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淺析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 正文

    淺析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5-09 16:45

    本文摘要:摘要:我國是世界大國,土地遼闊,在寬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的縱深,這也就導致我國有著種類復雜的氣候環境。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于農業有著很強的依賴性,一旦出現農作物的大量減產,就可能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產生影響。今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摘要:我國是世界大國,土地遼闊,在寬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的縱深,這也就導致我國有著種類復雜的氣候環境。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于農業有著很強的依賴性,一旦出現農作物的大量減產,就可能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產生影響。今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都比較反常,一些惡劣的氣象災害的出現,更是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為嚴重破壞。因此,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也是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中國農業氣象

      引言農作物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收入和農民的生活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減少或者防治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對提高農作物產量與質量至關重要。

      農業氣象論文投稿刊物:《中國農業氣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1979年創刊,曾用刊名《農業氣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研究所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主管的全國性的農業氣象專業科技刊物。國內統一刊號:11-1999/S,國際標準刊號:1000-6362,郵發代號:82-126,雙月20日出版。

      1比較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

      1.1干旱

      長時間的缺少降水,就對導致區域內的空氣、土壤過于干燥,在缺水比較嚴重后就對引起農作物植株內的水分下降,水份的缺失對于農作物生長的各個階段都會有著極為嚴重的影響,嚴重的會導致農作物的大范圍的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如果持續時間過長,更有可能會影響到人類用水。我國的干旱災害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區域性,出現區域還是比較普遍的。

      1.2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出現是由于短期內出現過多的降水導致的,長時間、大量的降雨為在局部區域積存大量的水,農作物長時間的浸泡在水中或者被淹沒,就會嚴重的影響它的生長,對于農作物的危害也是非常嚴重的。洪澇災害的影響不只在農業方面,對于人們其他方面的生產、生活也會有比較嚴重的影響,有些甚至會帶來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1.3冷害

      農作物的生長都有一定的溫度限制,過熱或者過冷都會對農作物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低溫,對于不同的作物來說,他們承受低溫的極限也不同,因此,對于不同的農作物來說,對于冷害的溫度限定也是不一樣的。不過一旦冷害出現,就會嚴重的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出現減產的情況。

      1.4臺風

      臺風有著很強的季節性,在我國一般都是在夏季出現比較多,且都是在沿海區域,一般臺風出現還會帶來其他的惡劣氣候,形成綜合性的災害,有著很強的破壞性,容易造成極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1.5霜凍災害

      霜凍的災害也是體現在低溫上面,不過霜凍的特點就是溫度是快速降低的,特別是在溫暖時期,出現的溫度驟降,農作物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就會被凍傷或者凍死,形成凍害,導致農作物減產。

      1.6冰雹災害

      冰雹災害的出現是因為出現了強對流天氣,并且通常都會出現大風或者暴雨等,容易引起泥石流或者滑坡等災害,這種災害出現的時間段,但是造成的破壞會很嚴重,會直接對農作物造成破壞,可能導致作物死亡。

      2災害的種類及防御措施

      2.1干旱

      干旱是氣象、土壤、生物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是長期無降水或降水偏少,或高溫低濕大風,使土壤水分逐漸減少,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根系吸水不足、體內水分發生虧缺,或關鍵農業生產活動(例如,播種、移栽等)因土壤缺水無法正常進行,而造成減產或絕收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一是優化種植制度,改進作物布局。

      根據干旱時空分布規律、作物需水特點及水分利用經濟效益等多種因素,優化防旱避災種植制度;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三是因地制宜發展機電提灌事業;四是改進耕作技術;五是發展節水灌溉;六是建設農田防護林;七是研發推廣化學調控技術;八是因地制宜開發空中云水資源;九是加強水資源保護。

      2.2洪澇

      洪澇是指農田積水,淹沒了作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使作物倒伏、折斷,生長發育受阻,產量降低,甚至絕收的農業氣象災害,是洪水和澇害的統稱。防御措施:一是健全各級防汛機構,建立洪澇監測預警系統,加強氣象和水文監測預報;二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有洪澇隱患的地區建設防洪攔蓄、疏浚排澇等重大水利工程;要根治水系,興修水庫,加固堤防,疏通河道,以利排水,減少洪澇。

      三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低洼地開溝降低水位,沿江河地區內外河分開,加強田間管理,改善土壤通氣性,防治地表結皮和鹽漬化;四是根據洪澇和濕害發生規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作物,調整種植結構,選用耐澇和適應多雨環境的作物品種。推廣抗澇防澇栽培技術,調整旱生和水生作物比例,適當調整播栽期,采用壟作等技術;五是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蓋,保持水土養分,改善生態環境。

      2.3雹災

      雹災是指從強對流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雹,砸在植物、畜禽和農業設施上造成損傷和破壞的現象。雹災發生的范圍雖然較小,時間也很短,但來勢兇猛,強度大,并常伴有狂風暴雨,對農作物摧殘嚴重,對人畜安全威脅極大,在局地常造成毀滅性的災害。防御措施:一是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禿嶺,發展草業,改良沙丘、沙地,推廣旱作技術,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可大大減輕冰雹造成的災害;二是加強水利建設,擴大灌溉面積,可縮小下墊面熱力學性質的差異,使溫度變化趨于緩和,以削弱空氣的上升運動,從根本上減少冰雹災害的發生;三是調整農業結構,選擇合適的品種和播期,使其敏感期避開多雹季節,以減輕雹災的危害程度;四是人工消雹,炮轟震擊冰雹云,發射火箭以釋放催化劑,使冰雹云提前下雨,以減弱其破壞力。

      2.4冷害

      冷害是指農作物生育期間遭受到0℃以上(有時甚至20℃左右)的低溫危害,引起農作物生育期延遲或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動受阻,造成農業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一是掌握低溫氣候規律,合理安排品種搭配和播插期;二是加強低溫冷害的預報應用。長期預報有利于調整作物布局和品種搭配,中短期預報可為及時采取應急防御措施提供可靠依據;三是改善和利用氣候生態環境,增強抵御低溫的能力。如采用地膜覆蓋、以水增溫和噴灑化學保溫劑,都可以達到減輕低溫危害的目的;四是選擇耐寒的高產品種,促苗早發,合理施肥促進早熟。

      2.5霜凍

      霜凍是由于日最低氣溫下降使植物莖葉溫度下降到0℃或0℃以下,使正在生長發育的作物受到凍傷,從而導致減產、品質下降或絕收的災害(QX/T88-2008)。防御措施:一是選用耐寒作物和品種,加強田間管理以培育壯苗,促進抗寒鍛煉,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寒力;二是根據具體作物的霜凍指標和播種到出苗需要的積溫,確定適宜播種期,做到“霜前播種,霜后出苗”,使敏感期避開霜凍;三是物理措施,如灌水法、熏煙法、加熱法、風障法等,臨時改善局地小氣候條件,使降溫幅度減小;四是噴施化學保溫劑減少地表熱量散發,抑制冰核活性細菌,降低冰點溫度,減輕霜凍危害。

      2.6連陰雨

      連陰雨是指連續幾天到幾十天陰雨的天氣過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連陰雨標準不同。防御措施:一是確定適宜水稻播種期,抓住“冷尾暖頭”天氣,搶在回暖前夕播種;二是根據雙季晚稻安全齊穗期,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種,同時積極引進抗逆性強、豐產性能好的新品種組合;三是加強水、肥管理,合理調控水位,改善田間小氣候,增強抗御低溫的能力;四是噴施葉面肥和根外追肥。

      結語

      氣象災害的出現往往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極為嚴重的損害,對國民的經濟收入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一定要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降低氣象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保護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是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的,嚴重的氣象災害會導致農作物出現大面積的減產或者是絕產,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

      參考文獻

      [1]張俊芬,陳觀發,鄧永輝.農業氣象災害類型及防御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9(11):197.

      [2]劉玲,沙奕卓,白月明.中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區域分布與減災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18,12(2):92-97.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2713.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