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農業職稱論文淺析農學專業土壤學研究> 正文

    農業職稱論文淺析農學專業土壤學研究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5-07-03 17:31

    本文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也是我們發展的目標可以大學開設的農業專業也是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的農業大學應該有自己的實踐基地,而不應該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小編推薦一篇關于農業如何教學的問題。 【摘要】隨著農業的發展速度的加快,土壤學的教學越發重要。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也是我們發展的目標可以大學開設的農業專業也是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的農業大學應該有自己的實踐基地,而不應該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小編推薦一篇關于農業如何教學的問題。

      【摘要】隨著農業的發展速度的加快,土壤學的教學越發重要。本文將主要對農學專業土壤學教學質量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學;土壤學;教學質量

    農業期刊論文

      1 教學內容的改革

      1.1 正確定位課程教學、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

      土壤學主要是研究土壤的基本理論以及土壤分布的規律,學習土壤學是農學類學生需要基本掌握的一門基礎學科,而進行土壤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全面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以及土壤的分布規律。目前,農業發展迅速,而土壤學的重點和任務主要是從土壤的肥力出發,加強土壤肥力的培育,不斷提高土壤的質量, 從而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和土壤的持續利用。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課程內容以及農學類專業的特點的基礎上,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著重了解和認識土壤的肥力以及土壤的類型。加強對土壤基礎理論的認識,詳細講授土壤肥力的作用,掌握水分與土壤的肥力的關系。

      1.2 突出教學主線,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在許多學校,土壤教學安排的學時不多,基本是較少的學時完成較多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保證土壤教學的質量。在教學時,需要將各個章節劃分為五個主題,即土壤組成、土壤物理性質、土壤化學性質、土壤分布以及當地主要土壤類型及特點。通過分解,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地了解學習的重點以及學習的框架,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自主以及積極思考的能力。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聽課時可以充分地集中注意力,從而主動地探索問題。

      1.3 站在學科前沿,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

      由于土壤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發展規律等知識的更新速度較慢,很多學生對土壤學的學習興趣不大,經常感覺到學習土壤學時比較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土壤學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增加新知識、豐富課本的內容,不斷更新課本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查閱課外書籍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理論,隨時關注土壤學的發展動態,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整理,隨時向學生講解,豐富學生的土壤學知識。

      2 進行土壤學實踐教學

      2.1 土壤有機質部分實踐教學

      土壤肥力是土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土壤學的關鍵部分,土壤的有機質與整個農業的產生密切相關。在學校的教學安排上,教師基本都是講授第三章的土壤有機質的教學內容的第十個學時后,才會開始安排學生進行土壤有機質有關的實驗課程。實驗課的主要內容是測量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大多數教師都忽略了對土壤有機質肥力的含量的測量。因此,教師在講授土壤學課程時,首先對土壤學的有機質的理論進行詳細地講解,在進行土壤有機質的實驗課之前,安排學生在野外充分地認識土壤,然后再進行土壤實驗教學。在土壤實習的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重點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1)重點觀察和認識三種以上的具有有機質含量的土壤,了解有機質含量的不同對土壤物理性狀產生的影響。(2)詳細查看具有不同有機質的土壤上殘留的作物,通過對殘留物的觀察和分析總結土壤的肥力的不同程度對農業作物產生增氧的影響。(3)學生學習如何規范土壤樣品的采集與保管,充分全面地掌握如何有效地進行風干土壤的制作和保存技巧。最后要求學生寫一份土壤有機質觀察學習的實習報告。通過進行實地實訓,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認識和掌握土壤有機質對在土壤肥力中所起的作用,加強學生對風干土壤的水分以及有機質含量的測量。采取先理論教學、再實踐觀察測量以及實驗測定的調整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土壤有機質部分的知識。因此,可以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證其能夠獨立地完成土壤有機質測量的實際工作,提高學生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機質含量測定和土壤樣品的采集與制備等完整技能。

      2.2 野外調查部分實踐教學

      實施土壤野外調查實踐往往是土壤學最主要以及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對土壤學有一個綜合全面的認識。野外土壤實習一般采取集中形式進行,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受到交通條件和交通工具、個專業集中進行和教師工作的任務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難以保證野外土壤實習的正常有序地進行。野外土壤實習的理論重點是分析成土岡素在土壤形成和發育所起的作用。由于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難度較大,所以在進行野外調查實習時,需要對各個章節的實踐教學內容的進行分散學習,從而可以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在講授土壤的形成、發育以及分類之前,提前進行野外調查,同時開展土壤綜合實驗的內容,不斷加強學生對實踐的認識。避免產生學生對這方面產生空白的現象。對野外的調查實踐可以安排四天的實踐,第一天主要是安排學生查看錄像、觀察不同的土壤類型樣本,將野外調查工具提前準備充分;第二天主要安排學生對典型的土壤的剖面進行詳細地描述;第三天安排學生對成土的五種因素,即流水沉積母質、風積母質的形成以及河流、植被和地形,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有什么影響;第四天主要是整理土壤樣本,要求學生完成野外調查報告。明確野外調查的內容,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每組學生需要取出完整的剖面層次里的土壤樣本,并且完整地保留下來以供以后評價實踐成績的標準。第二,至少觀察三種以上的成土過程。第三,查閱1 份縣級以上的土壤志。充分了解具體的土壤類型的劃分以及土壤水分的養成狀況。通過進行野外調查實踐,使學生全面地掌握挖掘土壤剖面和土壤樣品采集,從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獨立地進行有關土壤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實現土壤教學的目標。

      3 總結語

      綜上所述,改革土壤學的教學內容, 加強土壤學的實踐操作,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對土壤學實用性以及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不僅學習到豐富的土壤理論知識,也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材的建設與改革,在多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從而不斷提高土壤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謝英荷、洪堅平、田曉紅. 提高土壤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探索[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11(12) :169—171

      [2] 張錫洲、王昌全、李廷軒. 土壤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 2012.12(17):158-159

      [3] 田應兵、王文凱. 地方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 社科版),2011.12(16) :244-246

      小編推薦優秀的農業期刊 《農村實用技術》

      《農村實用技術》(月刊)創刊于1998年,是由云南省科學技術廳主管、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所主辦的農業技術類刊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3768.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