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生態工程論文發表了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問題和途徑,生態林業是多目標、多層次、多功能的生態經濟體系;是組合合理、內外兼通、結構分明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 立足本地優勢資源, 形成的多層次的林業體系。
這篇生態工程論文發表了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問題和途徑,生態林業是多目標、多層次、多功能的生態經濟體系;是組合合理、內外兼通、結構分明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 立足本地優勢資源, 形成的多層次的林業體系。生態林業工程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生態工程論文發表,生態林業工程,工程建設
1當前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1.1沒能正確認識到生態林業工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在開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缺乏對實際建設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具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并未讓廣大人民都能夠正確認識到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意義所在,所以導致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各級政府工作中都沒有將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列入其中,從而導致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法律保障不足、進度受阻、工作難以扎實開展。加上有關扶持政策與措施不足,從而沒有在全體社會群眾中引起共識,難以有效調動社會全員共同參與生態林業建設,從而導致毀林事件屢禁不止。
1.2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生態林業工程規模較大,所以必須要具有充足的資金保障方能夠高效開展。而由于大多數生態林業的建設區域都是經濟落后、生態環境較差的地區,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且相關補助標準較低,難以達到工程實際需求,從而影響整體工程建設質量與進度。而在工程不斷推進的情況下,造林成本與難度均逐步上升,資金缺口越來越大。
1.3生態林業工程規劃不夠合理
生態林業工程規劃在生態林業工程建設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態工程建設質量以及建設完成后的經濟、生態效果。但是就目前情況看來,在規劃過程中不少工作人員都太過注重短期經濟效益,一味地擴大經濟林規模,久而久之,便會喪失生態工程的生態效果,并且還會因生態結構單一而降低林區防御能力,減少林木的生存以及整體工程的效益。不僅如此,部分政府在規劃生態林業工程過程中,缺乏實地的考察,在終止經濟林中存在盲目性,致使市場上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工程的經濟效益。
2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對策與途徑
2.1樹立生態經濟思想
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涉及社會、經濟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內容,其對我國生態社會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首先相關工作人員應正確認識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并加大對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宣傳力度,加強整個社會對于林業工程建設的重視程度,使全體人民群眾達成共識,并積極參與到生態林業建設中。其次,還應有效調動各個行業及部門的積極因素,堅持統一規劃、協同共建的原則來開展生態林業建設工作,且明確具體部門及人員的職責、效益以及期限,結合責、權、利3方面因素,切實提高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效率。此外,還應樹立生態經濟思想觀念,從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性、綜合性以及協調性著手,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2加大技術以及資金的投入
在開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首先,應積極運用全體社會的力量,拓寬渠道構建工程建設基金制度,實施專項資金專項使用、分級管理,以保證整體建設的資金投入。其次,國家以及有關政府部門應積極投入資金來切實開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有效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再者,應采取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籌措方式,以確保工程建設資金充足。此外,要想真正實現我國林業的發展,必須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來完成,在增加資金投入的基礎上還需重視科技的應用,在工程建設計劃中列入實用技術推廣的內容。
2.3科學規劃生態林業和工程建設
首先,應當要綜合評價工程建設區域的生態、經濟等多面因素,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規劃與布局。其次,在實際規劃過程中,需要結合區域具體情況來合理明確整體工程的建設規模、空間格局以及類型。再者,需要結合區域特征,因地制宜,科學配置林種以及樹種的結構,以確保整體工程格局最優化。此外,規劃人員在實際規劃過程中還應結合林區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來規劃其生態結構,在保證地方經濟水平以及林區長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的目的。
3結語
總而言之,開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工程建設的發展,所以必須正確認識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策略與途徑進行優化與改進,以切實促進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洋,楊成.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及發展對策[J].現代園藝,2013(21)
[2]張忠福.簡述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發展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
作者:高鑫 邱鵬 單位:蒙陰縣國有林場總場 蒙陰縣林業局
推薦閱讀:《三峽生態環境監測》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廣出審〔2016〕29 號)、重慶市文化委員會(渝文委行管〔2016〕35 號)批準,由長江師范學院主管、長江師范學院、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1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