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筆者根據河源地區5個國家氣象站19702019年和區域自動站近10年的氣象數據以及相關農業數據,采用數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的氣候特征,表明河源市氣溫、降水、日照等氣候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發展農業,但氣象災害頻發,需要對農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促使農業健
摘要:筆者根據河源地區5個國家氣象站1970—2019年和區域自動站近10年的氣象數據以及相關農業數據,采用數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的氣候特征,表明河源市氣溫、降水、日照等氣候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發展農業,但氣象災害頻發,需要對農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促使農業健康發展。筆者結合了河源市茶葉、獼猴桃和水稻等特色農作物的生理特征,采用GIS技術,對特色農作物對應的氣象災害進行了精細化區劃,并對區劃結果進行了詳細分析,為當地農業生產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候因子;氣象災害;農業生產;河源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境內土地資源豐富,且土地肥沃,地帶性的自然土壤為紅壤,有利于發展立體生態農業,由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臺風、暴雨、雷電、大風等氣象災害頻發,對河源市農業生產影響重大[1-7]。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河源市的氣候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極端災害性天氣出現的概率也明顯增加,如2019年“6·10”“6·12”特大洪澇地質災害,造成全市受災人口達38.76萬人,因災死亡21人,直接經濟損失達37.41億元;2005年“6·20”特大洪澇災害,造成全市100個鄉鎮受災,因災死亡26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1.64億元。氣象災害多導致當地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8-12]。因此,對河源市氣象災害特征、出現規律和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可有效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合理利用當地農業氣候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區和數據來源
1.1資料來源
氣象資料來源于廣東省氣象局提供的河源地區5個區縣的國家氣象站1970—2019年的降水、氣溫等逐日數據,并且包括相應站點的經緯度、海拔高度等地理數據[13-14]。相關農業數據主要來源于當地的統計年鑒以及農業部門公布的相關數據。
2主要農作物氣象災害指標
本文研究的河源地區主要農作物包括茶葉、獼猴桃、水稻。其中,河源地區茶葉主要農業災害包括早春霜凍、夏季高溫熱害;獼猴桃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包括高溫熱害、干旱;水稻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包括干旱、寒露風。
3河源市氣候資源分析
3.1日照特征分析
河源市山形地貌復雜,各地日照時長不一,平均年總日照時數為1602.4h~1776.4h。一般平原多于山區、夏半年多于冬半年。各月日照時數基本呈單峰型分布,7月份最多,3月份最少。年日照百分率的分布趨勢與日照時數分布基本一致。年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總體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3月份日照時數明顯偏少,不利于作物生長,5月份起,日照時數逐漸增多,7月份達到峰值,7到12月日照時數呈略微減少的趨勢,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日照條件。河源市春季日照時數最少,陰雨天氣多,較不利于作物生長;夏季光、水、溫均較充足,雨熱同季,利于作物生長;秋季日照時數僅次于夏季,干晴天氣居多,利于秋收;冬季則日照時數第二少,降水明顯偏少,溫度明顯偏低,陰冷天氣居多,不利于作物生長。
3.2降水特征分析
河源市年總降水量為1678.1mm~1964.7mm,呈西南向東北遞減的趨勢。年內分配不均勻,春夏多,秋冬少。秋冬降水少,容易形成秋冬連旱,有利于秋收,但不利于冬作物生長。
4—9月的總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4%以上,前汛期以鋒面低槽降水為主,平均降水量為722.1mm~911.1mm,分布趨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遞增;后汛期以熱帶天氣系統降水為主,平均降水量為513.0mm~624.8mm,分布趨勢由南向北遞減。降水集中在汛期,與光、熱同步,滿足了農作物生長需求,利于農作物生長;但降水集中,易出現暴雨、短時強降水,容易形成局部洪澇,會給經濟作物帶來不利影響。
3.3氣溫特征分析
河源市年平均氣溫在19.9℃~21.7℃之間,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區。各地常年平均氣溫:河源市區21.7℃,龍川21.0℃,紫金20.9℃,連平20.2℃,和平19.9℃。年內各月平均氣溫變化呈單峰型,7月為月平均氣溫最高月,1月為月平均氣溫最低月。氣溫年際變化幅度由北向南逐漸減小,呈明顯的波動性和前冷后暖趨勢,總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河源市年平均氣溫變化不大,且逐年略有上升的趨勢,對農業生產是極其有利的。
4氣象災害特征分析
4.1低溫陰雨低溫陰雨是春季影響河源的重要災害性天氣,是影響農業春季播種的主要災害。春季,極地大陸冷氣團開始變性減弱,而暖濕的南支槽開始活躍,冷暖氣團常在南嶺至廣東省沿海之間交綏,形成南嶺靜止鋒或南海靜止鋒,導致河源出現持續的低溫陰雨天氣。河源市每年均會出現低溫陰雨天氣,影響程度屬中等偏重。近年來,影響河源的重大低溫陰雨災害年份有2001、2005、2008、2010等。
4.2暴雨河源市是廣東省四大暴雨中心之一,全年各個月份均有可能出現暴雨。主要集中在4—9月份,約占全年暴雨的84%,且時常出現連場暴雨。年平均暴雨天數為6.8天,最少為0天,最多為17天;連場暴雨多出現在5—7月。重大暴雨災害年份有1959、1964、1966、1968、1975、1979、1983、1984、1986、1994、1998、2005、2006、2008、2010、2012、2016等。
4.3干旱河源市雖然降水比較充沛,但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季節差異大,加之太陽輻射強,氣溫高,蒸發和作物蒸騰量大,及以丘陵山區為主的地貌等因素,因此,干旱也極易發生。河源市干旱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春旱和秋旱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旱災;夏旱持續時間較短,范圍較小;冬旱雖發生的概率大,但冬季少雨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故造成的災害一般較小。近年來,出現較嚴重干旱災害的年份有2002、2004、2005、2009、2020、2021年。
4.4寒露風寒露風是秋季影響河源的重要災害性天氣。寒露風是指“寒露”節氣前后因北方冷空氣入侵引起急劇降溫、大風的天氣現象,對正處于抽穗開花期的晚稻危害很大?傮w上,河源的寒露風影響程度屬于偏輕。河源地處粵北山區,地形復雜,寒露風在空間上分布不均,總體呈北多南少、東多西少的趨勢。近年來,影響較嚴重的寒露風天氣過程為2004年10月上中旬,持續時間達19天。
5特色農作物區劃結果分析
5.1茶葉氣象風險區劃結果分析
河源大部分地區茶葉早春霜凍風險主要為輕度風險;其次為中度風險,該區域主要分布在連平縣的陂頭鎮、元善鎮、上坪鎮、油溪鎮、內莞鎮,和平縣的浰源鎮、熱水鎮、青州鎮、上陵鎮、大壩鎮、下車鎮西南部,龍川縣北部的細坳鎮、麻布崗鎮、上坪鎮、貝嶺鎮,該區域大部分海拔介于600m~1100m,早春氣溫較低;重度風險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連平縣的內莞鎮、上坪鎮、油溪鎮等零星區域以及龍川縣北部的細坳鎮、麻布崗鎮、上坪鎮交界處的零星區域,該區域大部分海拔較高,是介于900m~1300m的山區,早春易出現低溫凍害。
河源地區茶葉夏季熱害重度風險分布最多,除連平縣外,其余區縣均是重度風險分布最多;中度、輕度風險主要分布在連平縣大部分地區、龍川縣北部和南部、東源縣西部和中部地區、紫金縣南部地區。河源的茶葉產區桂山茶、仙湖茶、康禾貢茶、石坪頂茶、柳城茶,紫金縣黃花茶、龍窩茶、南嶺茶,和平縣青 州茶,龍川縣桂林茶、托里茶,連平縣巖仔茶、九連山茶、連溪茶等均分布在該區域。
5.2獼猴桃氣象風險區劃結果分析河源獼猴桃高溫干旱風險大部分為中度風險,其次為重度風險。重度區域主要分布在和平縣的彭寨鎮、古寨鎮、林寨鎮、東水鎮的小部分區域,龍川縣的黎咀鎮、四都鎮、豐稔鎮、老隆鎮、佗城鎮,東源縣的柳城鎮、藍口鎮、黃田鎮、義合鎮、仙塘鎮、錫場鎮、新回龍鎮、新港鎮,源城區大部分區域。輕度風險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連平縣的內莞鎮、上坪鎮、油溪鎮、元善鎮等,和平縣的浰源鎮、熱水鎮、青州鎮、上陵鎮、下車鎮(河源地區獼猴桃最大的產區)、大壩鎮、優勝鎮,龍川縣的細坳鎮、麻布崗鎮、上坪鎮、貝嶺鎮、新田鎮、回龍鎮、紫市鎮、佗城和義都交界等區域,東源縣的曾田鎮、黃村鎮、康禾鎮,紫金縣的中壩鎮、紫城鎮、南嶺鎮等。
5.3晚稻氣象風險區劃結果分析
河源晚稻寒露風風險大部分為輕度風險,中度和重度風險主要分布在河源北部地區,中南部零散分布。其中,重度風險主要分布在連平縣的元善鎮、上坪鎮、內莞鎮、陂頭鎮、溪山鎮、油溪鎮、忠信鎮、高莞鎮、大湖鎮、三角鎮、繡緞鎮,和平縣的浰源鎮、熱水鎮、青州鎮、上陵鎮、下車鎮、大壩鎮、優勝鎮,龍川縣的細坳鎮、麻布崗鎮、上坪鎮、貝嶺鎮、新田鎮,東源縣的澗頭鎮西北部、曾田鎮西南部、黃村鎮南部,紫金縣的南嶺鎮東南部區域。重度風險的區域大部分海拔較高,介于900m~1300m。
6小結
一方面,河源市氣候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發展農業,但由于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象災害頻發,也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建議根據河源市的氣候特征合理規劃農業。另一方面,河源市的茶葉、水稻、獼猴桃等特色農作物中度、輕度氣象地域廣,范圍大,可充分挖掘河源地區主要農作物種植資源潛力,并結合本地自然環境特征選擇優良品種,在低風險區域內適度擴大種植面積,打造河源的優勢品牌。
參考文獻:
[1]崔雅祺.中國主要糧食作物氣象災害標準體系評價[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20.
[2]詹興國.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財富生活,2019(14):110.
[3]萬婷婷.江西省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分析[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9
[4]劉少軍,蔡大鑫,田光輝,等.中國橡膠樹種植區臺風災害危險性分區[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9):134-140.
[5]蔡敷川,黃帥,肖明麗,等.1965—2017年河源市降水的氣候特征分析[J].廣東氣象,2019,41(3):25-28.
[6]段;,侯學源,賀發勝.河源市秋季暴雨的時空分布和環流特征[J].廣東氣象,2019,41(1):5-9.
[7]曾欽文,曾思亮,許德生,等.近45a河源地區暴雨日數的氣候特征分析[J].廣東水利水電,2017(2):6-10.
[8]黃婷婷.河源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研究[D].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8.
作者:林宏建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