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關于發展全程機械化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 正文

    關于發展全程機械化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8-27 14:08

    本文摘要:息縣位于河南省南部,地處淮河流域,地勢平坦,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屬于典型的平原農區。息縣總面積1835km2,總人口113萬人,轄23個鄉鎮辦事處,耕地面積10多萬hm2,以種植小麥、水稻為主,小麥常年種植面積9.33多萬hm2,水稻常年種植面積4.93多萬hm2,是國

      息縣位于河南省南部,地處淮河流域,地勢平坦,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屬于典型的平原農區‍‌‍‍‌‍‌‍‍‍‌‍‍‌‍‍‍‌‍‍‌‍‍‍‌‍‍‍‍‌‍‌‍‌‍‌‍‍‌‍‍‍‍‍‍‍‍‍‌‍‍‌‍‍‌‍‌‍‌‍。息縣總面積1835km2,總人口113萬人,轄23個鄉鎮辦事處,耕地面積10多萬hm2,以種植小麥、水稻為主,小麥常年種植面積9.33多萬hm2,水稻常年種植面積4.93多萬hm2,是國家優質糧生產基地‍‌‍‍‌‍‌‍‍‍‌‍‍‌‍‍‍‌‍‍‌‍‍‍‌‍‍‍‍‌‍‌‍‌‍‌‍‍‌‍‍‍‍‍‍‍‍‍‌‍‍‌‍‍‌‍‌‍‌‍。

    現代農業發展

      一、全程機械化水平現狀

      息縣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為:耕地面積98667hm2,農作物以小麥和水稻為主,種植面積139227hm2,其中,小麥種植面積90007hm2,水稻種植面積49220hm2,分別占耕地面積的91.2%和49.88%,小麥和水稻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6.65%,其中,機耕99.99%、機播88.88%、機收99.99%;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24%,其中,機耕99%、機械化種植率53.12%、機收99 %;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61%。小麥和水稻種植面積共139227hm2,植保機械保有量7248臺,其中,高效植保機械保有量1770臺;谷物產地烘干能力40.43%;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86.16%。息縣現有農機裝備配備科學合理,基本可滿足轄區內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需要。

      二、制約因素

      (一)綜合機械化水平仍然偏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矛盾凸顯

      自《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以來,在購機補貼等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有力推動下,在廣大農民群眾對機械化作業的旺盛需求拉動下,息縣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發展,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全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仍存在諸多“短板”,亟待解決。從農作物上看,雖然小麥生產基本實現了耕種收機械化,但其他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仍然偏低;從環節上看,雖然耕整地環節機械化水平較高,但部分作物的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環節機械化水平仍然滯后。

      當前,息縣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日益加快,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約束因素日益加劇,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地板”和市場價格“天花板”擠壓矛盾日益凸顯。持續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破解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必然要求和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農機和農藝融合不充分

      農機農藝相互依存于現代農業中,二者相互適應和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然而目前從體制機制上來看,首先,由于農機、農藝、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和土地等部門分頭管理,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品種選育、栽培制度與機械化生產的適用性有待加強,農機和農藝不能很好地融合起來。其次,農業土地流轉在規模數量上有了很大發展,但可以成片規;洜I的質量不高,造成耕作制度不統一、品種不統一和農機作業分散。最后,農業勞動人員作業素質偏低、知識層面淺,也制約農機農藝的融合發展。

      三、發展措施及建議

      (一)補齊短板,調整結構,重點突破,攻克薄弱環節

      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農民購買薄弱環節的農業機械。水稻插秧機、高效植保機、糧食烘干機、秸稈還田機需要進一步發展,為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裝備支撐。其中,農業機械中耕作機械多,收獲、植保、秸稈處理機械少;農業機械配套機具少,常用糧食作業機械多;特色農林牧副漁及設施農業機械少,低端低質機械多,高端智能化機械少。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多方配套發力,加快農業機械化大力發展

      在新時期下,特別是在息縣經濟產業化調整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推進息縣農業機械化,要從明確方向、創新驅動和政策支持三個方面入手,抓好貫徹落實。一是明確方向,著眼于“全程、全面”的總要求,準確把握農業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全程”是指農作物生產的產前(如農作物生產中的育種和種子加工)、產中(如農作物生產中的耕整、種植、田間管理、收獲、干燥和秸稈處理)和產后(如農作物生產中的收獲后處理和儲藏)的各個環節的機械化技術與裝備。

      “全面”是指農作物全面化、領域全面化和區域全面化,即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和飼草料作物全面發展;由種植業向畜、禽、水產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等全面發展;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發展;由發達鄉鎮向欠發達鄉鎮發展。目前,農作物生產中突出的薄弱環節主要是種植和收獲機械化,如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的種植、再生稻的收獲、玉米的籽粒直收、油菜的種植與收獲、雜糧的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秸稈還田和農田殘膜回收等。

      二是做到堅持綠色發展的原則,以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為方向,以精準作業為目標,包括精準耕整、精準施肥、精準種植、精準施藥和精準灌溉。三是堅持農機農藝相融合的原則,作物新品種和栽培的生產方式應以適應機械化生產為前提,農機裝備應與先進的農藝技術相配套,相輔相成,協同推進。四是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到精細化。五是政策支持重點解決適宜區域和作物的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落實好新產品補貼、購機補貼和作業補貼等支持政策,加大示范和推廣應用力度。

      (三)大力提升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服務能力,做到農機社會化、經濟化服務有效覆蓋

      對于現代化農業來說,農業機械化是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象征著我國農業向現代化又邁進一步。加快農業機械化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產量,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大力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因此,發展農業機械化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機化社會經濟服務組織。農機合作組織就是把分散的農機化力量整合起來,發揮1+1>2的理想效果,將農民和資源整合起來,發揮主要作用,為“三農”服務,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最有效途徑。

      農機教學論文范例:新時期如何做好農機化技術推廣研究

      (四)加強農機服務體系隊伍建設

      在現行體制下,農機推廣技術人員存在年齡偏大、知識老化、推廣經費不足等問題。當前形勢下應加強農機推廣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等相結合的方式,對基層農機推廣人員開展培訓,以適應新時期對農機推廣工作的新要求。加強專家型農機推廣人才的培養,培養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指導全縣農機推廣工作,提升全縣農機推廣隊伍整體水平。完善農機推廣管理體制,各盡其責、各施其能,激發工作熱情,充分發揮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加強農機使用經營者的素質建設,培養高素質農機農民、專業農民,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效應。

      作者:彭國勇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4005.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