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道路副高論文我國道路工程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隨著智能運輸系統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系統工程的高科技在公路運輸領域將得到廣泛應用,物流運輸信息管理,運輸工具控制技術,運輸安全技術等均將產生巨大的飛躍,從而大幅度提高公
本篇道路副高論文我國道路工程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隨著智能運輸系統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系統工程的高科技在公路運輸領域將得到廣泛應用,物流運輸信息管理,運輸工具控制技術,運輸安全技術等均將產生巨大的飛躍,從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網絡的通行能力。
《橋梁建設》現由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主管,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鐵大橋局集團武漢橋梁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出版!稑蛄航ㄔO》主要報道和交流我國橋梁工作者在科技、設計、施工等方面的實踐成果和理論探討,重點突出橋梁工程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計、新設備、新材料及最新科研成果,為讀者提供相關的技術、經濟信息。本期刊具有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突出的辦刊特色,已成為國內橋梁界具有權威性的刊物,在全國橋梁工程領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摘要】交通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所必須進行的活動,F在交運輸系統由鐵路、道路、水運、航空、及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組成。道路是提供各種車輛(無軌)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設施的總稱,是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公共基礎設施;道路運輸,以其便捷直達、通達深度廣,覆蓋面積大等特點在交通運輸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動脈。
【關鍵詞】工程建設事業飛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道路工程建設事業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標志著我國道路工程建設技術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本文闡述了道路工程的建設現狀,并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道路,根據其所處位置、交通性質和使用特點可分為:公路、城市道路和其他道路等。
我國的道路建設歷史悠久。上古時代的黃帝統一中華,發明了舟車,開始了我國的道路交通。周朝“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表明那時道路的平坦和壯觀。秦始皇以“車同軌”與“書同文”列為一統天下之大政,當時以咸陽為中心,有著向各方面輻射的道路網。
一、改革開放前的我國道路建設
我國近代道路建設起步較晚。1912年才修筑第一條汽車公路—湖南長沙至湘潭的公路,全長50km?谷諔馉帟r期(1941年)完成的滇緬公路,長155km,是我國最早建造的采用瀝青表面處理路面的公路,也是我國公路機械化施工的開始。到1949年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僅8萬km。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間,盡管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道路曲折,但公路建設仍基本保持持續增長。到1978年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9萬km,平均每年增加約3萬km,比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了10倍;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甚低,城市道路的建設緩慢。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規劃了連接“五縱七橫”的國道主干線系統(如北起黑龍江的同江南至海南的三亞為一縱,東起丹東西之拉薩為一橫),總里程約3.5萬km。
二、改革開放后我國道路建設的飛速發展
改革開放后,1988年上海之嘉定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我國大陸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2004年年底,規劃的“7918”速公路網系統,采用放射線和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形式,由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線和18條東西橫線組成,總規模約8.5萬km;其中主干線6.8萬km,地區環線,聯絡線等其他路線約1.7萬km,2011年年底,全國已建成通車的公路總里程達到405.54萬km,其中高速公路已達到8.5萬km,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此外,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也在飛速的發展,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城鎮人口已達到6.9億,城鎮化水平達到51.27%。我國城市道路的建設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已經邁上了新的臺階(北京在1974年就建成了第一座復興門立交橋);當前,城市道路工程已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在我國各個城市中崛起。
在交通安全設施、監控系統、收費系統、公路管理、智能運輸系統等方面仍然比較落后,沒有跟上公路建設的速度,不能最在限度發揮高速公路的作用。為了盡快改變我國公路交通工程設施建設滯后于公路建設的狀況,我們應在國內已建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設施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裝備,通過必要的專題研究和攻關,建立科學、合理和完善的與國際接軌的交通工程技術標準體系,以指導和規范我國交通工程設施的發展,促進我國公路建設的快速增長。有了發展方向,就有了發展的動力,作為交通行業的從業者,應將交通工程設施的發展作為已任,為振興民族工業,為我國的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做出貢獻。預測表明,汽車客貨運輸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將繼續存在,多數地區還在持續穩步增長。在人口繁密的市區,交通量不斷增加,堵塞現象日益嚴重。未來市區快速干道的發展,由于用地緊張,為將有限的地面留給行人和少數當地服務車輛,被迫修建高架線路或隧道。山區公路在交通量日增的條件下,為避免急彎陡坡、縮短里程、減少事故,為節約運行時間和燃料,隧道和高架構筑物工程也將有較大發展。道路安全繼續受到重視。許多交通事故也要從道路工程本身找原因,必須接受經驗教訓,預防補救。為適應運量激增的需要,應增加車道并提高路面等級。為防護車輛撞向固定剛性目標,多采用易碎標志和輕型標柱。防護工程也要采用減震設施,使嚴重事故大為減少。各種電子自動控制系統在交通管理上的運用,將使交通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證。
目前,交通安全設施以及服務區、公路照明、公路沿線供配電等在我國高速公路上的發展比較迅速,具備了一定的設計能力,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監控、收費、智能運輸系統方面還有圈套差距,這也是我國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現階段我國的收費系統采用的是傳統的人工收費。人工收費的缺點是完成整個收費過程較長,車流速度慢,每條車道每小時僅能通過100至500輛車,為此收費站經常出現塞車現象。過路過橋費非真實性程度大。而當今發達國家已經普遍實行了電子不停車收費,車輛不間斷通過收費車道同時被收取過路橋費。電子不停車收費的優點是工作效率高?赏ㄐ械能嚵髁看竺恳粭l車道每小時可通過800-2400輛車,過路過橋的收取真實性很高。然而電子不停車收費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統。首先每一輛車要安裝一個可附帶IC智能卡的電子標簽,收費車道上方安裝天線,天線與計算機連接在一起,計算機系統負責從收費車道采集有關車輛的信息,并經中央結算系統處理所有的結算后,通過從司機所持的IC卡中或從其銀行賬號里扣款,向司機或車輛收取過路過橋費。監控系統系對高速公路網主線、匝道、隧道、特大橋、多霧段進行監控,并對交通異常、彎道盲區進行告警的系統。該系統監控中心通過監控軟件、控制軟件、閉路電視發揮監控作用。智能運輸系統簡稱TS,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控制技術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綜合運用于整個地面運輸管理體系,使人、車、路及環境密切配合、和諧統一,是汽車運行智能化,從而建立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公路運輸綜合管理系統。智能運輸管理系統是一個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方向,是交通工程設施最具有以人為本的系統。智能運輸系統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減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網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車運輸對環境的污染,提高汽車運輸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它可以給車輛提供導航信息,無線電話求救報警、車輛自動識別定位,交通事故管理,路障警告,偏離車道警告,車輛防盜報警等功能,并能為旅行者提供旅行前及旅行中的信息及在車輛駕駛員和管理者之間架起交換住處的橋梁。此外,公共交通車內可視可變乘客信息,道路車輛交通信息,這一切可快捷方便、隨時隨地進行,為交通運輸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我國道路建設雖然取的較大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高速公路總量、面積、密度和通信能力都相對偏低。國、省干線公路的改造,農村公路的建設,各級公路的養護、維修和改造等任務仍然很艱巨。城市道路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城市道路交通的擁堵,安全和環保等問題更有我們進一步努力解決。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zlw/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