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未來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應該是ESP教學或學術英語,而不是人文類英語(蔡基剛,2009)。 教改論文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組成部分的研究生英語更應當朝著這樣的方向改革,因為研究生應用英語的方向更加明確,需求更加直接,動力更加持續。然而對于理工科院校來說,無
未來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應該是ESP教學或學術英語,而不是人文類英語(蔡基剛,2009)!〗谈恼撐淖鳛榇髮W英語教學組成部分的研究生英語更應當朝著這樣的方向改革,因為研究生應用英語的方向更加明確,需求更加直接,動力更加持續。然而對于理工科院校來說,無論是本科英語教學,還是研究生英語教學,通往 ESP/EAP教學的轉型之路絕非坦途,有必要加強研究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制約因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以保障我國高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開展,這既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學術英語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的需要,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國際學術地位和國際競爭力的有力支撐,也是實現理工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對于推動我國高校研究生英語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1983年,月刊,是由北京高教學會大學英語研究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辦的教學輔導刊物。旨在緊密結合大學英語的教學實際,反映教與學兩方面的要求,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洞髮W英語》文稿應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創造性、科學性、實用性。應立論新穎、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摘要: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或者專用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ized Purposes,ESP)已經成為共識,然而轉型卻存在諸多困難。本文從指導政策、考試評估、師資力量等方面分析了限制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英語教改順利進行的因素。在此基礎上,結合理工科專業英語學習的特點,提出要加大政策引導、改革現有考核方式和創新師資培養模式,從而更好地實現向EAP/ESP教學轉變。
關鍵詞:學術英語;專用英語;制約因素;師資培養
一、研究背景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當前我國高校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轉型時期。傳統的英語教學著重強調打牢學生的英語基礎、培養他們的綜合英語能力,這種體系已經受到了來自教、學以及用人單位等多方面的挑戰。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提倡以學科內容為背景,著力培養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和應用能力,則得到了越來越多高等院校的關注和研究。這一趨勢在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尤為突出。通過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內容選編和教學模式來幫助研究生學生切實提高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以滿足其用英語查閱文獻、搜索信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等需求,是研究生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正是在這種思路的指引下,為了增強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和針對性,目前國內不少高校通過調查、論證和試驗,開始嘗試將 EAP/ESP內容引入研究生英語教學體系。例如:清華大學為研究生開設了《國際會議交流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等應用型英語選修課程(何福勝,2010);浙江大學在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中引入主題Seminar模式,由學生主持、教師協助或參與,旨在培養學生公共場合與國際交流能力。然而,不少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語教改還停留在喊口號和理論研究階段,在改革過程中存在不少制約研究生英語教改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研究生英語教改的深入,挫傷了參與各方的積極性。
二、制約因素
盡管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轉向以內容為依托的ESP/EAP教學的呼聲很高,但實際情況是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依然是以基礎英語教學為主體,或者是基礎英語教學為主、共核學術英語教學為輔,不能實現有效的轉移。制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方向轉移的因素是多方面而又很復雜的(蔡基剛,2010)。
1.政策指導的滯后性!斗怯⒄Z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試行稿)是教育部1992年頒布的,它提倡研究生英語教學應從實際出發,博采眾長,講究實效,努力探索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生英語教學體系,其原則性要求對于我國研究生英語教學具有指導意義(曾建彬,2011)。然而,大綱頒布二十多年過去了,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環境、社會需求和目標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該大綱在某些方面已經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需要。例如:該教學大綱在詞匯、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定性、定量要求相對來說較低,有的甚至低于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于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般要求。除此之外,盡管大綱指出研究生英語教學的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提高研究生的應用能力,它在劃分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教學時數方面又和這一目的明顯相左,兩者的比例達到了4:1甚至5:1(基礎英語144~216學時,專業英語40學時),從總體上來說還是以基礎英語教學為主,專業英語為輔的指導思路。
2.各類英語考試的干擾。中國英語教學的一大特色是圍繞各類英語考試,尤其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教學,或者叫應試教育。四六級考試有著二十多年的歷史,客觀上來說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我們必須看到光環背后掩藏著眾多隨考試產業化而衍生出來的弊病。許多大學生把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考試通過了學習也就結束了,不少教師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在教學中也非常無奈地在迎合學生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大學英語一、二年級的教學實際上已經變成了為全國四級考試而進行的應試教育。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語學習也不能幸免,不少研究生經過艱苦努力通過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后,又開始馬不停蹄地準備碩士或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考試,或者是托?荚、雅思考試、GRE考試等。這些考試基本上不能體現專業英語,即EAP/ESP 教學的內容和思想,從而也就影響了教師和學生向專業英語教與學轉移的動力和積極性。
3.研究生英語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的缺陷。制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向ESP/EAP轉移的關鍵因素是師資力量的缺失。EGP教師和ESP教師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實踐知識和學科教學法上(劉欣,2013)。承擔非英語專業研究生ESP/EAP課程教學的英語教師,不僅要具有相當高的英語水平,懂得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以理工科專業內容為依托的英語在詞匯、語句和文體等方面的特點和規律,切實提高以英語為工具準確、高效地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還應該具備很強的繼續學習能力,對理工科專業背景有相當的了解,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其學習專業的前沿發展動態。然而,我們目前高校的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如果要實現轉型,從事以專業內容為依托的學科英語課程教學,存在著非常大的難度。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所接受的教育或者獲得的學位,只能保證他們參與通用英語的教學。其中主要原因是讓習慣于學習語言知識和趣味性文化內容的英語教師,轉而去學習邏輯更加嚴密、內容更顯枯燥的理工科專業知識,跨度和難度都相當大。
三、應對措施
1.制定政策引導轉型。從國家的層面來說,教育部可以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進行修訂,以體現時代的發展和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在定性和定量上更好地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于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銜接起來,指導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總體發展。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可以修改制定研究生英語學位考試的總體指導原則,在其中融入EAP/ESP的最新教學理念,使其更好地為研究生英語教改服務。從理工科院校的層面來說,相關領導層必須意識到改革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應該認識到研究生英語教學轉型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而最終影響院校的科研綜合實力和國際學術競爭力。因此,必須在國家相關政策指引下,結合院校特色學科領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師組成隊伍的結構和特點,設計研究生英語師資隊伍知識結構提升的可行機制,從根本上保證研究生英語教學向EAP/ESP方向轉移的實效。
2.改革考核促進轉型。要想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現狀,必須徹底改變現有考核機制,在考核中體現專業英語的測試內容和項目,將教師和學生真正引導到以英語為工具,培養英語應用能力的正確軌道上來。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語課程考核必須逐步加大形成性評估在總體評估中的比重,有的課程甚至可以用形成性評估或者創新式的評估方法手段完全取代傳統意義上的終結性考核方式。國內不少理工科院校在研究生英語考試中采取了新的方式。例如,蘇州大學研究生英語考試從三個方面的內容著手:一是卷面語言能力測試,二是專業英語水平,三是模擬國際會議交流(芮國強,2002)。中央民族大學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采用了項目教學方法,其評估標準就是由師生共同制定,考核標準是多項技能的綜合(傅東起,2009)。
3.創新模式保障轉型。目前,國內理工科院校擔任EAP/ESP教學任務的教師,通常是從大學英語教師中挑選具備一定理工科素養的教師,被逼采取 “先語言、后專業”的培養模式和方法。這種先語言、后專業的做法要求現有大學英語教師進行轉型,但如果相應的國家指導性文件和考試引導機制沒有跟上,大學英語教師并沒有多少轉型的動力,實際操作起來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據此,我們提出一種創新式的英語教師師資培養模式:即鼓勵理工科院校拓展人才培養方案,在理工科專業之外設置語言輔修專業,培養交叉型人才。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對于選擇語言輔修專業,進一步、系統性地學習英語并沒有興趣上的障礙,相反,語言學習中的饒有興味和濃郁的人文因素反而會促進他們理工科專業的學習。同時,理工科院校開設語言輔修專業并不存在師資力量上的困難,也同樣有助于英語學科建設和其教學人員的長遠發展。這樣做的好處是培養周期短,培養出來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具有多元知識結構,可以勝任今后工作中多樣化的任務。
4.建設平臺推動轉型。研究生英語教學向EAP/ESP轉型,不僅對師資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學生本身也是一場挑戰。而且由于研究生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的特點,其大量的應用英語需求基本上在二年級、三年級開展,例如發表英文學術論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等,大部分研究生在最需要學術英語指導的時候往往得不到教師的幫助。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可以通過建立合理有效的機制并提供平臺,為廣大研究生在英語課程學習之外的英語應用需求提供服務。由英語教師從語言上指導研究生的英文論文寫作和國際學術交流,可以有效實現英語學習與應用的縱向銜接。這樣一種平臺建設,不僅有利于提升理工科院校的整體學術水平、地位和國際競爭力,同時也為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培養本身提供大量鮮活的素材和豐富的實踐機會,從而達到提升學術英語師資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的目的。同時,這樣的平臺建設以及其向日常教學業務活動的滲透可以更好地幫助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師轉型,降低其轉型的恐懼感。
國內已經有部分院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例如中國科技大學。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學生對英語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是肯定和支持的(孫藍,2011)。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