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重大地震災害后往往需要對災民進行易地搬遷,搬遷后的生計能否成功轉型關系到災民的生存和發展。本文通過典型個案,研究受地震影響的樟木鎮居民搬遷前后的生計方式及生計轉型機理。搬遷前,他們的生計方式主要集中于農牧業、竹編業、背夫和向導等傳統生
摘要重大地震災害后往往需要對災民進行易地搬遷,搬遷后的生計能否成功轉型關系到災民的生存和發展。本文通過典型個案,研究受地震影響的樟木鎮居民搬遷前后的生計方式及生計轉型機理。搬遷前,他們的生計方式主要集中于農牧業、竹編業、背夫和向導等傳統生計方式以及餐飲、住宿等現代生計方式;搬遷后,完全從事非農化生計方式。
分析發現,生計方式的成功轉型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干預和搬遷戶的自我調適,前者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后者是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兩者缺一不可。當然,生計轉型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即生計轉型的突發性導致部分搬遷戶無法從自身心理和外部環境上完全適應新的生計空間。因此,進行恰當的心理輔導、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加強勞動力培訓等工作具有非常迫切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震災搬遷;搬遷戶;生計轉型;政府干預;自我調適
1引言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8.1級地震,以及隨后發生的余震,對中尼邊境上的居民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性影響。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樟木鎮的居民被迫緊急搬遷,生計方式突然改變。相對于生計方式的漸變性來說,生計方式的突變性更易產生生計風險,孳生貧困,因此,探究震災搬遷戶生計轉型及轉型機理非常必要。目前關于生計研究的文獻很多,主要集中在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方式、生計可持續性等方面。
本文重點探討的生計轉型有較多研究文獻,側重失地農民和搬遷群眾的生計轉型意愿和影響因素[1-3]、生計轉型方式和途徑[4-6]、少數民族生計轉型過程與原因[7-11],但很少研究生計方式的突變性以及生計轉型機理問題。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以樟木鎮居民搬遷到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搬遷點而引起的生計方式突變為切入點,對比搬遷前后的生計方式,剖析其生計轉型機理,希望為現有的生計轉型理論和實踐添磚加瓦,更希望為受到頻發地質災害影響的西藏各級政府提供案例經驗和政策建議。
2地震前樟木鎮居民的主要生計方式
地震前居住在樟木鎮的居民以夏爾巴人和藏族人為主,他們分散居住在立新村、雪布崗村、邦村、樟木村等4個行政村,約500多戶1700多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當地居民基本形成了特有的傳統生計方式——農牧業、竹編業、背夫和向導,并在區位優勢和市場經濟的帶動下逐步形成了幾種現代生計方式——出租車行業、餐飲和住宿業。
2.1農牧業
“民以食為天,農乃國之本”。農業是人類最早的謀生方式之一,農業的種植種類和種植方式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自然環境對一個民族的生計方式有著極大的影響。樟木鎮平均海拔2300m,氣候溫暖濕潤,屬于亞熱帶海洋氣候,年均降水量1530mm。擁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80%,豐盛的草場資源、奇特的冰川和幾十個大小湖泊,特殊的氣候和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農牧業資源,當地人依托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從事農牧業傳統生計。他們主要種植土豆、玉米、小麥、青稞等農作物,還種植西藏其他地方少有的冬瓜、青筍、南瓜、蔥、芭蕉、葡萄、獼猴桃、番茄等瓜果和蔬菜,作物種類逐漸多樣化。
早期的耕作方式都是靠人力,隨著國家各種優惠政策的實施、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意識的滲透等諸多原因,他們的耕作方式漸進地轉變為現在的機械耕作,節省了大量的勞動時間。他們除了種植農作物外,有很多家庭兼營牧業。他們養殖犏牛和黃牛,制作酥油、牛奶、牛奶冰淇淋等各種奶制品。一直以來,他們的農牧業生產基本以滿足家庭自身需要為主,只有小部分用來出售換取現金收入,具有典型的小農經濟特點。當然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不少農牧戶逐漸將大量農畜產品進行出售以獲取足夠的現金收入。當然,從事農牧業的居民主要集中在立新村、邦村和雪布崗村。
2.2竹編業
樟木鎮竹林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邦村,該村80%以上的家庭都從事竹編手工業,是一個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具有獨特優勢的謀生方式。通常男性負責上山砍竹子和運到集市上銷售,女性負責編織竹簍、竹籃、竹筐、竹凳等竹編物品,成為其傳統生計方式之一。一方面滿足自家的生產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進行出售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甚至是主要收入來源。根據邦村村委會負責人CD(為保護個人隱私,接受本文訪談的個人均以字母代替。同時感謝他們的無私幫助。下同)介紹,婦女平均2h編織一個竹凳,4h編織一個竹筐,編織一個竹簍則需要一天左右時間。按市場價,一個竹凳平均40元,一個竹筐55~65元,一個竹簍約80~90元,各種竹編物品根據大小不同,價格有浮動。一年可以掙到1.5萬元左右。
2.3背夫和向導
樟木鎮東南西三面與尼泊爾接壤,是茶馬古道的一條重要分支延長線。1965年中尼公路通車后,中尼兩國經濟往來日益頻繁,過往商旅和貨物不斷增加,是中尼之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2014年樟木口岸全年出入境旅客達到140多萬人,邊民互市貿易總量達4285.49t,貿易總值為7919.23萬元,進出口貿易額達126.67億元[12]。樟木鎮居民每天都同世界各地各種民族的游客和客商打交道,他們會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語言,少則3種,多則5到6種語言:夏爾巴語、藏語、漢語、尼泊爾語、印度語、英語等,也因這個優勢,背夫和向導成了很多當地人的重要的生計方式。
比如雪布崗村23歲的農民CRB,會說藏語、英語、漢語、夏爾巴語、尼泊爾語等五種語言,他16歲(初二)輟學做背夫和向導,這是他最賺錢的工作。背夫收入按照貨物的體積、重量和路程等綜合計算工錢,運的東西大部分是游客的吃穿物品,也有其他東西,路程短的是樟木鎮到友誼橋,只有13km,平均6元/Kg,路程長的是到加德滿都或到珠峰,平均在1000元左右。向導主要按時間計算,短的一般是半天或4~5h,每小時25元;長的則7~10d,每天200元。受出租車行業的影響,背夫受到了較大沖擊。
2.4出租車行業
由于樟木鎮人流量比較大,特別是每年7~8月內地游客和國外游客非常多,為適應人員流動的需求,樟木鎮出現了出租車行業。2015年前,樟木鎮出租車最多有50多輛,司機大部分是夏爾巴人,他們對地形或路況很熟悉,不適宜自駕車游客。樟木鎮客流量大,出租車司機每年平均能掙8~10萬元。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從喬永春的調查來看,也可以印證旅游旺季出租車司機的收入非常可觀[9]。由于生意火爆,由4人出資10萬元于2010年10月成立了樟木口岸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不過地震后關閉了。
2.5餐飲和住宿業
樟木口岸作為重要的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除了有數萬的游客往來之外,更多的是外來商人,每天流動人口近5萬人,物流公司、邊貿公司遍布大街小巷。因此,在樟木鎮日益繁華的形成過程中,樟木鎮的餐館和旅店日漸增多,有尼泊爾餐館、藏餐館、清真餐館及四川餐館;旅店主要是當地人利用自家地塊和住房進行改造而成,也有一些外來人經營的賓館,其中80%以上的餐館和旅店是樟木村當地居民經營的,他們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
2.6其他生計方式
樟木鎮氣候濕潤,海拔低,有茂盛的原始森林,造就了樟木豐富的林業資源。為了避免火災等意外發生,各村每年輪流派人當護林員。護林員主要是加強對林區火源的管理,及時報告火情,制止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發生森林火災,協助辦案機關查處火災案件。通常,護林員只在天氣干燥的時候才上山巡護森林。工資加補助,每個護林員每個月有1800元的收入,一年收入大概21600元?傮w來看,樟木鎮居民的傳統生計方式和新型的現代生計方式是結合當地資源特點、在日積月累的歲月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漸變性。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爾發生的8.1級地震及隨后數次強烈余震,徹底改變了這種漸變式生計變遷。
3地震后各級政府的積極干預措施
3.1強地震的破壞影響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通常簡稱“4·25”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18縣(區),全市30余萬人受災,以及隨后發生的數次強烈余震,對聶拉木縣的樟木鎮造成了嚴重破壞。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重大次生災害多次發生,公路垮塌,電力中斷,樟木鎮一度成為“孤島”。由于樟木鎮建筑多依山而建,其一面靠山,另一面建筑依靠木梁懸空搭建在山坡上,受此次地震影響,山上土石松軟,加上突降5h暴雨,山體更易松動垮塌,90%的房屋嚴重受損,27人死亡。農作物顆粒無收,牧畜死亡無數。樟木鎮已無法繼續生存,樟木口岸也完全中止運行,移民搬遷迫在眉睫。
3.2各級政府的積極干預
在自然災害風險管理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實施避災移民搬遷計劃[13]?紤]到當時環境無法繼續居住,4月28日晚西藏自治區抗震救災指揮部連夜組織樟木鎮受災群眾向外轉移,最終樟木鎮532戶1717居民整體搬遷到400km以外的日喀則市桑珠孜區臨時安置點(先期轉移到拉孜縣臨時安置點,半個月后轉移到桑珠孜區臨時安置點,當年11月又轉移到桑珠孜區保障房。
該安置點占地面積66.7余ha,帳篷1243頂,劃分為A、B、C三個居住區和行政服務區。政府給受災群眾每戶一個簡易帳篷,每人每天補助25元,免費提供米、面、油、家具等生活物資,對受災群眾臨時救濟幫助非常大,保證了基本的生存需求。除了轉移安置人員外,還于5月21~29日對樟木鎮民眾的貴重財產進行了轉運,并于5月31日至6月24日對樟木鎮商戶的貨物進行了轉運,為部分民眾的生計再生和轉型貯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隨后,日喀則市人民政府出臺了《4·25地震樟木受災群眾易地安置政策》,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樟木商城正式開業,給樟木災區群眾提供了繼續經商的生計空間。
同時,為了讓受災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對有就業、創業意愿的群眾進行針對性的免費培訓指導及職業技能鑒定,涉及汽車駕駛、裝載機、挖掘機、鋼筋工、混泥土工、木工、繪畫等10多個工種。鼓勵市區內企業吸納受災群眾就業,每吸納一名群眾每月獎勵100元,為期五年。另外,吉隆國際邊貿市場建成后,樟木群眾可參與經營,推介引導游客到樟木商城參觀購物。由于樟木鎮破壞嚴重,加之地質不穩定,原址恢復重建難度大。
為此,日喀則市政府出臺了《日喀則市“4·25”地震災區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方案》,即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建設樟木新區,新區面積56.6萬m2,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齊全。新區安置房分為A、B、C、D四種戶型,造價費用由國家承擔60%、個人承擔40%,個人無力承擔的由銀行免息或低息貸款,產權歸受災群眾個人所有[14]。2016年9月,樟木鎮受災戶全部簽訂了《4·25地震聶拉木縣樟木鎮受災群眾易地安置協議書》,由臨時安置點整體搬遷到樟木新區,成為西藏第一個因地震而全部撤離的村鎮。同時享受住房、社保、就學、就業、金融扶持、宗教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至此,西藏地方政府為震災移民的生存和發展都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政策安排,打造了一個相對全新的生計空間,體現了政府的積極干預理念。
4地震后搬遷戶的生計方式
人類學者認為,系統中某一部分的變遷一般會促成另一部分的相應變遷,甚至一個單獨的技術創新也可能引起反應,最終形成一系列連續的變遷[15]。顯然,尼泊爾“4·25”大地震是樟木鎮居民生計方式轉型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失去當地資源依托,搬遷到生存環境和資源條件完全不同的新區,生計方式的轉變具有很大的強制性和突變性,在新的生計空間重構新的生計方式,是否穩定和持久?根據實地調研,我們發現,搬遷戶生活在桑珠孜區樟木新區,沒有耕地、沒有家畜,幾乎失去了原有的資源,無法繼續從事農牧業和竹編業,也無法在原址繼續做背夫和向導,如今基本從事經商、經營餐飲、外出打工等,完全轉變為非農生計方式。
4.1從事經商
調查中發現,搬遷戶在政府的幫助下,大部分從事經商活動,有以前就從事經商的,也有以前從事農牧業和竹編業的,大多在樟木商城從事特產品、日用品經營?傮w來看,經營尼泊爾產品比在樟木鎮成本高,損耗大,主要是運費增加了,但現在市場規模更大了,需求更旺盛了,市場機會比較多;現在經營西藏區內產品或國內產品,進貨更便利了,但競爭也更大了,利潤空間降低了。不過,大多數搬遷戶對這種生計狀態還是滿意的。
比如邦村牧民NP,他家原有3頭黃牛、5頭犏牛,搬遷時沒法一起帶到桑珠孜區,聶拉木縣政府把他們的牛全部處理給本縣其他鄉的農牧民,F在NP家在桑珠孜區的樟木商城開了一家小商鋪,商品主要包括藏式衣服和土特產、各種尼泊爾零食和生活用品等,主要面向外來游客。他認為現在生意還算可以,能夠適應這種轉變。曾經經商的立新村村民DDW繼續經商,主要經營尼泊爾生產的酒、手工藝品,F在路費比以前高很多,因為要繞道吉隆縣進貨。當然,這里的消費者一點都不少于樟木鎮,并且很多消費者以前很難買到從尼泊爾進口的酒,現在這些進口酒供不應求,生意很好。另外,搬遷后很多以前的競爭者從事其他職業,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4.2經營餐館
以前從事農牧業、竹編業的搬遷戶現在大多經營尼泊爾餐為主的餐館,一是他們對尼泊爾餐飲了解比較多,二是尼泊爾餐飲在桑珠孜區很少見,因此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相反,經營藏餐和清真回民餐館較少,因為桑珠孜區原來就有很多清真餐館和藏餐館,搬遷戶顯然不具有優勢。
因此,選擇合適的生計方式是需要結合自身稟賦條件和外部環境條件綜合決定的,原邦村農民ZX就是一個生計轉型成功的典型案例。ZX在搬遷之前,主要從事竹編業,夏秋兩季砍伐竹子做竹凳,能編織200多個竹凳,掙8000~10000元。搬到桑珠孜區后失去了竹編生計,2016年7月他們開了一家餐館,主要是尼泊爾咖喱飯很受歡迎,每碗25元,若客人需要多加料(雞肉、土豆等)則多收5元,平均每天客流量40人,具體收入被調查者不愿說,但他說“對目前的收入狀況非常滿意”,可見收入很可觀。
4.3外出打工
據邦村村委會介紹,目前桑珠孜區樟木新區有593名群眾外出打工就業,有臨時的,也有長期的。在桑珠孜區找臨時工的人大多數是以前從事竹編業的,他們現在從事如餐飲店的服務員、收銀員、超市銷貨員、酒店服務員、服裝店銷貨員等;也有很多找到長期工作的,如開出租車、貨車司機、銀行柜員、中國移動后勤部等?傮w來看,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適應了生計方式的轉變。立新村農民CZG在搬遷前,她家從事農業生產,也兼業做過一些小生意,主要賣一些餅干、相冊框、飯盤、高壓鍋、木桌、木凳等雜貨物品,中國、印度、尼泊爾等各國產品都有,一個月能掙2萬元左右。地震之后店鋪及貨物幾乎損失殆盡,搬遷后也沒想繼續開店。目前她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一個超市做收銀員,一個月工資3500元。她說收銀員工作對她來說有以前的基礎和經驗,屬于符合心儀的工作。
5生計轉型機理:政府干預、自我調適
地震災后搬遷導致災區人口生計方式發生突變。搬遷前,樟木鎮居民主要從事以農牧業、竹編業、背夫向導為主、以開出租車、經營餐飲為輔的生計模式,搬遷后完全擯棄了以前的傳統生計方式,轉變為從事經商、經營餐飲、外出打工等多元化的生計模式。雖然這種生計轉型具有很大的被迫性和突變性,但轉型總體是成功的。首先是政府的積極干預,為生計轉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在受災初期,西藏各級政府積極組織武警、消防、公安各種力量幫助災民進行移民搬遷,民政、財政等部門提供最基本的溫飽物資,保障災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并在可能的情況下搶運了部分物資,為搬遷后的生計再造貯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由于多種原因無法在樟木鎮原址進行恢復重建,日喀則市政府提出在桑珠孜區建立樟木新區,并設計4種多樣化的住房類型,讓災民在新的環境里能夠安心住下來。與此同時,在桑珠孜區新建樟木商城,給有意愿經商的災民繼續從事經商的機會;對有就業、創業意愿的災民提供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并鼓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提供就業崗位,可以說,各級政府為其生計轉型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政府的上述積極干預措施使災民從心理感激黨和政府,對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產生親切感,更容易融入新的生計空間。其次是個體的自我調適,為生計轉型注入了綿綿不絕的內在動力。
樟木鎮居民在受災后搬遷到桑珠孜區,失去了原有的耕地、草場、林地、旅游等各種資源,應該說,大部分搬遷災民的生計方式同以前不同,如何在新的環境下安居樂業,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多種謀生技能的災民來說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從事完全陌生的生計方式更是困難重重。
頑強的災民沒有陷入政府的救濟和幫扶中而一味的“等靠要”,而是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幫助下,逐步建立起重建家園的信心和決心,積極結合現有的資源條件,以實際行動回應政府的就業指導、技能培訓、崗位創設等諸多幫扶政策,重新適應新的生計空間,謀求新的生計方式,實現了突變式的生計方式的轉型。如邦村牧民NP以前是牧民,現在經營小商鋪;邦村農民ZX以前從事竹編業,現在經營餐飲;立新村農民CZG以前兼營小本生意,現在超市做收銀員,突出體現了個體的自我調適的內在動力。當然,還有一些災民重操就業,其自我調適的難度小、易適應,比如繼續經商的DDW。
總之,在自然災害導致的突變式的生計方式轉型過程中,政府的積極干預是必不可少的外因,為生計轉型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個體的自我調適是最根本的內因,是生計轉型的直接“操盤手”。如果沒有政府的積極干預,個體的力量過于薄弱,生計資本嚴重不足,任何調整在程度與效果上將微乎其微[16],無法在短期內成功實現生計轉型。如果沒有個體的自我調適,一味地依賴政府產生“等靠要”思想,可能淪為“無業懶漢”[11],政府的積極干預將全部化做泡影。因此,政府的積極干預和個體的自我調適一個都不能少,外因和內因共同起作用,共同促成了生計方式的成功轉型。當然,社會團體也在這種生計轉型中起到了輔助作用。
6問題與建議
災難救助與重建實踐是項極其復雜的任務[17]。在搬遷戶生計轉型總體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氣候海拔差異導致的身體不適。樟木鎮海拔2300m,氧氣充足,氣候濕潤,搬遷到海拔3850m桑珠孜區后,氧氣不足,氣候干燥,部分年紀大的居民經常出現流鼻血、呼吸急促等癥狀,對生存本身形成一定的威脅。加之對新環境不適應進而產生戀鄉情結,希望回到世世代代生活的樟木鎮。二是生計轉型中部分群體出現轉型困難。特別是出租車行業個別司機存在一定的收入落差和心理不適。
另外還有個別年紀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技能的災民重新謀職的難度比較大。在目前來看,由于地質環境惡劣,重建樟木鎮的可能性非常小,至少短期內,搬遷災民無法回到原址謀生。而要繼續穩妥地解決好生計轉型問題,開展必要的身體檢查、進行恰當的心理疏導、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加強勞動力培訓、做好社會保障兜底等具有非常迫切的現實意義。針對所有災民進行一次心理輔導篩查,對重點人群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針對50歲以上的災民進行統一的健康檢查,對已經出現身體問題的要盡早就醫并安排補救措施;針對無法就業的困難災民要提前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從長遠考慮,重點舉措是對有勞動能力的災民進行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因為勞動技能關系著生計轉型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張銀銀,馬志雄,丁士軍.失地農戶生計轉型的影響因素及其效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7(06):42-51.
[2]趙立娟,康曉虹,史俊宏.農地流轉對農戶生計轉型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08):158-162.
[3]崔冀娜,王健,張曉慧.青海藏區移民生計轉型意愿及其代際差異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9):16-21.
[4]趙旭,肖佳奇,段躍芳.外遷安置、土地流轉及水庫移民生計轉型[J].資源科學,2018,40(10):1954-1965.
[5]馬志雄,王娟,丁士軍.被征地農戶的生計轉型:“土地換貨幣”可行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144-150+167-168.
[6]史俊宏,趙立娟.非自愿遷移人口生計轉型困境及發展能力提高策略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04):603-609.
農業土地論文投稿刊物:資源科學刊登文章主要是資源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征稿對象從事自然資源、社會資源、資源管理與資源立法等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