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公園城市是生態文明思想在當前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體現,是中國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意味著城市的轉變和升華。本文從公園城市的發展背景進行梳理,對相關意義及理念進行辨析,同時以柳州為例,對公園城市實施路徑進行探討,為公園城市理念在指標體系
摘要:公園城市是生態文明思想在當前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體現,是中國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意味著城市的轉變和升華。本文從公園城市的發展背景進行梳理,對相關意義及理念進行辨析,同時以柳州為例,對公園城市實施路徑進行探討,為公園城市理念在指標體系、規劃和建設體系方面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
關鍵詞:風景園林;公園城市;理念;實施路徑;柳州城市發展
2018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視察成都天府新區時提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發經濟高地[1]。公園城市的理念自此在風景園林行業內外乃至全國范圍內得以廣泛熱議,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建設公園城市是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更高要求,須以新發展新理念為引領,以自然環境為本底,以人民為中心,塑造自然生態特色突出的現代化宜居城市形象,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城市發展,成為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范式。
1公園城市的背景和意義
1.1公園城市的發展背景
為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1992年起就推動了“國家園林城市”的創建工作,意在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態、景觀、休閑、游憩需求。經過30多年的實踐,園林城市的創建在城市化的浪潮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城市公共綠色基礎設施,確保了百姓的生活福祉。目前,已有超過50%的城市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的榮譽[2],絕大多數城市將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定為發展的目標。21世紀以來,我國又逐步推進“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工作,大大提高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水平。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從“十九大”報告中可以看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了當今城市發展建設的根本目標。相較于“園林城市”與“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公園城市”的基本目標是以生態環境營造為引領的公共財富量與質的增長[3]。公園城市更注重于城市化的美麗、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公園和城市將實現更多層次、更高維度的融合發展。公園城市的提出是我國城市建設理念的歷史性飛躍,在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內涵和目標[4]。
1.2公園城市的意義
公園城市的理念和模式,就是要實現城市美好生活的社會價值。公園城市意味著要突破現有的綠化空間指標體系,意味著以公園為脈絡本底的城市空間形態塑造,意味著圍繞公園和綠化開放空間展開的城市生活方式,為“人、城、境、業”高度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是對中國傳統城市美學價值觀的回歸和重塑,凸顯大美天地的綠水青山城市美學觀。建設公園城市,是優化城市形態的重要契機,也是重塑美好城市形態的重要手段[5]。
2公園城市的理念特征
2.1以人為本,生態先行
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核心,將公園游憩服務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設幸福家園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保護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保護城市綠肺,構筑舒適宜居環境。
2.2普惠多元,共建共享
強調開放共享理念,豐富公園體系、推進公園基本服務均等化、提升公園服務能力、推進城市綠地網絡建設,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普惠公平與活力多元化的城市創新升級。
2.3城鄉融合,協調并舉
強調互促互生的新型城鄉關系建構,以發展類型多元的區域性休閑游憩服務來帶動村鎮發展轉型升級,以綠道串聯城鄉,輻射聯動城鄉統籌發展。
2.4傳承文化,彰顯特色
留住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包容多元文化,彰顯人文精神,根據城市地域資源和文化稟賦,因地制宜探索建設模式,打造“一園一品”、“一街一景”品牌,堅持鼓勵差異化發展,發揮公園和開放空間作為城市客廳的社會交往空間特性,彰顯和宣傳地域文化特色。
2.5多元共生,創新營建
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培育生態文化,將綠色開發空間系統作為促進社會善治和文化傳承宣展的場所平臺,強調和諧繁榮的城市公共空間營建,部門聯動,分級管理,社會參與,倡導全社會共同締造美麗家園。
3以柳州為例探討公園城市的實施路徑
3.1柳州公園城市建設基本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央“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以打造完善的公共游憩綠地體系和良好景觀環境的生態城市,建設山、水、城、人高度和諧統一的宜居城市,構建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健康城市為目標,不斷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均衡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創新城市建設管理,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新理念、新模式落地落實,充分彰顯公園城市的生態、美學、人文、經濟、生活、社會六大核心價值,全面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態宜居環境的追求。
3.2柳州市建設公園城市的基礎
柳州城市景觀極富特色,三面環山,中間開闊低平,整個城市呈現為山環水繞的大盆景空間形態,加上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特征,成就了堪稱絕美的城市景觀風貌。
通過多年努力,柳州的各項綠化指標不斷提高,綠地系統、公園體系日臻完善,截至2019年底,柳州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0564.50公頃,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8803.75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98%,建成區綠地率36.65%,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98㎡。建成區公園綠地48個,廣場綠地13個,游園綠地321個。近年來,柳州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等榮譽獎項,彰顯了生態宜居山水盆景園林城市品牌特色。
目前,柳州市已初步建成綠地更充足、品種更多樣、功能更完善、景觀更獨特、內涵更深刻的宜居“繽紛花園之城,燦爛人文之城,綠色生態之城”,為建設生態城市、公園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3.3柳州市建設公園城市的方向探討
3.3.1堅持規劃引領,編制公園城市試點建設總規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按照公園城市理念,構建全域公園體系框架。突出柳州“三江四合,抱城如壺”的自然環境,布局高品質綠色空間體系,營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的公園城市發展格局,突出柳州“源于山水、超越山水”的城市新面貌,體現山水城綠交融之美。
(1)強化頂層規劃設計。將公園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中,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內容,高標準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生態功能區規劃等。優化舊城改造空間,科學編制北部生態新區、柳東新區規劃、住房發展規劃,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
(2)完善城市綠地建設指標。堅持點線面結合,統籌規劃各類公園及綠地建設,均衡城市公園分布,加快推進城市綠道規劃建設,持續優化城市生態格局。
(3)完善城市功能形態。圍繞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布局,堅持科學規劃引領,著重圍繞生態功能、服務功能、創新功能編制規劃,完善城市水體、城市雙修等規劃內容,打造優美的公園城市生態環境。
3.3.2堅持生態優先,強化城市綠地系統建設
采取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的方式,完善城市公園體系建設。認真按照“擴量、提質、樹品牌、創特色”的建設要求,以“一園一品,各具特色”的建設原則,通過規劃布綠、添彩美化、合理布點等方式,不斷完善綠化建設,使城市園林綠化躍上新臺階。
(1)提升城市特色,凸顯“山水城綠”交融之美。
保護柳州“大盆景”整體山水空間格局,突出柳州山水風貌特色,協調山水之間的關系,挖掘山體人文景觀價值,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建設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現代化山水景觀風貌城市,建設“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城、人相依共融的生態城市空間境域。一是做足山體建設文章,依山建園,突出城市風貌特色。重點加強柳州市綠肺——蓮花山片區、古亭山片區的保護建設工作,在努力保護區域自然生態鏈的前提下,打造多樣化的公共空間,使保護和游憩得到高度融合。同時根據柳州喀斯特地貌特色,對柳州建成區內石山開展保護工作,逐步將有條件的石山改造為公園,形成“一山一公園,一地一盆景”的城市綜合山水景觀,豐富城市綠地立體度,增加城市觀景點。
二是做足水體建設文章,做到有水就有景觀。根據“百里柳江、百里畫廊”的規劃要求,結合濱水綠地、帶狀綠地建設對百里柳江、竹鵝溪、龍湖水系以及洛清江進行系統的景觀提升改造工作。三是推進城市綠道建設,實現山水之間及各景點的緊密聯系。以城市綠道建設為脈胳,以慢行系統為紐帶,連通山水、連通公園、連通街區、優化系統、解決卡點盲點,積極推進城市環城綠帶、區域綠道網、生態廊道、石山綠道、道路綠道和河岸綠道建設,實現城市出入口、城市主干道、城市各功能區、公共服務設施、交通站點及城市公園之間綠道的有機連通。
(2)完善城市綠地體系建設。
打破傳統城市公園的邊界,將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郊野公園,以及山林水體、濕地、田園等自然環境要素引入城市,推動生態全面融入城市空間,實現從“城中建園”向“園中建城”轉變;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有序建設完善各類游園綠地,形成大小結合、分布均衡、功能互補的城市綠地體系。一是加強綜合公園的建設工作,豐富公園類型。依托柳州自然地貌優勢,對城郊綠地開展文筆山郊野公園、古木坳郊野公園等郊野公園的規劃建設工作、豐富城市綠肺的景觀性、多樣性、均衡性。二是推進社區公園、小游園等綠地建設及命名工作。結合城市各區域的文化特色與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建設完善一批社區公園、小游園,確保絕大部分市民出行500米即能享受綠色休閑空間。提倡企業以“認建認養”的形式投入資金參與綠地建設并為綠地進行相應命名,形成均衡的城市綠地布局,城在園中的格局初見成效。
三是開展特色綠化工程建設。根據柳州地形氣候特點,分段、分片集中打造以四季賞花、觀葉、觀果、聞香為特色的春、夏、秋、冬自然植物景觀,開展特色綠化工程,彰顯紫荊花城特點。重點加強市花洋紫荊的種植工作,加大洋紫荊在城市觀花喬木中的比重,營造成片成團的壯觀開花景象,塑造“紫荊花城”城市名片。四是積極拓展綠地空間。通過拆違建綠、拆墻透綠、退硬還綠、見縫插綠、缺株補綠等有效措施,有效提升城市綠地率。同時,探索立交橋、建筑墻面、坡面、屋頂、擋墻、防洪堤等多種形式的立體綠化方式,使柳州園林綠化從二維平面上升到三維空間,革新傳統空間綠化模式,形成在原有的有限空間內增加綠量的綠化新特色。
(3)提升公園文化內涵。
一是以文化為公園之“魂”,深入挖掘各公園內涵。按照“一園一品”的要求,持續深挖打造柳宗元文化、劉三姐文化、山水民俗文化、白蓮洞古人類文化、奇石文化等風格各異的公園文化,將公園文化與城市文化相結合,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公園城市文化深度,體現人文溫度與歷史厚度。二是規范公園建設標準,實現精細化管理?茖W合理制定各級公園建設標準。統一公園標識,方便市民游客識別。體現公園的獨特文化,宣傳推廣公園城市建設成果。制定公園管養技術規范,對公園進行規范精細化的管理,促進公園管理質量穩步提升,真正達到建園為民的公園理念。三是推行“公園+”模式。推行城市公園建設與教育、體育、文化、旅游、醫療、養老、商業等功能融合的模式,豐富公園城市民生功能,更好滿足市民不同需求。
園林論文投稿刊物:《中國園林》本刊集學術性、綜合性、權威性于一體,主要刊登風景園林學科及交叉學科首次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優秀設計案例及創新設計作品,以及最新行業信息、動態等。
4結語
公園城市是中國城市建設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模式、新方向,是中國城市建設理論在新歷史階段的發展[6],作為新時代城市構建模式的理念創新,是指導新時代城鄉建設的生態文明觀和城市治理觀。從建設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建設,公園城市理念在指標體系、規劃和建設體系方面仍須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最終實現園在城中、城在園中的天人合一自然狀態。
參考文獻:
[1]吳巖,王忠杰,束晨陽。“公園城市”的理念內涵和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園林,2018,34(12):41-45.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EB/OL].
[3]劉濱誼。公園城市研究與建設方法論[J].中國園林,2018,34(10):10-15.
[4]李雄,張云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新命題:公園城市建設的戰略與響應[J].中國園林,2018(5):38-41.
[5]李曉江,吳承照,王紅揚,等。公園城市,城市建設的新模式城市規劃[J].城市規劃,2019,43(3):50-58.
[6]傅凡,李紅,趙彩軍。從山水城市到公園城市——中國城市發展之路[J].中國園林,2020,36(4):12-15.
作者:農守華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