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作者在這篇 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 論文中探討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和方法。課堂學習的知識的鞏固,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教會學生在課后溫習知識,而通過動手操作來消化知識、加深記憶很好的一個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從
作者在這篇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論文中探討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和方法。課堂學習的知識的鞏固,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教會學生在課后溫習知識,而通過動手操作來消化知識、加深記憶很好的一個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從實際生活著手學習數學知識,并提高學生們應用知識的能力。
《中小學數學(高中版)》(高中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進數學新課標,提高中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推廣先進的教學改革經驗服務,為一線數學教師提供發表成果的陣地,為教師備課提供切實可用的資料或經驗,同時辦刊重點放在培育新的教學人才及宣傳創新意識上。在我國中小學數學教育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摘 要】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的基石,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老師們應當從課前課堂課后幾方面著手,挖掘動手訓練的機會,實施動手操作的數學教學,培養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而服務的,動手操作也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從人大腦思維的角度來說,小學生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過,在大腦中易留下深刻的記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動手操作的作用,既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動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借助操作啟動思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到主動獲取知識。
一、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的作用
1、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要有創新精神,打破傳統的課堂結構模式,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條件。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通過實踐和觀察發現規律,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在動手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在以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而機械的接受地位,只是在接受現成的書本知識,學生只是在記憶結果,在解題時依舊不知從何下手,找不到解題的思路,更不要說創造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再現數學家發現真理的全過程,讓學生真正地經歷知識形成過程,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自動手的機會,要讓學生在動手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以實現學生對于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
3、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正確掌握數學知識
義務教育《大綱》強調指出: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最基礎的知識,必須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防止死記硬背。如: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21+6”時,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口算方法、理解算理。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我圍繞重點讓學生操作。首先讓學生根據算式擺放學具,左邊擺21根小棒,右邊擺6根小棒,把兩邊的小棒合到一起,學生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擺法:(1)把6根小棒移到左邊,6根加1根是7根,加上20是27根。(2)把左邊21根中的1根移到右邊,結果也是27根,學生都能很自然地把1根和6根合到一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并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道理:“先把個位相加,加得的結果與整十數相加。”這樣的操作,使學生得出了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還加強了學生的記憶。
4、動手操作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數學教學,人們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是“數學題目”和“應試”,這種片面性造成了一種數學遠離生活的錯覺。其實,數學是豐富多彩的,它有著實實在在的生活背景,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在學習了圓柱體后,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計算班里開水桶的容積、學校水塔能蓄水多少等實際問題,并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你家里有哪些圓柱體的物品,算出其中一個物品的表面積、體積(容積)。學生們興致很高,回家后,動手測量、計算。很多學生都測量計算了好幾個物品。在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后,我讓學生計算農村中常見的谷柜(長2米,寬1.2米,高1.2米)需用多少木板,這樣把數學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二、培養動手能力的方法
1、課前準備,挖掘動手操作的機會
教師備課時要多想幾秒,巧妙運用教材,爭取在教學前設計出動手操作的方案,以“把活知識教給學生,把學生教活”為理論指導,挖掘讓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教師可以從教材知識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課前自己做相關調查,以備課堂講解。比如,“百分率”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資料,比如本班學生的男女比例,本班學生的到課率等,通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對“百分率”有一個初步的體會和感性的認識,并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到數學的生活實際作用。例如,在對三角形計算周長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去找一些長短不同的樹枝拼湊成一個三角形,或者找張紙剪出一個三角形出來,然后去找個尺子出來,量出整個三角形的周長,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課前預習,把書本上的知識復習一遍,使得學習成果更加的鞏固。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操作。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但同時它又來源于實際的具體的生活,因此將數學知識還原于現實的場景,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體會數學的產生和發展,了解數學和生活的密切性。老師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情景,引導學生操作,使得學生較容易地獲得事物的表象,然后再由老師凝集出問題的數學實質,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從具體操作中抽象出書本知識的過程,是一種思維的鍛煉,是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轉化,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靈活的大腦,為抽象到具體、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打下基礎。
3、課后讓學生動手操作,學以致用
課后應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比如游戲的方式,這種方式孩子會很喜歡容易體會到樂趣,比如七巧板游戲,孩子們在拼出圖形的過程中鍛煉了操作能力,也培養了創新思維;又比如自制一些手工物品,如剪出漂亮的五角星、規則的棱形、奇形怪狀的六邊形,或者圓柱、圓柱、火箭等,并可以布置學生對自己制作的圓柱等測量某些數學量,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鞏固了知識,提升了創造力,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