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祖國西北邊陲,雄偉壯麗的天山腳下,奔騰不息的塔里木河像巨龍橫貫南境,北枕白雪皚皚的天山,南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與湖泊、沼澤、胡楊、紅柳植被等多種元素相互依偎,造就了一方美麗富饒的綠洲新疆塔里木盆地阿拉爾墾區。 這里天賦物寶,沃野千里; 這里棉
祖國西北邊陲,雄偉壯麗的天山腳下,奔騰不息的塔里木河像巨龍橫貫南境,北枕白雪皚皚的天山,南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與湖泊、沼澤、胡楊、紅柳植被等多種元素相互依偎,造就了一方美麗富饒的綠洲——新疆塔里木盆地阿拉爾墾區。 這里天賦物寶,沃野千里; 這里棉田如銀海,紅棗如繁星。
三產融合牽引 鋪展林果經濟大盤
“兵團上下高度重視阿拉爾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工作,兵團領導先后兩次赴師市指導創建工作,并對產業園創建作出批示。 創建以來,撬動社會資本6.6億元,共投入資金9.02億元開展創建工作。 ”阿拉爾市棗業協會秘書長魏元杰向筆者介紹。
第一師阿拉爾市規模種植紅棗的歷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并快速成長為我國紅棗產業的核心產區,年產量達110萬噸,占全國紅棗產量的16%、新疆紅棗產量的32%,可以說全國每銷售10顆紅棗就有1顆來自阿拉爾。
20世紀90年代至今,第一師阿拉爾市立足于資源優勢,整合農林科技力量,堅定不移發展以紅棗、蘋果、核桃為主的特色林果業。
據筆者了解,阿拉爾地區的紅棗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遭遇過瓶頸,如品種雜、銷售難。 為此,第一師阿拉爾市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為突破口,先后舉辦了七屆紅棗文化旅游節,充分展示兵團各地,特別是一師阿拉爾市果品的獨特品質和品牌形象,謀求以紅棗為核心的優質果品在全國的競爭優勢。 時至今日,特色林果業占到全師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有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3個國家級園區。
銷售離不開精深加工,提升紅棗加工水平是阿拉爾人的共識。 僅園內就有紅棗加工企業37家,其中精深加工企業2家。 2019年紅棗年加工量從2018年的3.3萬噸提升為13.95萬噸,增長322%。 紅棗初加工轉化率從18.2%提升到80.8%,增長343%。 在北京、廣東、浙江等20個城市建立了穩固的銷售網點。 園區里的阿拉爾海升果業是一家集研發、加工、生產、開發和銷售為一體的企業,2018年生產紅棗果糖、紅棗清汁3000噸(消化等外棗約1萬噸),以每噸1.3萬元出口美國,實現產值3900萬元,帶動4166戶職工致富,戶均增收3344.5元。
產學研相結合 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翻滾的大漠熱浪和天山雪域的冰冷氣流晝夜置換,使得阿拉爾市晝夜溫差極大。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病蟲害難以生長,出產的阿拉爾紅棗個大皮薄、果肉緊密,入口柔韌,細膩甜蜜,營養豐富,因其所含維生素不僅種類多,而且含量高,享有“活性維生素丸”的美譽。 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阿拉爾人創立了“塔里木河”區域公共品牌,完成“塔里木河”商標全領域注冊,統一“塔里木河”牌外包裝并推廣使用。 “塔里木河”系列品牌產品榮獲CCTV魅力農產品、北京農產品交易會金獎、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等。 建成阿拉爾市紅棗博物館,展示中華紅棗發展史及兵團、師市紅棗種植史,提升了紅棗品牌形象、文化魅力和品牌影響力。
2010年以來,第一師阿拉爾市就與河北農業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河南鄭州果樹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 “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紅棗初級加工率達100%; 在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西安、成都、烏魯木齊建成24小時果品倉儲物流配送中心; 在國內主要中心城市建成具有自主定價權的直銷總店50個; 在國內主要電商平臺建立網絡直銷店,與國內主要連鎖超市建立供銷合作關系。
2019年,第一師阿拉爾市引進鄭州商品交易所,聯合山西格林大華期貨公司及平安財險創新實施紅棗“期貨+保險”模式,出資133.6萬元承保紅棗現貨量不低于3000噸。 2019年4月,阿拉爾市紅棗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為紅棗相關企業、種植戶提供了規避風險的工具。 紅棗期貨交割庫建設促進紅棗產業質量的提升,為紅棗期貨在當地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開頭作用,使期貨這一金融工具與當地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龍頭示范帶動 助力職工奔向小康
潮涌塔河,大地生金。 隨著兵團農牧團場改革的縱深推進,阿拉爾人堅持“立棗為業、興棗富民”的思路,加快基地建設,培育龍頭企業,打造銷售服務體系,延長產業鏈,力爭通過3年到5年的時間,建成全國面積最大、品種最全、品質最優的有機紅棗基地。 引進龍頭企業,收集22個省區的紅棗種質資源445份,建成新疆地區唯一的紅棗種植資源圃,篩選出駿棗、灰棗輻射到和田、若羌、喀什、阿克蘇等南疆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培育精選的金谷大棗、冷白玉等14個新品種向南疆棗區推廣。
阿拉爾人堅持好產品是種出來的理念,依托獨特的水土光熱資源和畜牧業優勢推動果畜一體化發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建成綠色有機生產基地10.25萬畝,建設鮮食冬棗基地9023畝。 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職工”利益聯結模式,如塔克拉瑪果業有限公司自建和流轉設施冷棚5000余畝種植錯季上市冬棗,建成2.7萬平方米的篩選包裝車間,畝產值2.4萬元,畝利潤1.2萬元,職工平均收入24萬元,增收50%以上,帶動1000名職工和6000余名季節性勞動力就業。
農藝師職稱論文范例:長紅棗果酒發酵工藝優化及風味物質分析
天山巋然,長河不息。 塔里木盆地阿拉爾墾區,一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新模式日漸成熟,林果業產業化、品牌化的發展戰略,如同一幅錦繡畫卷,在塞外江南這片沃土上自由舒展。 今年,按照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總體要求,第一師阿拉爾市以“六穩”和“六保”為主要工作目標,全力做好特色林果業發展,致富職工群眾,使之成為展現美麗新疆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阿拉爾人種棗,它帶給阿拉爾人物阜民豐的生活; 阿拉爾人愛棗,它帶給阿拉爾人雅書重文的精神世界。秋到阿拉爾,70萬畝紅棗基地,棗果滿枝,棗香四溢,讓人流連忘返。 相信,阿拉爾現代林果業一定會開出絢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作者:李向新 王 紫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