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制定了我國國民經濟未來5至15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出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這些規劃背后蘊含著哪些投資藍海? 數字經濟地位將凸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制定了我國國民經濟未來5至15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出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這些規劃背后蘊含著哪些投資“藍海”?
數字經濟地位將凸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說明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更為凸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提出“壯大數字經濟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的建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盤和林表示,創新,既是數字經濟的內核,也是驅動數字經濟不斷演進發展的動力。5G等通信技術的迭代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崛起,是數字經濟落地應用的基礎,正是這些技術創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壯大。“除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之外,監管創新也不可或缺。”盤和林說。模式創新是讓數字經濟煥發生機的關鍵,可以推動實現金融、消費等細分市場的變革。監管創新則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動力。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現代化治理水平才得到了全面提升。此次大會再一次明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盤和林分析,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實現過程中,數字經濟恰好可以發揮重塑作用,推動前者實現質的飛躍。
比如農業生產,數字經濟的出現讓柔性生產線成為可能,在供給和需求兩端建立了有機聯動的農業生產機制,避開了經濟學中開放蛛網模型的時滯效應,減少了谷賤傷農等情況的發生;借助智能化、機械化的手段可助力農業實現規;a,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行業生產率。數字經濟助力消費市場開拓了不少新的業態,直播經濟、跨境電商、互聯網金融等新互聯網模式的出現,促進了人們消費理念的升級,豐富了人們的消費渠道。
同時,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建立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反向定制平臺,拉近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距離,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多樣化需求,這對提振消費也大有裨益。盤和林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了產業升級、要素流動、擴大消費等多種發展路線,在其背后是未來10年壯大數字經濟的美好愿景,其將融合要素、生產、消費的多方力量,形成促進經濟整體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內需將獨領風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說。李義平認為,大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有條件建立起相對健全的產業鏈,因而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可以把內需拉動作為經濟發展的基點。當然,我們強調內部可循環,強調擴大內需,并不是不要外循環。選擇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點,與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貿易并不矛盾。
今天的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完全有條件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完整內需體系可以更好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李義平說。
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動態的、發展的、上升的,正是不斷滿足這種動態需要的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李義平還認為,構建完整內需體系有利于對沖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快構建完整內需體系,必將把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
生態環保不可或缺會議公報提出,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兼德國能源轉型智庫高級顧問張樹偉表示:“這是對于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個總綱領。
從生態環境部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以及一步一步實現的決心。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一步我國政府必將根據這一指導方針,設定若干反映生態系統安全界限的指標,比如耕地面積、最大污染物濃度水平、地區排放總量、對外依存度等,作為經濟發展的硬約束。我們也相信,這將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需與必然。”有關“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的目標,張樹偉認為,其含義首先是界定了我國“低碳發展戰略”的具體內涵;其次,從目前開始如果再建設高耗能高排放的基礎設施,可能就要面臨擱置或者提前退役的風險。
生態環境論文范例:農業工程的研究實施與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將加快推進碳市場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在確保實現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加快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體系,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今后我國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明確地方、行業的達峰目標和行動方案,鼓勵相關部門制定達峰專項行動方案。達峰行動相關工作將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并對各地達峰行動的進展情況進行考核評估。
作者:川江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