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生態問題事關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事關子孫后代的福祉,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戰略意義。習近平生態民生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這是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對中國當代生態環境和民生發
生態問題事關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事關子孫后代的福祉,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戰略意義。習近平生態民生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這是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對中國當代生態環境和民生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處處體現了習近平的為民出心。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對民生“小事”作出重要指示。這些事情看似尋常,但每一件都源自初心、系著民心。習近平同志在關于生態民生方面做出過重要指示,在這些“小事”中感受其治國理政的民生溫度。
一、習近平生態民生的主要內容
(一)綠水青山就是是金山銀山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這一論述是民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既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需要,也要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協調好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民生三者之間的關系,追求經濟利益與保護生態民生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如果破壞了是花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的,一顆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是需要二三十年的精心呵護才可以的,所以必須保護好綠水青山,這樣才能使其能源源不斷的發揮作用,為經濟發展提供長久的保障,為百姓計,應當將生態民生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保證大家的生存環境能長青。
天至清,水至藍,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基本訴求,同時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對于人們的生命和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關系到人民群眾幸福感的獲得和滿足。環境就是民生,既要經濟發展,更要建設美麗中國,優質的環境本來就是寶貴的財富,是無價之寶,厘清關系要害,平衡生態環境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相互協調,不能走之前的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亡羊補牢,要邊發展邊保護,保護優先,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必須保護青山綠水,也就獲得了金山銀山,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將節儉的傳統美德發揚下去,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我國社會長遠持久的發展。
(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在十八大以來,不斷加強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使我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轉變。事實證明,保護生態環境,須增強“四個意識”,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方針政策,承擔起應付的責任和履行相應的義務,致力于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人民居住在有著新鮮空氣、舒適、綠色的生活環境中,使人民吃的放心,住的安心,從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這樣才能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切實保護人民群眾享有的環境方面的權益,黨和政府要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公平的生態環境,保障每個人應有的權利,傾聽人民的心聲,相應習近平同志的號召,從民生“小事”做起,從垃圾分類做起,使人民群眾獲得幸福感,從而不斷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為人民提供生活的保障,習近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對美好生好的追求更多的體現在對優質的生活環境的要求方面,比如對于水和空氣的質量、對于綠色安全的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民幸福指數越來越依賴于環境帶來的滿足感,人民需要天藍水清,黨和政府應當應人民所呼,請人民所請,用實際行動踐行黨中央的決策。
(三)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放在民生的優先領域。70年來,人民群眾已經從對溫飽問題的關注上轉到環境問題,從當初的求生存到現在的保生態,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要滿足人們對于優質生態環境的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心全意地把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作為生態民生的首選任務。當前,霧霾天氣籠罩多地、各種廢水廢氣的排放、垃圾成堆等等都是民生之患,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上到下形成一體,共同努力,才能在環境問題這一仗中取得勝利。
習近平就垃圾分類這件“小事”作出指示。他指出,要開展廣泛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共走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
改善生態環境,解決突出問題,可以使很多山區的人民變得長壽,據統計,很多長壽的人都是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帶,他們食用的是天然自生的食材,飲用的是無污染的干凈水源,我國要致力于把每個地方都變成人們所期待的世外桃源,不僅在物質上脫貧致富,更要在環境上脫貧,走出新路子,人們工作生活的舒適,才能迸發出更多的潛力,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把握人類生存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由主觀意識去隨意更改,破壞生態平衡,要尊重規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國家。
二、習近平生態民生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生態思想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原則。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人既依賴于自然,又源于自然,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人類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踐的觀點,要發展經濟,就要發展社會生產力,自然為人類提供物質生產資料和人們生活所必需的各種需求,人類可以發揮創新力和主觀能動性,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能動的改造自然,使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結合,更好的為社會發展服務。
馬克思認為民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就必須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地奮斗著,這就是馬克思的民生思想。他認為不斷提高人們的滿足感是最主要的,這就需要發展生產力,而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關注生態民生,這樣才能雙向提高人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馬克思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中指出,社會發展可以塑造人的本身,而素質的提高則需要個人思想覺悟的全面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才能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民生發展。
(二)習近平生態民生的理論實踐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民生觀作為其生態文明思想的一部分,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注入了新的內容,豐富了民生建設的理論,也豐富了生態文明的理念,為民生建設開辟了嶄新的視角。習近平將生態建設與民生緊密相連,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待民生,尋求人民的真實需要。
生態民生的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促進經濟快速平穩的發展,同時也要保證生態平衡,綠色可持續發展。習近平提出的“環境生產力”理論、“兩山理論”、“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這些都是他尊重自然規律,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態民生關乎國家生存發展,必須得到重視,為了使生態環境健康持續發展,黨和政府切實保護人民群眾享有的生態方面的正當利益,盡自己所能為保護環境和綠色發展建言獻策,并且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定,緊跟黨的步伐,對于上面的指示一字不落的傳達下去,上下一心,共同打贏保護環境、推進生態民生建設這一仗,真實做到建設美麗的新中國。
三、習近平生態民生的當代價值
(一)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倒群眾中去”,秉承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為人民謀幸福,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他們的正當利益。由于歷史上各種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的生態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系統比較薄弱,加之近幾年經濟快速發展而導致的各種廢氣的排放,污染空氣,霧霾天氣的出現,給黨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人們對于生存環境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如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環境生態短板,不斷提升環境生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支撐能力,已經成為我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
習近平關于生態民生的各項指示,都顯示著“以人為本”的思想,生態與民生息息相關,需要同步提升,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點,對垃圾分類等民生“小事”都高度關注,并作出指示,現在全國各地都做了垃圾分類的處理,垃圾箱都是成雙出現,響應了黨的號召,通過這一項項政策的出臺,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逐步提升,使人們在良好的生活環境里獲得滿滿的幸福感,從而提高了黨的執政能力,使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逐步實現。
生態方向論文范例:建立中國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的思考
(二)構建美麗中國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做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自然生態的統一,這不僅僅是黨對全體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更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要變美麗,首先要從生態環境著手,中國幅員遼闊,各種山川河流,以及原生態美景數不勝數,但是要保護好并留存住它們則成為我們現在最重要的話題。海洋是重要的自然資源,需要加強保護,充分合理利用海洋,可以使其發揮巨大作用,作為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目標。海洋中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我國各地的政府對石油進行開發的企業進行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并對其實施嚴密的監管,保證工作人員不破壞海洋生態平衡,防止造成石油污染等其他不確定因素的發生。
現階段,我國對于“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的實施,以及青海三江源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工程,這些措施都是為更好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努力,我國還實施主題功能區,這對于緩解人口稠密,合理布局經濟資源的空間,使人口與資源趨于平衡,防止資源利用過度,這些政策方針對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民生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構建美麗中國提供了合理的實施途徑。
總之,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著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樣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斷增強,號召全國人民共同致力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作者:黃美蓉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