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森林康養是以優質森林環境為基礎,融入當地文化特色,配套游憩、度假、休閑、養老、療養等功能設施,對人體健康起到保健作用的活動。從森林康養的定義、相關學科研究結果、國內外森林康養實踐等方面對森林康養進行了闡述,分析了云南發展森林康養的氣候
摘要:森林康養是以優質森林環境為基礎,融入當地文化特色,配套游憩、度假、休閑、養老、療養等功能設施,對人體健康起到保健作用的活動。從森林康養的定義、相關學科研究結果、國內外森林康養實踐等方面對森林康養進行了闡述,分析了云南發展森林康養的氣候、區位、森林資源、文化、政策等優勢,探討了傳統理念制約、產業規劃滯后、配套設施不足、人才缺乏等劣勢,提出了強化一個重點、推進兩項政策、實施三項規劃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云南省
林業論文范文閱讀:現代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政資源管理探析
摘要:目前,我國極為重視林業生態建設,林政資源管理工作也成為了當下林業生態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诖,本文分析了林業 生態建設與林政資源管理的關聯,提出了加強林政資源管理堯推進現代林業生態建設的有效策略,以期為推動林業生態建設堯促進林業發 展提供參考。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森林康養是指依托當地的森林優勢資源,配套具有游憩、度假、休閑、養老、療養等功能的設施,對人體健康起到保健作用的活動。
森林康養作為我國林業發展的新方向,對推進林業改革、促進鄉村發展,推動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概念,明確了打造云南康養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性。云南省以其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深厚的文化底蘊,得天獨厚的氣候,為云南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森林康養對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森林康養定義及相關科學依據
(一)森林康養的定義
森林康養是國內新型的康養理念,上世紀80年代相關學者開始對森林康養及其相關理論進行研究,但目前業界對其沒有統一的定義。德國最先開始森林康養的研究,將其稱為“森林療養”,日本稱為森林養生,其實質大致相似。我國近年來引入了森林康養概念,學者對其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孫抱樸認為森林康養是以森林景觀、林內環境、森林文化及森林食品等資源為基礎,配套相應的保健服務設施,開展各種有益身心的養生活動的新型產業鏈,具有重要的健康和生態經濟意義[1]。
鄧三龍從生態學與現代養生學的視角,指出森林康養是將優質森林資源與醫學養生相結合,開展森林療養等多種有益于人體身心健康的活動[2]。劉朝望認為,森林康養依托森林生態系統,科學利用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生態環境資源,發揮各種林內生態因子的保健功能,結合森林觀賞、靜養、體驗、娛樂、運動、飲食等,幫助到訪者放松身心,調節身體機能,維持其身心健康[3]。
盡管學者對于森林康養的定義各有所見,但都是以森林環境為依托,以調節人體身心健康為目的開展的各項活動。綜上所述,森林康養是以優質森林環境為基礎,融入當地文化特色,完善相關設施,融合一三產業開展的一系列有利于人類舒緩身心的活動。
(二)森林康養的相關學科研究
相關學科研究證明,森林通過釋放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因子,對康養人群起到調節身心、舒緩心情等作用。
1.植物殺菌素
相關學者在研究植物殺菌素的過程中發現,在活的植物細胞內含有一種自衛免疫抗(抑)菌的特殊化學物質———殺菌素。這類物質既能殺滅細菌、真菌和原蟲,又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白天森林中離地面越高處植物殺菌素含量越少,更多的植物殺菌素分布在地面[4]。森林植物釋放植物殺菌素調節林內小氣候,形成特有的有利于人體健康的森林環境,具有舒緩心理緊張、提升免疫細胞活性、增長抗癌蛋白數量等作用。
2.空氣負離子
空氣負離子能與空氣中的有機物起氧化反應,不但具有去除臭味的作用,還能吸附空氣中各種污染物及顆粒物,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對消化、呼吸、皮膚等各種疾病具有輔助療效?諝庳撾x子能夠調節大腦皮質,使人精神振奮,減緩疲勞,改善睡眠,增強免疫力,除此之外,還能使氣管粘膜上皮纖毛運動加強,腺體分泌增加,平滑肌張力增高,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具有鎮咳平喘的功效[5]。
3.森林小氣候
森林中適宜的溫度和風速、較大的濕度、優美安寧的聲景,能夠幫助游憩者恢復和更新注意力。相關研究指出,人在森林此類放松的環境中,能夠降低血壓,平緩心率,增強副交感神經的活力,表現出積極的心態同時可以減少負面情緒[6]。
二、國內外森林康養研究進展
(一)國外森林康養研究進展
19世紀40年代,德國巴特威利斯赫恩小鎮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基地,由此誕生了森林康養的概念。德國先于其他國家對森林康養開展研究,20世紀50年代,森林康養已經納入德國基本國策。美國林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3,森林資源及其豐富,作為一個熱愛運動的國家,其康養基地內部配套深度運動養生體驗,還提供富有創新性的綜合配套服務,形成了集養生、度假、運動、休閑為一體的綜合度假區[7]。
在森林康養產業的選擇上,日本采用“森林浴”的產業發展模式,致力于康養基地的建設,并開發了一系列康養產品。截至2011年底,日本林野廳己經構建了“醫療福祉型森林”、“療養保養型森林”、“習慣病森林”三種森林療法基地48處,還有300處森林康養基地處于認證中[8]。韓國作為一個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其森林占比為國土面積的2/3,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籌劃建設自然康養林,至今為止已建成康養林150余處。在已建成的康養林中,韓國建設了以人為本的體驗設施和教育設施,如植物園、觀景臺、露營地等體驗度高的場所。此外,韓國還建設了20個國立公園和13個森林博物館,總面積約為6743km2[9]。
(二)國內森林康養研究進展
臺灣作為我國最早研究森林康養的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建設森林康養基地共70多處,臺灣森林康養沿襲了歐洲和日本的模式,但其基地規模及影響都較小。在我國大陸地區,首都北京最先引入森林康養這一理念。近年來,北京組織翻譯出版了《森林醫學》等專著,并開展了森林康養專業人員的培訓。隨著森林康養在內陸地區的蓬勃發展,2016年,國家林業局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林場發[2016]3號)。
各個省份也立足于自身情況,出臺相關規劃條例,使森林康養朝著規范化、科學化、多元化、經濟化的方向發展。湖南于2012年率先在湖南省林業科學院試驗林場建立起全國首個由林業部門、企業集團和知名醫院長期合作的森林康養基地———湖南林業森林康養中心,并爭創首批國家森林康養示范基地[10]。四川提出了“加快四川森林康養科學發展”的思路,率先啟動了南溪馬家紅豆杉基地等10個森林康養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工作,為森林康養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實踐地[11]。
三、云南發展森林康養的優勢與主要制約因素
(一)云南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優勢
1.氣候優勢明顯、森林資源豐富
云南省氣候類型獨特,氣候種類眾多。滇西北香格里拉等地屬寒帶型氣候,滇中昆明、玉溪屬溫帶型氣候,滇南、滇西南西雙版納地區屬低熱河谷區,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一個省區內同時具有寒、溫、熱(包括亞熱帶)三帶氣候,因此云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致。森林康養基地的建設需要良好的氣候資源,云南獨特的地理優勢與氣候資源也為森林康養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017年,云南林業局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省林地面積2607.1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8%;活立木蓄積19.1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2273.56萬公頃;森林蓄積18.9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9.30%;喬木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94.8立方米。根據2017年國家森林公園第七次統計顯示,云南共有32個國家森林公園,2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國家濕地公園。
云南地處邊疆,以其獨有的氣候特點,旖旎的風光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聞名國內外。豐富的植物資源、變化多樣的地形,蜿蜒的河谷溪流形成了多處風光秀美的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香格里拉的普達措森林公園,為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極其秀麗,四時之景不同。除此之外,云南還具有多處國家地質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及森林保護區等各處豐富的森林資源為云南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奠定了基礎。
2.內外交通發展迅速,地理區位優勢明顯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等一系列與云南相關的政策背景下,云南各地公路、鐵路、水運網絡日益完善,不僅省內各地之間聯系加強,與省外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也日益加強。省內有14個民用運輸機場,其中昆明、麗江、西雙版納、芒市、大理5個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百萬級,位居全國第一。云南作為連接東南亞地區的重要紐帶,具有明顯的開放優勢,擁有眾多國家一二類口岸,對西南地區乃至整個國家對外開放起到重要作用。云南對內對外交通迅速發展,其區位優勢日益凸顯。
3.民族文化多樣,文化遺產豐富
云南作為國家西南邊陲的多民族省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省內26個民族共同孕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滇劇、彝族刺繡、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等都是云南文化遺產的珍寶。兩千多年前,縱橫交錯于橫斷山脈之間,穿越云南直通印度、緬甸、阿富汗等國的商貿之路———茶馬古道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這條商貿之路途經漢族、藏族、白族、納西族、回族、彝族、傣族等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區,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卻能和睦相處、和諧共生。茶馬古道不僅是通商貿易道路,也是一條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路。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定位云南森林康養基地的文化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4.云南積極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發展
2017年,國家林業局印發的《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推進森林康養,發展多種綜合功能集于一體的林業綜合服務業,并開發各種生態服務類產品。2016年,國家發布《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提出要在康養基地內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
同年,國家林業局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標志著林業主管部門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的養生基地試點建設工作的正式啟動。2018年,云南建水臨安森林康養基地入選第四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單位名單。2019年,云南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于林業要多點發力,協同推進,大力構建“大健康+全域旅游+康養+特色小鎮”鏈條。在國家相關政策背景和云南省對森林康養的高度重視下,云南森林康養產業蓬勃發展。
(二)云南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主要制約因素
1.傳統理念制約傳統旅游產品功能較單一,大多屬于觀光打卡游,一些景區的專項規劃仍處于以傳統旅游為目的的規劃階段。這種傳統理念使得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我國旅游產品存在著缺乏地域特色、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商業化突出等一系列問題。傳統理念成為阻礙康養旅游發展的一大障礙。
2.產業規劃滯后森林康養作為近年來國家重點發展的健康產業同時也是新興產業之一,產業發展亟需出臺相關規范。目前,云南省尚未出臺與森林康養規劃相關的專項規劃規范。在這種規范缺失的情況下,盲目開發建設會導致森林生態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3.配套設施不足森林康養基地一般都處于偏遠的山區或農村,道路崎嶇,道路通達性不強,道路質量狀況不佳,交通條件較差,有些森林資源豐富地區沒有開辟內部道路,讓人只能“望林卻步”。此外,森林資源豐富有望成為康養基地的地區環境較差,水電設施不足,垃圾處理清運等市政設施不完善,活動設施等更是缺乏。
4.人力資源匱乏森林康養基地的建設與運營離不開行業專業人才。當前,云南缺乏對森林康養生態功能與社會功能有準確認知的行業人員。人才“招不到”、“留不住”成為制約森林康養基地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企業“留得住人,用得到人”才是康養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四、云南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建議
目前,森林康養在國內興起不久,理論和實踐發展都相對滯后,全國范圍內還沒有統一的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標準。云南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應借鑒國內外森林康養發展的成功案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短板,因地制宜地探索發展方向,避免千篇一律的建設,使云南森林康養得到更好、更有特色的發展。森林康養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一項健康事業,必須充分利用國家給予森林康養的各項政策支持,科學有序地推進康養設施建設。根據云南森林康養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1+2+3”的發展思路:即強化一個重點,推進兩項政策,實施三項規劃建設策略。
(一)強化頂層設計
政府的支持與重視是發展森林康養的重要保障。政府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加快制定“云南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確定森林康養基地的規劃范疇,明確其上位規劃,讓基地規劃建設“有跡可循”。要堅決搞好頂層設計,從全局考慮,將森林資源劃分為不同等級,針對不同優勢等級的森林康養基地進行專項規劃,因地制宜地發展各項產品,使其個性化、差異化發展。
(二)重視人才培養,完善服務
森林康養涉及的學科范圍較廣泛,包括林學、醫學、環境學等各個方面的學科知識,要根據森林康養的市場需求,提升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建立長效的人才管理體制機制。企業應充分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開設培訓課程,并由政府給予人才補助,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充分條件。云南康養基地多位于偏遠山區,基礎服務設施缺乏是制約云南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大社會資本引入,發揮社會資本的力量,完善基地內部各項生活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提高康養基地整體服務水平。
(三)評優選址,科學建設
康養基地選址應盡可能選擇區位良好,交通條件便利,無自然災害區域。在選址與基地評價前,應優先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內容根據基地的內部環境與外部服務條件來確定,可依據基地具體情況進行相應調整。森林步道作為森林康養基地重要的建設形式之一,其步道選線及其重要,應該避開自然災害區,盡量沿等高線進行布置;道路多用曲線,少用直線,對于距離較長的步道,應在中間設置驛站、休息亭、生態休息座椅等設施;景觀較好處,可在步道旁側設置觀景平臺。各個功能區內部可結合功能區特點布置不同類型的療養步道,如芳香療法步道、地形療法步道、聽感療法步道等不同類型的步道。
此外,在步道材料的選擇上應盡可能使用環保材質。植物的選擇與設計在森林康養基地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植物色彩、氣味給予身心不同的影響。在主干樹種、基調樹種及其他各種樹種的配置上,應合理安排其種植結構,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此外,應優先選用鄉土植物進行種植。
[參考文獻]
[1]孫抱樸.森林康養是新常態下的新業態、新引擎[J].商業文化,2015(19):92-93.
[2]鄧三龍.森林康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世界林業研究,2016,29(6):1-6.
[3]劉朝望,王道陽,喬永強.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探究[J].林業資源管理,2017(2):93-96.
[4]何和明.漫談植物殺菌素[J].生物學通報,1985(1):10.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