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臨床營養產業創新聯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防控疫情重要講話精神,綜合營養專家意見,提出以下營養建議。 一、預防期和康復期的科學有序營養管理 遵循合理膳食、食物多樣、營養均衡原則,在維持膳食習慣前提下,增強免疫力,增加機體抵抗能力,縮短康復期。1
臨床營養產業創新聯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防控疫情重要講話精神,綜合營養專家意見,提出以下營養建議。
一、預防期和康復期的科學有序營養管理
遵循“合理膳食、食物多樣、營養均衡”原則,在維持膳食習慣前提下,增強免疫力,增加機體抵抗能力,縮短康復期。1.平衡飲食是膳食關鍵。飲食的精髓在于膳食平衡,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肉蛋奶類、大豆和堅果類等食物。建議平均每天至少攝入12種食物,每周至少25種,通過適當搭配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2.《2016年中國膳食指南》明確指出,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全谷物”和雜豆類需50~150g,薯類50~150g。3.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新鮮水果200~350克。奶類可適當多吃,魚、禽、蛋和瘦肉的攝入要適量。多吃新鮮、干凈的食品,少吃或盡量不吃燒烤、油炸等過度烹飪食物。
醫養論文范例:關于烹飪工藝和營養之間的關系研究
4.每天攝入1500~2000毫升水,主要選擇飲用白開水、礦泉水、純凈水,不要喝生水及不符合飲用標準的水。5.補充抗氧化能力強的食物,如藍莓、樹莓等水果;花椰菜、洋蔥、番茄等蔬菜;核桃、腰果、花生等堅果類食物。6.控制用油,少用油,每天控制在20克以內(兩勺)。控制用油要和烹飪方法相結合,比如把“煎炒烹炸”改為“蒸煮燜燉”。7.維持腸道菌群穩定,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有助于促進腸道內的益生菌生長。乳制品、蜂蜜、紅酒、豆豉、開心果等食物均含有益生菌。
8.營養元素精準干預。適量添加營養素補充劑。任何營養食品都不是普適的,都有一定適用人群。比如螺旋藻產品在臨床應用上過敏現象少,適合多種人群,有助于提升人體免疫力。補硒,可食用硒營養素或食品,如富硒大米、富硒蔬菜等。9.中醫藥膳養生。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接受辨證施治,比如適當用升陽補氣的中藥材,慎用苦寒之物。10.可選擇、接受遠程實時監測,同時加強情志管理。11.樹立主動健身意識,養成良好健身習慣,每天不少于30分鐘戶外活動。
二、重癥型的科學有序營養治療
疾病對人體的傷害是細胞不能充分吸收營養物質。常見的七大營養素要合理補充,使受損的細胞變成正常狀態,加速疾病的痊愈。重癥型患者經過藥物治療,機體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衡。為此,提出以下營養治療原則,改善疾病預后效果。1.建立醫師、藥師和營養醫師會診制度。營養醫師根據患者每日檢驗結果、身體狀態等判斷營養方面的問題,下營養診斷。“每人一方”,每個病人的營養方劑不同,實現一對一的因人而施救。2.當前營養醫學主要采用的治療方式有四種:基本膳食、治療膳食、腸內營養、腸外營養。而所有的營養治療方式都要依賴功能性食品、特殊醫學食品及其他營養補充劑。
3.基本膳食以蛋、豆腐、奶制品、果汁、蔬菜汁、米粉等食材為主。4.治療膳食借助腸內營養制劑(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來補充。5.腸內營養可以促進吸收,強化功能。腸內營養是臨床營養的主要趨勢,病癥各有所需、各有所忌,腸內營養品也就需要不同的針對性。建議用口服、鼻飼或其他方法通過胃腸輸入營養品。
6.腸外營養:以輸液來補充營養。國內不同地區、不同醫院腸外營養混合液處方組成和配制方法差別較大。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藥學協作組組織專家,按目前中國當前實際情況及國際上發表的研究結果及循證醫學證據,結合配制方面有關專家的經驗,形成《規范腸外營養液配制(2018年版)》專家共識,為國內腸外營養液配制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提供推薦意見。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