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發表學術論文網 近年來,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寫作服務。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
發表學術論文網近年來,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寫作服務。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業生產者參與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農業新聞中的市場報道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
農業新聞中的市場報道,主要是指在農產品離開生產地、走向市場,到最終走上消費者餐桌這一系列環節中所產生的報道。這一系列環節中,包括加工、宣傳、銷售等多個環節,涵蓋了農產品“實現驚險一跳”的全過程。
但在此類題材新聞的報道中,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簡單化、模式化報道傾向,且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出市場的變化和趨勢,因而不能很好地指導生產者做出相應調整、提示政府轉變或增加相應職能。
本文以我國西部《重慶日報農村版》中《關注農產品滯銷》專欄為例,分析西部農產品市場化報道的不足,并探討如何更好地從市場經濟角度報道農業新聞。
一、農業新聞市場報道出現的背景
(一)宏觀的轉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在逐步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從現代經濟與傳統經濟并存的二元經濟轉向現代一元經濟,二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農產品作為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也逐步進入市場化經濟大潮中。1999年,政府進一步明確了農村實行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全面放開農產品收購市場;2001年,我國加入WTO,農產品市場成為首批開放的市場之一,農業生產受到更大市場的影響。
(二)微觀的不足
但在市場化經濟大潮中,卻出現了農業生產者對市場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生產者觀念的落后。中國實行小農經濟已有數千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主要是實行計劃經濟,而真正開始建市場經濟體制僅有30多年時間。目前,不少生產者,尤其是單家獨戶從事生產的農民,頭腦中還殘存著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思想,在面對市場時“兩眼一抹黑”,在市場化的經濟大潮中難免“嗆水”。
二是生產者行為的不適應。市場經濟“風云莫測”,需要生產者更好地把握各種信息、提高應對市場的能力,這涉及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新的經營體制來從事生產。而目前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以及部分業主對市場信息的把握不足,也導致生產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
二、農業新聞市場報道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基于市場化視野、反映農產品銷售的新聞在“三農”報道中所占份額越來越重。這類報道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業生產的結構、質量,也能較客觀地反映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期望,因而對生產者、對消費者、對負責“保證城市農產品供應、確保農民增收”的政府部門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信息來源。
2011年11月,《重慶日報農村版》對農產品市場進行關注的基礎上,特設了《關注農產品滯銷》專欄;2012年,該專欄全年共刊發62條稿件。毋庸置疑,這些稿件都幫助生產者呼吁買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賣難;同樣的,作為一個新專欄,其存在的問題在當前我國西部農業新聞市場報道中具有代表性。
以下以2012年該專欄刊發情況為例,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報道平面化
報道平面化,主要是指報道僅局限于發布農產品“賣難”信息,而沒有對農產品“賣難”表象之下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如2012年2月10日第九版《合川太和鎮1200噸胡蘿卜盼買家》,主要是寫該鎮小河村種植的600畝胡蘿卜滯銷。文章生動地描寫了村里胡蘿卜滯銷的情景、農民焦急的神態,詳細地計算了若滯銷農民將承受的經濟損失,但對為何出現滯銷、建議采取哪些手段進行銷售,則完全沒有提及。
不可否認,在此類題材稿件中,報道賣難的信息是極為重要的方面,但這只能對一時一地的農民有所幫助;而若能深挖出其中的緣由,則可以為其它地區農業生產者的發展提供前車之鑒,從而擴大關心的受眾范圍,新聞的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報道模式化
在《關注農產品滯銷》專欄開欄三個月后,平面化的報道有所減少,欄目稿件開始有意識地對“賣難’,原因進行剖析,但由于采寫者素質參差不齊等原因,又進入另一個誤區:模式化。即提出的原因都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皆準,卻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個體性差異關照不足。
如2012年8月30日9版的《銷路不暢5萬斤梨子盼買家》,講述了綦江區趕水鎮新爐村種梨大戶張紹文種植的黃花梨賣不動。文中簡單總結的原因有三點:交通不暢、信息閉塞、供大于求——而這三條也是山區農產品滯銷的普遍性經驗,是此類題材分析原因時屢用不爽的“萬金油”。
但此文發表后,筆者因其它機會與張紹文聊天,發現他雖苦干,但付出與收獲遠不成正比。除了基礎設施落后外,張紹文個人的思想觀念落后是主要原因:擔心上門收購的水果批發商“賺了大頭”,因此寧可自己肩挑背磨挑到臨近的鄉場上賣,市場范圍小,因而供大于求;用效率較低的老方法種植、銷售,沒有時間接觸外界信息,使他的品種、貯藏方式落后外界至少10年,進一步加劇了銷售難度。
根據了解到的情況,筆者將辛苦與“賣難”有意作對比,深刻剖析了張紹文“賣難”背后的故事及原因,寫成《每天都盼著苦盡甘來》一文,發表于《重慶日報》城區版和農村版,不僅獲報社當日好新聞,還被三農網、大渝網等多家媒體轉載。
(三)報道視野較狹窄
隨著交通的便捷、信息的發達,尤其是在加入WTO后,生產者面臨的市場已由過去的一鄉一縣,擴大為全國乃至全球。因此,農產品賣難受外界的影響更大,需要在采寫時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
以2012年8月24日《盲目擴種青蒿價格大幅下跌》為例,介紹了酉陽頭年青蒿價格高企、農民盲目擴種后,當年青蒿卻大面積遭遇“賣難”的情況。文章將青蒿賣難歸結為盲目擴張,供大于求導致銷售發愁。
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確實是找到了青蒿賣難的一個原因。但如果多查找相關資料不難發現,供大于求背后還有國際市場的左右:過去藥商到酉陽等地收購青蒿,是為了提煉青蒿素這種治療瘧疾的特效藥。2011年,有不少四川、湖北等制藥企業加入生產青蒿素的大軍中,抬高了青蒿的收購價。而青蒿素的提煉價格高企,國內外的制藥廠開始積極研發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蒿素的預期價格,造成2012年青蒿價格的猛跌。
三、提升農業新聞市報道質量的措施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改變生活的今天,作為傳統的紙質媒體,要在市場中贏得受眾青睞、站穩腳跟,必須充分發揮自己所長。與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相比,紙質媒體的時效性較慢,但卻可以給受眾提供更權威、更有深度、更耐讀的新聞。因此,提升農業新聞中市場報道的質量,有助于以“三農”為主要報道對象的媒體贏得市場,而這也對撰寫此類題材的記者、通訊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通過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理論來源于實踐,為人們提供科學的思維方式,并從更高層次上指導人們的實踐。雖然是寫作市場報道,但仍要增強政治理論素質,加強對馬列主義科學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使新聞具有正確的立場。同時,作為農業新聞市場報道的撰寫者,還必須掌握基本的經濟學知識、辯論法知識,才能在看到一個現象時,透過現象了解本質,寫出有深度、質量較高的稿件。
(二)深入基層抓“活魚”
農業新聞中的市場報道,服務對象是“三農”、是廣闊的基層。因此,要獲得一手的鮮活材料,必須腿勤、腦勤、手勤,沉到農村基層去采訪,了解他們在銷售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最深層次的原因,從而避免報道中的平面化、模式化趨向,為受眾奉獻出鮮活而具有深度的市場化報道,為更多的生產者提供借鑒。
(三)要有全局意識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現在的市場已不再局限于一鄉一縣,而生產者不僅受當地市場影響,還可能受千里之外的國外市場的影響。因此,在寫作時,要注意把握宏觀背景,關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可能對本地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才可能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為生產者提供更權威、更有預見性的信息,為政府部門把握局勢、從宏觀上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更有效的決策參考。
(四)可采用對比式寫作
“隨時捕捉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反差現象,就能找到新聞的切入點。”將農產品“暢銷”典型與“賣難”典型放在一起,會形成強烈反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不僅是一種稿件編排的方式,也可以成為提升報道質量的有效手段。2012年9月11日9版刊登的《梁平仁賢鎮:去年供大于求蓮藕無人要,今年提前上市價高不愁銷》的稿件,就是利用2011年與2012年種植者在營銷策略上的不同選擇,出現了不同的銷售結果,使得“無人要”與“不愁銷”形成強烈對比。這樣的稿件不僅因鮮活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給關心、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以啟發。
四、小結
農業新聞中的市場報道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但所刊發的許多稿件并不盡如人意。從《重慶日報農村版》特設專欄《關注農產品滯銷》所刊發的62條稿件來看,農業新聞中的市場報道普遍存在著報道視野較狹窄、報道平面化、報道模式化等問題。面對報道中存在的問題,記者應當通過學習提升理論水平、樹立全局意識、深入基層抓“活魚”、采用對比式寫作,以此提高報道質量。
小編推薦優秀農業期刊 《農業展望》
《農業展望》是我國第一本以農業經濟、農業貿易、農產品供需分析、預測和展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農業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設有“經濟分析”、“產品預測”、 “國際農業”、“數據信息”四大欄目。重點報道對農業經濟與貿易的展望,對主要農產品的分品種分析與預測,及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農業經濟數據信息。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3926.html