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近年來,肥城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為抓手,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切入點,加快培育農機發展新動能,加強農機作業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圍繞智慧農機服務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著力應用
近年來,肥城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為抓手,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切入點,加快培育農機發展新動能,加強農機作業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圍繞智慧農機服務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著力應用農機互聯網大數據,加強農機裝備配置優化,提升農機作業服務、技術、技能培訓、機械維護、信息服務能力,推動了農機化服務向數字化、信息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實現了農機科技技術創新發展、推進了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
一、農機化發展基本情況
肥城市農機化經歷40年改革發展,由單一粗放農機作業到具有覆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進程,農機裝備服務能力、服務范圍、服務質量實現歷史飛躍。特別是通過近年來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該市農機裝備水平大幅度提升,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大馬力、高性能、復式作業等新農業機械保有量持續攀升,農機各類作業服務組織不斷增加,服務功能更趨完善,服務布局更趨合理,服務范圍持續擴大。農機新技術應用全面覆蓋到主要農作物聯合機收、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土壤深松深翻、機械植保、糧食烘干等方面。
目前,肥城市農機擁有量達到4.5萬臺(套),農機駕駛操作人員2.7萬人,農機總動力97.8萬千瓦,農機原值10.5億元,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0%,高效機械化植保、谷物產地機械化烘干、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3%、51.4%、98.4%,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
近年來,肥城市成功承擔實施國家和山東省農業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余項,先后榮獲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國農機化示范縣、首批“平安農機”示范縣、農機監理“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示范窗口、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范單位,被山東省政府評為全省農機化工作先進縣、科技興農先進單位等稱號。
(一)農機裝備服務結構顯著優化。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土地生產經營向以農機合作社為主社會化組織靠攏,通過土地托管、流轉、轉租等形式,初步實現了農村耕地集約化、規;、專業化,進一步催生農機大戶購買農機具的重點向大功率、低油耗、高效環保的大中型、高性能動力機械及復合式多功能配套農具轉變。100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機械成為今年購買動力機械的主流。
(二)服務組織建設持續快速發展。圍繞農村農業農事生產服務,多元化新型農機經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為該市農機化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截止目前已注冊農機合作社135家。形成的規模合作社示范社中,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7家,泰安市級17家,各類農機合作社激活了現代農業發展活力,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機現代化和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農機新技術推廣特色增強。結合各類農事作業,積極組織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開展小麥、玉米聯合機收、秸稈還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種“一條龍”等作業模式。在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把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經濟作物作業機械化作為農機推廣重點。做好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積極推廣大中型秸稈打捆機,結秸稈青貯利用航空植保無人機的推廣等工作。
(四)智慧農機作業深入推進。該市農機化積極對接互聯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方式,并不斷創新蛻變,迎來智慧農機發展新時代。實施以智慧農機裝備服務為載體的農機化作業轉變,使農業生產力得到解放,是農機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在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上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機化生產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產生了良好示范效應。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農機化生產可看、可控?蓪崿F農機化作業動態分析,及時制定和調整農事作業方案,提升農機化作業效能。
二、智慧農機發展特色
全市自2016年以來,積極主動嫁接互聯網技術,抓住農機化示范項目推進等契機,利用第三方平臺搭建智慧農機作業服務,在農機深松作業、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收獲、秸稈收集綜合利用、機械化秸稈青貯收獲利用等環節使用了互聯網平臺遠程監控。
通過平臺控制端,可實現對農機化作業的動態監控,通過平臺參數設置顯示,可實時了解農機作業機具、作業區域、作業質量、作業進度。進而形成農機作業分析報告,形成有價值的項目推進檔案資料,有利于指導農業農事生產,推進農機化作業服務向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轉化的現代化進程。
目前,全市已有158臺次大型拖拉機及配套深松機安裝了深松智能監測設備。通過監測設備平臺對參與深松補助作業的農機合作社監測深松作業面積達21.5萬畝,機手反映良好,監測數據準確,從根本上減輕了人工監督和實地測量的諸多不利和困難,通過智能化監測,確保作業質量和作業面積數據可靠、真實。
同時,該市在玉米機械化收獲,秸稈機械化打捆收集,玉米秸稈青貯收獲等環節積極嫁接示范項目推進,對項目作業機械安裝智能監測裝置,實現農機作業智能監測,提高項目監督科學性、規范性、實用性。
三、智慧農機的突出典型
肥城市地龍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從2016年連續三年參與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試點工作。從2016年投資購置3臺東方紅拖拉機,2017年至2018年先后投資購置約翰迪爾1654、1804型道依茨法爾拖拉機及配套林肯牌大型深松聯合整地機開展耕整地作業,參與深松作業機械全部安裝了監測儀,實現深松作業精準化,智能化。三年來,僅深松作業和日常耕整地作業達3萬畝,收入達100萬元,實現了農機作業服務產業化。
肥城市地龍農機合作社2017年承擔了泰安市玉米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項目實施過程中,在土地耕整,機械化播種,農作物收獲和秸稈收集處理主要生產環節安裝監測儀,推行智慧農機作業,完成深耕整地作業監測面積11032畝,播種智能監測1332畝,機械化收獲智能監測1192.8畝,秸稈作物離田還田智能監測1192畝。通過對項目作業能力,作業水準,作業質量,集成配套推進進行監控,實現項目科學管理,規范運作,精準把控,為項目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可靠技術依據。
肥城張嶺農機合作社自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對進行秸稈撿拾回收和農作物青貯飼料收獲及小麥收獲與秸稈粉碎還田示范項目中的機械安裝監測儀,實現對作業地塊、作業質量、作業能力的全程監測,完成全株青貯利用1800余畝,秸稈撿拾打捆2200噸,小麥收獲與秸稈粉碎還田1276畝,是該市實現智慧農機作業的有益嘗試,是推進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在農機化作業服務成功應用。
四、智慧農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農民認知度不高。習慣于傳統作業模式對新生事物接受難度大。對高端化,智能化農機裝備在農業生產中替代作用認識不足。對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足。
(二)農機裝備利用率因素。大部分農機裝備對農作物生產作業時令要求高,作業時間短,作業環節多,智能化裝備安裝維護成本較高,農戶即得效益感低。
(三)現代智能農機裝備投入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在逐年提高,但是仍然不足以用于購買信息化設備及服務。以植保無人機為例,大疆MG-1農業植保機,八軸動力系統,標準荷載10公斤,每小時作業面積達40-60畝,效率是人工作業的40-60倍,但其單機售價達50000元。單考慮價格因素,絕大部分農民將無法接受,進而限制高新設備及技術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提高信息化和機械化程度。
(四)種植結構受影響。傳統農業種植影響,根據我國現有農村土地經營模式,土地經營地塊散,種植結構復雜,種植品種多樣,難以適應現代、大型、智能化機械作業,致使農業機械作業效能低下,嚴重制約農機手投入現代化,智能化農機裝備的信心和熱情。
五、對智慧農機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政策財政支持。政府及農機化主管部門積極將智慧農機產品及農用北斗終端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范圍。建立長期有效的財政支持機制。強化農機化新技術研究和實驗示范,以農機合作組織為主體推進智能農機裝備快速在該市鄉村經濟振興發展中的應用。以政策支持、財政驅動、技術拉動提升了農業信息化與智慧農機領域的協同創新能力。加大國產導航技術和智能農機裝備的應用,提高種、肥、藥精準使用及一體化作業水平,顯著提高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
(二)強化實驗示范效應。以土地規;、集約化、專業化經營為抓手,通過政府引導,財政支持農機化作業示范項目,率先使用試驗推廣收割機精準測畝測產、機械化種植、無人機精量施藥、深松作業質量遠程監控等智慧農機裝備技術。在不同區域、不同作物探索構建農機精準作業系統規范化大田農情監測系統、農業生產精準管理決策系統,促進農機大數據、智慧農機融合應用,形成可推廣復制的農業種植智能化生產模式。
(三)加強“智慧農機”建設。以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設一批有效支撐業務開展的大數據應用系統。研究制定農機大數據標準體系,開展指標口徑、分類目錄、交換接口、數據質量等關鍵共性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推進農機大數據協作開發、高效利用。
改造提升農業機械化,促進信息化與農機裝備、作業生產、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實現裝備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推動在大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深松機等重點機具上裝載北斗導航、智能監控等信息裝備,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建設農業機械化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開展農機管理、市場對接、機具調度、服務保障等信息化服務。
(四)加大農機人才培育。實施人才強機戰略,建立農機人才培育實訓基地,強化財政支持力度,造就一支準確把握農業機械化發展趨勢、科技素養好、開拓能力強的管理干部隊伍,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通、熱愛農機事業的農業機械化技術人才隊伍,培育一批既精通農機駕駛、維修技術又懂農業、農藝栽培技術,同時又會農機經營管理的新型農機手、職業農機經營者、合作社帶頭人。
農業方向論文投稿刊物:《時代農機》創刊于1974年,由湖南省農業機械管理局主辦。所設欄目:專題綜合、觀察思考、研究開發、農業工程、服務推廣、市場經營、安全監理、使用維修、國外農機、裝備制造、工程設施、動態簡訊、人物風采、消費維權、科教培訓、政策法規、學術前沿。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