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思政教育創新是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順應高等職業教育以能力為目標的教育觀點的要求。積極促進思政課與專業課的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實現高效課堂,是每一個思政課教師的努力方向。
思政教育創新是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順應高等職業教育以能力為目標的教育觀點的要求。積極促進思政課與專業課的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實現高效課堂,是每一個思政課教師的努力方向。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宗旨是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宣傳出版部門大力支持下,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市高職院?蒲谐晒恼故酒脚_,引領著各院校的科研工作日新月異,每年被評為全國高職成高學報核心刊物。
摘要:近些年國內改革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關于實用型人員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高職院校是人才教育的一大構成部分,在教育部大范圍推行素質教育的藍圖下,主動配合國家政策,為了達到高職思想政治(簡稱“思政”)教育的素養教育而展開了一定的討論與探究,對促進高職思政教育達到素質教育有著特別關鍵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
思政教育,是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如何針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幫助他們盡快實現由高中生向大學生直至社會人的轉變,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確立學習目標和奮斗方向,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責任重大。
一、思政教育改革的意義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以下簡稱“《修養》”)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內容,該課程是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環節,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教學亦寄予厚望,并提出了“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三進”要求。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時態,面對高職教育創新和進取的狀態,面對年輕的大學生團體,面對新型的各種媒體,我們必須真正地理解到,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不容易達到思政課的教學目的的。雖然容易做到 “進教材、進課堂”,卻不容易做到“進學生頭腦”。
二、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把思政課程融入高職院校教育規劃里面,可以讓學生早早地形成合理的思想道德觀念,日后加入社會、改善社會的時候,和別的社會團體養成和睦的融合性,為和諧環境的打造貢獻微薄之力。
不過,現階段有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都出現一個同樣的難題:思政教育的設定基本上沒有任何改變,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淹沒,而且課題并沒有因為高職學生學科的不一樣而展開不同的規劃。正是因為以上問題的影響,絕大部分學生對思政課喪失了愛好與激情。經過對部分高職院校進行調查研究,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一般運用理論疏導、按書重復的方法,缺少一定的研究與改革。
1思政課考核方法與學生修養行為之間的矛盾
高職院校的學生掌握思政課的基本理論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精神實質,并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用這些基本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所以,思政課成績的考核不能單純由一張試卷決定。在成績考評時應更加突出其過程性、實踐性和應用性,應進行系統綜合考評。
2思政課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主動性之間的矛盾
過去思政課教學一直沿用的是老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的理論傳授方法,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有睡覺的,有說話的,甚至還有所謂的“三無學生”(無書、無筆、無本)。讓大學生去主動地聽,主動地想,主動地做,才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根本方法。
3思政課理論體系與部分學生片面注重技能之間的矛盾
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片面地理解到高職院校上學,只要掌握技能就行了。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上述思想在大學生中蔓延是非?膳碌。教育部教職成〔2011〕12 號文件明確指出,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 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 所以,高職院校學生應該深刻理解思政課的精神實質,并用這些基本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
三、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方法探討
1改變理念,摸清思政教育和專業學科之間的關系
思政課程不是獨立地生存在高職院校的教育體制里的,它是和專業學科有著緊密關聯的。只有把思政課程完善地融入高職院校的教育體制里面,和專業學科構建更為緊密的關聯,并根據學生自然情況的不一樣展開差異化規劃,才能得到更完美的授課成果。另外,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同樣在教學觀點上有著根本的相關性。兩者都可以讓學生提高對新鮮事物的感受能力,并且把學到的知識用在以后的生活里面,為祖國、社會,還有自己打造出更大的價值。思政教育可以促使高職學生養成完善的職業道德,形成個人魅力,專業教育可以幫助高職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實操能力;并且,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長短互補的關系。
2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引導決策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的授課應以學生的自身特點為基礎展開,增強學生的社會融入感,讓學生熱愛探索、勤于探索。結合教學活動的進行,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實操能力還有改革創新的能力。如果想達到這些目的,便需要將教學安排按照培育對象的不一樣而帶有一定的差別。以思政教學為例,以學生的真正需要為目的,以支持高職院校各類學科學生學習為宗旨,提高課堂授課的靈活性。關于那些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部分,應該堅決放棄,高效顯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點性,盡量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
3讓思政課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
綜合《修養》治學,引入社會、生活里面出現的,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的客觀事件,聯系校園的“校風、師風、學風”改善等活動,以小隊為團體推行“校園素養隨時拍”“挖掘學校流氓行為” 等行動,在寒假進行“感受親情、回饋父母”主題實踐行動。讓學生尋找、拍攝、保存有關的圖片,做成PPT,在班上展出并開展演講和討論。
4讓思政課教學更貼近專業職業
具體做到:①保持各專業思政課教師的相對穩定性;②思政課教師在聽取其他教師課程的同時,堅持聽取一定數量任課專業的相關專業課,探索不同專業的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③認真研究當前熱點事件或政策與任課專業的關系;④鼓勵專業思政課教師兼職職業指導課并考取職業指導師資格;⑤結合各專業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做好教學工作。
5讓考核方法更貼近修養行為
改變考核思路,將一次試卷結果性考核變為分階段、分層次的過程動態考核。成績由課堂出勤情況、課堂發言情況、個人書面作業、小組作業、實踐性成果和期末考核等構成。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