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
摘要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在治理水資源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并提出了水資源管理保護和利用的主要目標。以小興凱湖為例,研究了在生態文明建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背景下,如何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確保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水資源;保護管理;小興凱湖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納入“五位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后,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同時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在治理水資源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并提出水資源管理保護和利用的主要目標: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 700億m3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 m3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濕地面積不低于5 333.33萬hm2。
黨的十九大鄭重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過去以GDP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如何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背景下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確保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實現小康生活的主要目標,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1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危機
1.1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億m3,居世界第4位,但是人多水少,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非常不均衡,表現為南方多、北方少,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水資源數量短缺、水資源質量污染嚴重、水環境生態惡化等問題十分突出,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解決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因素,即水資源數量和質量均已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無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截至2012年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 100 m3,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二是水資源利用效率不容樂觀,大田漫灌、超采地下水現象還比較普遍,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0.7~0.8的高效利用水平;三是水資源無法保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每年全國水資源缺口達500多億m3,城市中有2/3缺水,農村還有3億人沒有解決飲水安全;四是水環境質量惡化,水生態功能區僅有46%合格;五是流域水資源過度利用,黃河流域開發利用率為76%,淮河流域53%,海河流域超過100%。隨著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和人口城鎮化、規模化集聚,水資源需求量將在長時間內持續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過度索取水資源將導致水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邊緣,直接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1.2水資源污染嚴重,水環境質量惡化《2011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對全國18.9萬km的河流水質狀況進行了評價。全國Ⅰ~Ⅲ類水質河流長度比例為64.2%,Ⅳ類水質12.9%,Ⅴ類水質5.7%,劣Ⅴ類水質17.2%。在監測的103個主要湖泊,2.7萬km2水域中,水質為Ⅰ類的占0.5%、Ⅱ類占32.9%、Ⅲ類占25.4%、Ⅳ類占12.0%、Ⅴ類占4.5%、劣Ⅴ類占24.7 %。湖泊富營養化評價結果表明:中營養化湖泊32個,占31%;富營養化湖泊71個,占69%。
《2016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對全國23.5萬km的河流水質狀況進行了評價。Ⅰ~Ⅲ類水質河流長度占76.9%,劣V類占9.8%,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是主要的污染因素。在監測的118個湖泊,3.1萬km2水域中,水質為Ⅰ~Ⅲ類的湖泊有28個,占23.7%;Ⅳ~Ⅴ類的69個,占58.5%;劣Ⅴ類的21個,占 17.8%。湖泊富營養化狀況評價結果表明,中營養化湖泊占21.4%;富營養化湖泊占78.6%。
十八大做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后,經過5年的治理,水資源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全國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由64.2%提高到76.9%,劣Ⅴ類水河長由17.2%下降到9.8%。但是全國湖泊水環境質量仍然令人堪憂,經過5年的治理,水質富營養化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Ⅰ~Ⅲ類水質的湖泊由58.8%下降到23.7%,Ⅳ~Ⅴ類水質的湖泊由16.5%上升到58.5%,水質惡化趨勢十分明顯。
2基于生態文明的水資源保護管理制度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保護管理形勢,為徹底扭轉水資源保護的被動局面,我國先后從國家層面上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從多方面保護和管理水資源,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戰略的實施。
2.1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提出了“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嚴守水資源保護的“三條紅線”:一是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 000億m3以內;二是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到2030年用水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 m3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三是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
嚴格執行水資源保護“四項制度”:一是用水總量控制,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管理,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包括嚴格規劃管理和水資源論證,嚴格控制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嚴格水資源有償使用,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加強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管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包括全面加強節約用水管理,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生產全過程,強化用水定額管理,加快推進節水技術改造。三是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包括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四是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將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
2.2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從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等多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加強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進人口、經濟等與水資源相均衡,建設節水型社會。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發展節水農業,加強城市節水,推進企業節水改造。積極開發利用再生水、礦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嚴控無序調水和人造水景工程,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等。
2.3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把河長制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和解決我國水資源危機、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河長制確立了6項重要任務,全面覆蓋水資源保護和管理。一是加強水資源保護,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二是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依法劃定河湖管理范圍。三是加強水污染防治,明確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標和任務,統籌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湖排污管控機制和考核體系。四是加強水環境治理,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按照水功能區確定各類水體的水質保護目標。五是加強水生態修復,推進河湖生態修復和保護,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六是加強執法監管,建立健全法規制度、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2.42017年全面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鑒于水質污染和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重點從流域水污染保護治理、城市污水處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3個方面加強水資源保護。
2.52017年黨的十九大確定了新時期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主要目標和方向新時期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主要目標和方向是“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
3水資源管理保護生態指標評價體系
在不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環境評價方法主要采用物理參數和化學參數,極少運用生態參數。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水資源健康評價,更應該采用生態指標評價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是一門多學科相互交叉的實踐,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不僅要采用物理和化學方面的基礎指標,還應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等多尺度的生態指標,以及為人類社會提供服務的質量與可持續性的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指標[1-3]。水生態系統是一個內、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綜合體,其水資源狀況受各種內外環境因素的制約。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應包括人類、社會、經濟指標和水體維持自身健康指標2個方面[4]。筆者以小興凱湖為例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水資源管理保護問題。
推薦閱讀:國家級可發表水資源類期刊有哪些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1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