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心理學論文投稿發表了國外綜合實踐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及啟示,在美國學生教育中更加注重自我意識和責任感的體現,注重人際關系、學業、生活適應能力上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最終良好的個性品質
這篇心理學論文投稿發表了國外綜合實踐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及啟示,在美國學生教育中更加注重自我意識和責任感的體現,注重人際關系、學業、生活適應能力上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最終良好的個性品質。
關鍵詞:心理學論文投稿,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20世紀70年代“課外活動課程化”運動之后,世界各國都逐步設置了多樣化的實踐課程,在各自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美國的“服務性學習”(Ministrant Study)、英國的“社會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和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Comprehensive Study Time)等,都在各自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外這些體現課程整體性、實踐性的新型活動課程,在其課程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具體的實施和評價中隨處體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進行心育工作的滲透有一定的啟發。
一、國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體現
1.自我意識層面
美國的“服務性學習”中,學生參加小組討論或制訂計劃要求每個人獨立思考、尊重對方意見并積極交換意見,每個人要分享自身經驗和體驗以提高個體的成就感與繼續服務的決心,對自我意識和責任感的體現貫徹始終;在英國的“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中,對自我意識的要求體現在辨識自我情緒、精準的自我覺察、高自我效能以及意識到自身的需求和優勢。這些國家的綜合實踐類課程豐富學生對自我的體驗和感知,高度激發其自我意識,促進了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獲得和健康人格的養成。
2.人際關系層面
合作學習是法國工藝課程和美國“服務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組織方式。學生都是在團體中進行個人的相關任務,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不同渠道、不同價值觀下的訊息,逐步學會應對人際交往中的沖突、隔閡,并在其中尋求共識。在這種從觀點沖突到沖突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平衡沖突本身和團隊凝聚力及解決問題進程等多方的矛盾。而這種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加強自身人際溝通和組織協調的能力。
3.學業發展層面
英國的“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形勢和大環境中厘清問題,增強其問題意識和對問題的元認知能力;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要求學生以實際行動來解決自身感興趣的問題,遵循科學的態度和步驟完成此過程,培養科學素養和問題意識。綜合實踐類課程致力于問題的解決,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規范學生學習習慣,對學生學習心理指導工作的開展搭建了平臺。
4.生活適應層面
英、德、法等國的綜合實踐課程注重對工藝能力、家政技能的培養,尤其是德國特別注重與職業教育的銜接;日本的相關課程則注重對生存力的訓練,使得學科本身不僅僅是一個教學過程,更是生活的預備訓練。國外的綜合課程從實踐出發,在生活中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讓學生真正能夠體驗到社會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使其生活適應能力得以增強。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基于對國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理健康元素的探討,在此特提出以“分享-體驗-合作”為主要內容的SET理念,試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1.分享(Sharism)
分享主義是一種理念和動因,它通過分享內容和思想共同構建價值。學生通過在課堂中相互分享,給每個參與者帶來價值,達成“分享越多,得到越多”的目的,形成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使學生主動進行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每一個想法,給予每個個體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在課程計劃的制定和實際的課程開展當中,要考慮到分享本身帶來的對被分享者的情緒的引導、思考的激發以及對團體動力的導向,要主動設置讓學生分享思路、分享心情、分享感悟的平臺,創設自主交流的情景和機會。
2.體驗(Experience)
體驗是主題借助自身的閱歷來理解事物的過程。只有借助學生自身的體驗、感受和感悟,重視學生個體內在的心理歷程的影響,才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外在的心理知識內化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所學的陳述性的知識轉化為程序化的生活技能。只有借助體驗,才能促使學生去主動探究,不斷感悟與思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留給學生體驗和感悟的空間,讓學生記錄下自己對目標問題的思考及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并分享對今后的展望與希冀。
3.合作(Teamwork)
合作主要指教師在設置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時候,要注重課程的基本組織是一個個團隊。因為個人的能力和特長各不相同,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以團隊合作與小組討論的模式,不僅能激發良性競爭,更可以促進溝通交流,進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得到訓練,而小組又可以在組員遇到困境時給予社會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學生社會適應和健全人格的發展。
三、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啟示
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和多種資源整合的形式,本身可以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充分的空間。但如果沒有靈活地將綜合實踐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就會造成了綜合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又讓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受到資源的制約,這與追求資源整合、多元視角、動態結構的綜合實踐類課程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通過了解部分發達國家綜合實踐類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我們能夠發現應當在今后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意識地進行心育的融合。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貫穿“分享-體驗-合作”的SET理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課程功能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延伸、綜合、重組和提升,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發現的問題、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層面上拓展和深化。在此種理念的指導下引入或創設各種利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情境,促使學生在其中自主活動,產生情感體驗,便可以達到綜合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推薦期刊:《當代繼續教育》創刊于1983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本刊深入成人教育第一線,宣傳國家成教方針政策,探討成人教育理論,交流成人教育信息,指導成人學習,跟蹤成教學員現狀,透視成教熱點,提供就業指導。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