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農業論文網 農業技術馬鈴薯微型薯研究> 正文

    農業論文網 農業技術馬鈴薯微型薯研究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11-04 17:11

    本文摘要:農業技術 馬鈴薯 微型薯研究 農業論文網

      論文摘要 對馬鈴薯微型薯生產培養基質進行了篩選研究。結果表明用棉籽皮和河砂作基質,并按2∶1比例混合均勻,扦插后成活率、單株塊莖數、塊莖總數、單株塊莖重和產量均高于蛭石、珍珠巖、草炭作基質,并且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為兩季作地區特別是棉產區生產馬鈴薯微型薯找到一種更經濟、資源更豐富的基質。

      關鍵詞:農業技術 馬鈴薯 微型薯研究 農業論文

      培養基質的選擇是馬鈴薯微型薯生產的關鍵農業技術之一,現在生產中普遍采用蛭石、珍珠巖、草炭等。但在一些地區蛭石、珍珠巖、草炭資源匱乏,長途調運價格昂貴,影響了微型薯的生產和推廣應用。所以篩選資源相對豐富的原材料作為培養微型薯的基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棉籽皮是棉花的副產品,在棉產區有著豐富的資源,多作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而栽培食用菌后多為廢棄物,生產食用菌后的棉籽皮,已經充分發酵,其結構疏松,保水吸濕力強,與河砂按比例混合能夠固定植物的根系,并且仍然有一定的營養供植物生長利用。為此,我們選用了栽培食用菌后的棉籽皮與河砂按不同配比作基質,以蛭石、珍珠巖、草炭為對照,進行試驗研究,旨在為微型薯生產篩選出一種資源豐富、成本低、效果好的培養基質。

    農業技術馬鈴薯微型薯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為費烏瑞它、中薯2號、鄭薯5號脫毒苗;供試基質為生產食用菌廢棄的棉籽皮及河砂、蛭石、珍珠巖、草炭。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在廊坊市農林科學院試驗場防蟲溫室中進行,脫毒苗移栽時間3月18日,扦插時間4月10日。設5組處理(見表1)。每處理扦插100株,重復3次,行距5cm,株距4cm。將栽培食用菌(平菇)后廢棄的棉籽皮進行充分發酵,并經滅菌和殺蟲處理。砂子為直徑1mm的粗砂子。各處理基質混合均勻后,按每立方米加入2kg復合肥(N、P、K各15%)攪拌均勻;|厚度7cm。扦插時,剪下單節帶1~2個葉片的主莖,立即浸泡于20mL/L的吲哚丁酸水溶液處理20min,扦插深度1.5~2cm,扦插后覆蓋小拱棚保溫,溫室上覆蓋遮陽網。室內氣溫白天20~25℃,夜間10~16℃,濕度保持在 95%以上,7天后逐漸去掉小拱棚和遮陽網,扦插后56天收獲。調查記載項目:成活率、株高、葉片數、單株塊數、單株塊重、總塊數、產量。

      2 結果與討論

      調查數據的平均數列入表1、表2、表3。

      供試的3個品種為早熟品種,5組處理中各主要性狀均以棉籽皮和砂2∶1處理最高,位居第一。

      2.1 扦插苗成活率

      從表1、表2、表3可以看出,2份棉籽皮1份砂子處理扦插苗成活率為91%~96%,平均93.3%。1份蛭石1份草炭處理次之,平均為92%。1份珍珠巖1份草炭平均為87.3%。3份棉籽皮1份砂子處理平均為86.7%。1份棉籽皮1份砂子處理最低,平

      均為79.7%。

      2.2 株高和葉片數

      本試驗于現蕾期噴施多效唑(濃度100mL/L),未出現徒長現象。所以試驗表現出株高增加、葉片增多,單株塊莖數多、產量高的趨勢。處理②植株高度15.5~16.8cm,平均16.2cm。處理④株高15.2~15.7cm,平均15.3cm。處理⑤株高14.7~14.9cm,平均 14.8cm。處理①株高13.7~14.8cm,平均14.2cm。處理③株高13.0~14.1cm,平均13.6cm。葉片數5個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處理②最高,平均3.6個。處理④平均3.4個,處理⑤平均3.2個,處理①平均3.2個,處理③平均3.0個。

      2.3 單株塊莖數和塊莖總數

      處理②單株塊莖數2.5~2.9個,平均2.64個,位居第一;塊莖總數233~264個,平均247個,位居第一。處理④單株塊莖數 2.14~2.81個,平均2.45個,位居第二;塊莖總數194~256個,平均225個,位居第二。處理⑤單株塊莖數1.97~2.10個,平均 2.1個,位居第三;塊莖總數173~189個,平均179個,位居第三。處理①單株塊莖數1.84~2.20個,平均2.01個,位居第四;塊莖總數 149~168個,平均160個,位居第五。處理③單株塊數1.61~2.10個,平均1.87個,位居第五;塊莖總數127~191個,平均163個, 位居第四。

      2.4 單株塊莖重和產量

      微型薯的產量是衡量各處理優劣最重要的經濟指標,為此將不同品種各處理間平均數利用新復極差測驗方法進行多重比較。

      結果表明,3個品種均以處理②產量最高(787.2~812.6g),平均796.8g,并與其他4個處理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④產量 540.5~790.8g,平均684.1g,位居第二。處理⑤產量513.0~630.0g,平均582.9g,位居第三。處理①與處理③產量最低,并且二者差異不顯著。

      單株塊莖重以處理②最高,為8.20~8.93g,平均8.50g,位居第一。處理④為5.94~8.09g,平均7.40g,位居第二。處理 ⑤為5.83~7.21g,平均6.90g,位居第三。處理①為5.21~6.51g,平均5.90g,位居第四。處理③為5.12~5.46g,平均 5.26g,位居第五。

      通過以上結果農業論文網分析,2份棉籽皮1份砂子混合均勻后作基質生產微型薯,保濕性強,結構疏松,固定性好。單株塊莖數、單株塊莖重、塊莖總數和產量均高于傳統用基質蛭石和珍珠巖,并且產量差異已達到極顯著水平。1份棉籽皮1份砂子基質結構差、營養差,3份棉籽皮1份砂子基質固定性差,而且這兩種配比基質在所調查的性狀中均低于蛭石和珍珠巖。

    農業技術馬鈴薯

      3 小結

      在二季作地區,利用生產食用菌廢棄的棉籽皮和砂子作基質,并且按2∶1的比例混合均勻,可以取代蛭石、珍珠巖、草炭生產微型薯,并且優于上述3種基質?梢越鉀Q二季作地區蛭石、珍珠巖、草炭資源缺乏的問題,降低生產成本。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1809.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