與應用培訓,提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高鐵剛.信息技術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2):1-6.
[3] 尹睿.區域基礎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9):48-51.
[4] 宣小紅,紀效琿,石邦宏,等.育人本位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0(8):52-58.
[5] 吳砥.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構建及應用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0(11):92-96.
[6] 王曉麗.中小學教育網站建設方案[J].中國電化教育,2001(6):61-63.
[7] 林莉.中小學“數字校園”構建初探[J].電化教育研究,2003(4):77-80.
[8] 解月光,孫艷,劉向永.可持續發展: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戰略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40-44.
[9] 楊曉宏,杜華.國內基礎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研究綜覽[J].電化教育研究,2015(4):28-34.
[10]朱寧,徐紅彩.我國教育信息化研究進展及未來展望——基于1999—2018年CSSCI索引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5):7-13.
[11]柳瑞雪,任友群,李鋒,等.走進新時代: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歷史成就、問題挑戰與改革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8(6):17-24.
作者:鮑麗萍 鄧禎鈺 鐘志賢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