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大冶市干旱特征分析及氣象服務研究> 正文

    大冶市干旱特征分析及氣象服務研究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6-29 10:56

    本文摘要: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本文分析了大冶市近些年的干旱特征,并提出了幾點防御干旱災害的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冶市干旱特征氣象服務 氣象災害是指對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損失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本文分析了大冶市近些年的干旱特征,并提出了幾點防御干旱災害的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冶市干旱特征氣象服務

    氣象與環境學報

      氣象災害是指對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損失,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大氣自然災害。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發生頻率最高、范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災害之一,也是制約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氣象災害在自然災害中占到了70%以上,每年的氣象災害都會給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損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不利影響越來越大,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了解氣象災害的特點,掌握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把握其發生和發展規律,研究防御措施,是減少自然災害損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氣象論文投稿刊物:《氣象與環境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和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科技期刊。主要報道氣象、大氣環境與生態環境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創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觀點的綜述性文章等,以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我國氣象與環境科學事業。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量充足,土地資源豐富,農作物產量高。太陽輻射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日照時數的變化趨勢,有助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科學地利用氣候資源,提高產量。因此,研究日照時數的特點對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氣候干旱的特征

      通過對1961年至2011年,市轄區內7個氣象站的日降水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大冶市的早旱日數以春早、夏旱為主,發生率最高,其次是初夏早,秋早最少。全市平均干旱日數125天。其中,2011年北方各縣(市)冬、春、初夏連續干燥期最長,為120天。

      1.1干旱的年變化特征

      統計分析表明,大冶市的旱情有明顯的年際變化。除1989年外,幾乎每年至少發生一次大面積的旱災,1962年、1972年、1986年、1991年、1997年均有發生。發生頻率最高,每年最多時達4次。1961年至2011年,51年共發生103次大范圍干旱,平均每年2次;中度干旱發生54次,平均每年不足1次;大旱和特旱共34次,平均3年2次。發生洪澇災害后,從次年開始,常有2~3年的干旱年。如54年為洪澇年,1955~1957年為旱年;1958年為洪澇年,1959~1962年為旱年;1975年為洪澇年,1976~1978年為旱年;1980年為低溫洪澇年,1981年為旱年;1985年為洪澇年,1986~1988年為干旱年;1996年為洪澇年,1997~1999年為大旱年,2000年為洪澇年,2001年為干旱年。

      1.2干旱的季變化特征

      1.2.1夏秋干旱。

      有著連續3年出現干旱早期周期規律性。例如,1955年至1957年、1959年至1962年、1968年至1970年、1972年至1974年、1976年至1978年、1993年至1995年、1997年至1999年,均為連續3年出現干旱。

      1.2.2春季干旱。

      有10年周期的變化規律。如195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1986年、1996年、1996年、2007年,全市春旱均有出現,且災害相對嚴重。

      總之,以春季干旱最為突出,1961年至2011春旱發生31次,平均不到2年就出現一次。初夏時節,平均旱期在2年左右,但強度相對較輕。盛夏季節,由于氣溫高,蒸發量大,作物生長快,需水量大,干旱的發生頻率也高,幾乎每年都有,成災程度較其他季節嚴重。干旱的發生頻率以秋季發生頻率最小,但往往持續時間較長,多為夏秋連旱。

      2、干旱的防御對策

      2.1開發空中水資源,做好人工降雨工作

      隨著現代化氣象科技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積極防御氣象災害已成為現實。在山區缺乏灌溉的情況下,人工增雨是抗旱的有效途徑之一。氣象部門要及時把握人工增雨作業時機,減少前期災害造成的損失。

      2.2充分利用地表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充分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作用,開發豐富的水利資源是抗旱的一項重要措施。60年來,全市已建成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8座,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塘堰17506口,總庫容16.8億m3。設計灌溉能力為4.56萬hm2。雖然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現有的水利設施的作用還不夠。今后要加強管理,注重渠道維護,充分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合理安排水資源,不斷提高灌溉能力,努力建設可灌可排的水利工程。在缺乏地表水灌溉的高寒地區,要堅持以戶為單位建設戶用蓄水設施。蓄積雨、雪水是解決山區缺水的另一途徑。要組織農戶挖水庫、建蓄水池,在自然降水不足的情況下,要組織農戶挖水庫,保證人畜飲水和灌溉用水需求。

      2.3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合理使用灌溉新技術

      大冶市旱情發生頻率約為80%。要減少干旱造成的損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避旱農業”。如擴大黃姜、香煙、藥材、經濟林、大豆等耐旱抗病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旱稻的種植面積,減少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②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要充分考慮推廣節水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噴灌和滴灌技術,使用該技術可節水60%左右。③玉米地膜覆蓋膜技術和營養缽移栽技術。該技術為玉米的適時早播提供了可能,具有明顯的保摘作用。④大力推廣水稻全膜覆蓋技術。該技術具有增溫、改良土壤、保肥、節水、抗早等綜合作用,可優化水稻生態環境,大大提高水稻產量。

      2.4加強干旱的預測、預報

      氣象部門要做好主要農作物生長時期的農業氣象預報。做好抗旱準備工作。如果能在秋播前預測出來冬春干旱和早春的旱情,可以通過提前或推遲播種期或增加水庫蓄水,達到抗早的目的。當然,對于超長期預報,目前的準確率還比較低,還不能滿足客觀需要。即使是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也很難達到較高的準確率。如果在短期預報或旬、月預報中報出提前發生的時間和強度,并準備好抗早材料,采取有效的應急對策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2.5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積極保護生態環境

      森林可以增加林區降水,保護和凈化生態環境,降低徑流速度,起到保水資源的作用。破壞環境和濫伐林木會改變地表水條件,減少地表涵洞水量,加速冰雪融化,增加徑流速度,導致土壤干枯。因此,嚴禁亂砍濫伐和過度放牧。要特別注意提高人造林成活率,提高森林覆蓋率。發揮森林的水(水庫效應)、氣(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土(覆蓋土壤)、凈化環境的生態功能。

      2.6盡快構建多部門聯合抗旱體系

      抗旱減災工作是飛航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需要農業部門、氣象部門、水利部門之間的通力協作,確保抗旱減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抗旱減災過程中,要提高抗旱減災的信息化水平,不斷完善水文氣象干旱預報預警機制和旱情監測系統,確保在短時間內獲取相關信息,確保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農業、氣象、水利等部門中選派優秀人員組成專家團隊,確保在干旱災害發生時,制定科學有效的抗旱減災對策。完善抗旱指揮系統和部門間抗旱應急預案,確保防旱減災工作順利開展,減少旱災危害。

      3.結語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大冶市的主要氣象災害干旱災害,致使農作物減產,給從事農業工作者的經濟效益帶來了影響,需要農業氣象部門通過對氣象的預測預警、植樹造林、蓄水、調整農業結和人工降雨構等手段來緩解干旱災害帶來的影響,為農業的發展和群眾的利益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旱災害[M].北京: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2002.33-35.

      [2]沈滸英.長江流域干旱年天氣背景分析[J].人民長江,1996,27(12):36-38.

      作者簡介:劉芳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3262.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