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建筑論文》 從《那一刻》的創作談青海少數民族防震減災科普> 正文

    從《那一刻》的創作談青海少數民族防震減災科普

    所屬分類:建筑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01-18 10:42

    本文摘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防震減災科普作為整個防震減災科普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屬性。 近年來,青海省地震局在藏民族和民族地區有的放矢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防震減災科普實踐,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科普之路,創作了一批帶有濃郁藏民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防震減災科普作為整個防震減災科普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屬性。 近年來,青海省地震局在藏民族和民族地區有的放矢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防震減災科普實踐,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科普之路,創作了一批帶有濃郁藏民族特色的防震減災科普精品。 無論是對科普內涵的精準把握、對科普工作的機制保障,還是對科普對象的了然于胸、對科普實踐的對癥下藥都取得了實際效果。 這得益于科普工作者對防震減災責任的擔當和對科普工作執著的踐行。

    城市與減災

      建筑論文投稿刊物:《城市與減災》(曾用刊名:地震地質譯叢;城市防震減災),1998年創刊,結合城市規范建設、環境保護及城市管理等問題,宣傳黨和政府有關防災減災政策、法律和法規;介紹國內外減災技術與方法;討論、交流城市減災工作經驗和教訓,普及防災減災科學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減災意識,達到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目的。

      辛勤的耕耘收獲了累累碩果:編譯了漢藏對照版《地震預防與應急知識讀本》(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防震減災你問我答450題》、《家庭防震六步走》、《防震減災基礎知識通俗讀本》、校本教材《中小學防震避險教育讀本》; 編譯發行防震減災影片《樂樂熊奇幻追蹤》(上、下部)、《地震來了怎么辦? 》、《今天,明天》、《逃離旋轉島》、《地震科普短片》、《防震減災兒歌》; 創作了中國藏區首張防震減災科普音樂專輯《那一刻》、藏語版《地震小常識》、漢藏對照版防震減災—科普圖書《地震知識早知道》(基礎知識篇和應急避險篇)等等。

      其中《那一刻》《地震知識早知道》分別在第一、二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和二等獎,歌曲《那一刻》獲得第八屆青海省文學藝術獎,藏語版《防震減災拍手歌》在由中國科協舉辦的2016“唱響科技擁抱夢想”中國科普好歌曲征集活動中被評選為2016年度中國科普十大好歌曲,《地震知識早知道》入選國家新聞署2019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 在諸多科普成果中,防震減災科普音樂專輯《那一刻》的創作、傳播和實效就是其典型代表。

      源于對科普元素的準確把握

      “科普”即“科學技術普及”,其基本要素包括科普的對象、科普的內容、科普的傳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表述為:“科普是指以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來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 ”因此科普的對象就是普通大眾; 科普的內容就是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科普的傳播就是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 從本質上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作為社會教育它既不同于學校教育,也不同于職業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

      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目破辗绞剑浞掷矛F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不失時機地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 形象地說,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臺,以人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廣大公眾的一臺“現代文明戲”。 把握了科普的這些基本元素和其特點,開展科普工作就有了基本的規律遵循和實踐方向。

      源于對民族地區的腳踏實地

      自古以來,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特有的地質構造,使其成為全球地震頻發的區域之一,地震的發生具有頻度高、強度大的特點。 據統計,1900年以來青藏高原發生過近4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近1000多次5.0~6.9級的中強地震,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1950年8月15日墨脫8.6級地震、1951年11月18日當雄8.0級地震、1996年2月3日麗江7.0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強烈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樹7.1級地震等,均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青海是我國地震活動的主體地區之一。 全省97.3%以上的地域處于Ⅶ度以上高烈度區,有34個縣(市、區、行委)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 2010年玉樹7.1級地震更是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重大損失。 青海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之一,有5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5.5%。 共有6個民族自治州、7個民族自治縣,民族自治地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8%。 無論從人口數量還是從分布面積上講,少數民族均占相當比重。 某種意義上來講,做好了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防震減災工作,就是做好了青海的防震減災工作; 做好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就是做好了青海的防震減災科普工作。

      中國首張防震減災科普音樂專輯《那一刻》的創作設想正是基于這個思路漸漸明晰起來。 一直以來,青海從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科普工作者們殫精竭慮,忘我工作,創作出了一系列科普作品,開拓出了適合藏民族和藏民族地區實際的科普之路。 如何讓防震減災科普作品更接近百姓,更容易被接納也始終是科普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 勤勞善良的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創作一些貼近他們生活的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就成了科普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鑒于此,藏民族博大精深的音樂資源和藏族人民“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獨特民風進入了創作團隊的視野,用音樂的形式來傳遞科學的知識與理念逐漸成為創作團隊的共識,一張藏區防震減災音樂專輯的構想從而形成。

      源于對科普工作的激情燃燒

      青海的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者大多數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地震災難,尤其是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現場經歷更是終生難忘。 他們深深懂得防震減災,責任重于泰山,創造性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災害最好的防御。 為此,在中國地震局的支持下,青海省地震局和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局聯合創作了防震減災科普音樂專輯《那一刻》。 專輯包含12首歌曲,其中收錄省內已出版發行的歌曲4首,新創作歌曲8首,既有普及地震科普知識的《地震知識三字歌》《防震減災拍手歌》《抗震設防三字歌》和《應急避險自救歌》; 也有傳播防震減災文化的《祈禱》等。

      專輯以藏民族喜聞樂見的歌唱形式,用漢、藏雙語對防震減災知識進行了科學普及,弘揚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展現了大美青海旖旎的風光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不僅使廣大藏族群眾了解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掌握防災避險技能,從而達到提升綜合防震減災能力,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的目的。 而且,也對外界宣傳了青海、宣傳了青藏高原,宣傳了青藏高原防震減災工作的意義重大。 《那一刻》專輯的誕生經歷了詞曲創作、漢藏翻譯、審核定稿、編曲錄音、現場拍攝、后期合成等環節,歷時9個多月,其間走進青海門源縣,行攝西海鎮,回眸玉樹市,環繞青海湖,取景塔爾寺,最終由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其中主題歌《那一刻》更是廣為流傳,成為傳播防震減災優秀文化,紀念玉樹地震的經典歌曲。 作品靈感來自于詞作者在歷次地震災害中的工作經歷和現場感受,三個段落分別描述了地震發生時人們的無助和虔誠的祈禱、震后黨和政府組織人民子弟兵奮勇抗災的感人場面和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愛戴之情、重建家園后藏鄉群眾的喜悅之情和對黨的熱愛贊美。 謳歌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表達了災區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歌曲《那一刻》不僅獲得了全國首屆科普作品大賽歌曲類三等獎,更是在諸多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第八屆青海省文學藝術獎。 該獎是青海文學藝術界的最高獎項,自1984年以來每5年舉辦一次評選活動,獲獎作品代表了青海文學藝術創作最高成就和水平。

      源于對科普事業的機制保障

      《科普法》規定“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的科普工作”。 《青海省防震減災條例》將“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作為單獨一章,其中第44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應當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普及活動,提高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宗教場所安全教育內容,組織宗教教職人員開展必要的地震應急演練”。 第45條規定“每年4月14日所在周為全省防震減災宣傳周”。 這些法律的規定為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科普工作的開展沿著法治軌道有序推進。

      中國地震局和青海省地震局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也是極其重視。 早在2009年中國地震局就在西寧召開了全國首次少數民族文字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和藏民族文字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創作翻譯研討會。 會議號召各民族地區立足本地區實際,要站在維護民族地區穩定和諧的政治高度,充分認識防震減災工作雖然不是大局卻能左右大局,不是中心卻可影響中心的重要性,開拓新思路,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措施,遵照“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深入持久地加強民族地區防震減災宣傳教育。

      其后,中國地震局、國家民委、中國科協出臺了《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 應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地震局印發了《加強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意見》; 這些都對指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青海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在汶川和玉樹地震后得到了長足進展。 2012年,青海省地震局與省委宣傳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我省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通知》; 2016年,聯合省科技廳、省民宗委和省科協印發了《關于加強青海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實施意見》; 2018年,聯合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科協印發了《加強青海省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實施意見》。 另外,每年年初,青海省地震局都會制定下發年度防震減災宣傳和科普工作要點,明確年度工作任務和目標,確保科普宣傳工作做到職責清晰、分工明確。 一系列的文件和制度,從組織領導、統籌規劃、管理實施等方面,規范了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部門協同合力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的局面逐漸形成。 青海省地震局會同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科協等單位建立了少數民族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人大、省政府翻譯室、省佛學院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共商良策、共謀發展,搭建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重要平臺。 作為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成員單位,按照綱要實施方案任務分工,強化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方案、協調推進任務落實,逐年增加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經費投入,推動了全民防震減災科學素質高質量提升。

      源于對科普發展的不斷思考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樹“4·14”大地震中一幕幕血的教訓,強烈地引起我們對少數民族地區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深深的思考。 尤其在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經費總體投入不足,從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專門力量比較薄弱,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字、語言的宣傳產品甚少,防震減災知識的普及率還很低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汶川特大地震中一些本可逃生的人,但由于缺乏最基本的防震減災知識卻遭遇了不幸。 北川一位羌族老媽媽震時離房門口只有一步遠,可她還以為是啥妖怪來了,沒想到朝外跑,而是躲藏在一堵墻下用雙臂緊緊護住自己的孫子,后來婆孫倆被埋在了廢墟里; 在青川沙州鎮有5個孩子本來已在房屋破壞前逃了出來,可是他們藏在了一堵墻下,結果被倒塌的圍墻砸死。 而距他們一步之遙就是開闊的街道; 玉樹地震中有些牧民認為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動了神山引起的; 痛定思痛,思痛方能定痛!

      結合藏民族地區的實際,廣泛深入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首先要加強對民族地區各級領導的宣傳,使其充分認識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意義,認真履行職能,重視支持防震減災工作,保證防震減災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其次,民族地區的當地政府應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在規劃、計劃、組織和資金等各方面給予落實。 在規劃中要考慮不同層面的教育方式,防震應急演練也應深入到各個層面; 學校應系統地開展防震減災安全教育,防震減災知識應列入民族地區中小學教材中的內容。 以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效果; 再次,不斷拓寬科普宣傳途徑,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長期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 民族地區的電視臺、電臺等新聞傳媒應開設民族語言的專題節目。

      要積極組織創作一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以民族文字編制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防震減災宣傳品; 通過科普、動畫和漫畫等方式,介紹地震災害的發生原因、抗震基本理論使民族地區居民認知地震災害并掌握必要的災害避險和救助技能; 另外,廣泛宣傳農村住宅建設防震抗震知識,讓農牧民群眾把建設地震安居工程變成維護自身生命安全的自覺行動,主動采取抗震設防措施; 最后,藏民族地區,由于地震帶活動頻繁,災前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風險教育目的是認知和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的災害,并通過保險等手段降低災害,為恢復重建奠定基礎。 在藏民族聚居地區,人們風險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加大風險教育投入是緩解政府救災壓力和提高個人防災能力的必要途徑,也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除此以外,還應加強災民災后心理疏導,采取異地安置等措施及時解決災后遺留問題。

      結語

      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黨和政府對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堅強領導,有廣大民眾對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翹首期盼。 防震減災科普事業春意盎然,我們堅信:防震減災科普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只要我們形成合力、辛勤耕耘,必將會光耀大地,潤澤眾生。

      讓我們再次銘記并且反思地震給人類造成災難的一幕又一幕“那一刻”,警鐘長鳴,未雨綢繆。 這一刻,我們攜起手來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讓災難遠離母親,遠離人類!

      作者:徐傳捷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zlw/25551.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